无障碍浏览
首页>监督工作>专项报告

三亚市人民政府关于三亚市2023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

【字体: 打印
2024-08-31 16:36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24830日在市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

三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受市政府委托,我现就三亚市2023年度国有资产管理综合情况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国有资产总体情况

(一)企业国有资产(不含金融企业)

截至20231231日,三亚市本级主要一级国有企业(不含金融企业)16家,其中:三亚市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一级国有集团企业8家,三亚市委宣传部履行出资人职责一级国有企业1家,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履行出资人职责一级国有企业2家,中央商务区管理局履行出资人职责一级国有企业4家,育才生态区管委会履行出资人职责一级国有企业1家。16家主要市属一级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496.37亿元,负债总额974.90亿元,所有者权益总额521.47亿元;营业总收入50.52亿元,利润总额3.53亿元,上缴税费4.32亿元,上缴国资收益2,874.59万元。

(二)金融企业国有资产

截至20231231日,三亚市属一级国有类金融企业1家,系三亚发展控股有限公司,定位为以金融业为主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致力于建设海南自贸港的金融旗舰企业。三亚发控控股、参股、托管金融资本5家,其中:所属全资类金融企业1家,三亚国际交易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交易集团);控股类金融企业1家,海南国际商业保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保理公司,占股54.55%);参股类金融企业2家,三亚发控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占股40%;紫金国际融资租赁(海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金融资租赁公司,占股10%);托管类金融企业1家,三亚市融资担保投资有限公司。

截至20231231日,三亚发控资产总额14.95亿元,同比增长2亿元,增长率为15%;负债规模3.03亿元,同比增长0.68亿元,增长率为29%;净资产(所有者权益)11.92亿元,同比增长1.32亿元,增长率为12%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5172.93万元,同比增长24%; 实现净利润906.18万元,同比上升2064%,净利润增长864.32万元

(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

   截至20231231日,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总额773.04亿元,较上年增长9.08%。负债总额71.62亿元,较上年下降7.63%。净资产701.41亿元,较上年增长11.09%

其中:市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总额668.14亿元,负债总额28.65亿元,净资产639.49亿元。区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总额97.31亿元,负债总额42.78亿元,净资产54.52亿元。4家法定机构资产总额7.59亿元,负债总额0.19亿元,净资产7.4亿元。

(四)国有自然资源资产

1.三亚市国有土地总面积150197.54公顷(根据2022年国土变更调查成果)。其中,国有建设用地17986.49公顷,国有耕地3932.37公顷,国有园地48642.09公顷,国有林地76615.74公顷,国有草地727.90公顷,国有湿地2292.95公顷。

2.三亚市已探明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水气矿产资源3大类24种,其中:已探明矿产3处,可采储量2万吨;花岗岩矿产3处,可采储量2万吨。

3.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规定和我国主张,三亚市管辖海域面积约32.26万公顷。

4.三亚市水资源存量18.0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3.6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4.39亿立方米。全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4宗,水体总数380个,其中省市级主要河流共有20条,区级河流共53条,村级河流148条,渠道20条,水库93宗,山塘41座。

二、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情况

(一)企业国有资产(不含金融企业)方面

1.持续优化国有资本投向和布局。2023年,三亚市国资委所监管八家市属国有企业投资项目147个,项目总投资额约409.72亿元,计划本年度完成投资约44.87亿元。截至12月底,八家市属国有企业实际已完成投资约64.65亿元,投资完成率约144.08%。其中政府投资项目101个,实际已完成投资额约47.48亿元,企业自投项目46个,实际已完成投资额约17.17亿元。科技城管理局下属国有企业围绕科技城主导的“种业科技”“深海科技”“人工智能”“生命科学”四大重点板块投资发展,自主谋划设计建设及运营的智造创新园项目、科尚广场酒店项目,收购招商壹间、金茂湾等公寓项目,运营星海PARTY夜市、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商业配套项目;基于区位优势,发展特色休闲渔业,开展深海网箱养殖,运营休闲垂钓平台。

2.继续加强风险管控。市国资委首推企业投资项目试点检查工作,对市属企业近3年的投资项目中选择15项试点投资项目进行专项检查,总结经验教训、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形成良性项目决策机制;加强财务和审计监督力度,指导督促下属公司的财务风险检查及整改工作;开展安全生产检查,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活动,通过安全检查累计检查出各类安全隐患共计约400均已完成整改,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3.深化国企改革。落实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巩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效,市国资委推动市属企业整合重组,以市场化、集团化、专业化、规模化、资本化为方向,整合重组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骨干集团,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制定《三亚市属国有企业整合重组方案》,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资产运营和融资能力,强化国有资本的战略引领、服务城市、保障民生的重要功能;顺利推进“双中心”建设,市属企业全面推进“财务中心”和“集采中心”管控模式,市属国有企业完成建立相对独立的财务中心工作。2023年市属企业完成集中采购累计项目1,413个,项目采购金额57.74亿元,实现节约资金约1.82亿元。

4.强化国有资产监管。2023年,市国资委制定出台了《三亚市市属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办法》《三亚市市属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评价实施细则》等4项管理规定,起草了《三亚市市属国有企业合规管理办法》《三亚市市属国有企业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导意见》2项管理规定,使以管资本为主的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构建三亚市国有企业资产资源管理账本,对行政事业单位和法定机构出资设立的国有企业,以及法定机构拥有、管控的全部资产资源开展资产清查,共统计300项重大资产基本情况、运营情况;创新企业薪酬考核与分配管理,制定出台《三亚市市属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评价实施细则》,通过用考核指标倒逼国企改革发展,引导国有企业转向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考核指标棒的作用。

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发布并实施《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直管企业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暂行办法》,下属企业发布并实施《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试行)》《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试行)》《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工程项目资产移交管理办法(试行)》《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科研实验室仪器设备验收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办法,加强国资监管力度。

5.规范国有资产处置。统筹盘活行政事业单位可经营性资产,充实企业实体资产规模,通过委托管理、无偿划转、实物出资等方式,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统一监管。无偿划转市政协玉海国际度假公寓3间房产、市旅文局凤凰机场散客中心109件固定资产等固定资产无偿划入市属国有企业。将旅文局体育中心项目、军民融合办吉阳人防疏散基地等资产委托至市属国企管理。将发改委商品街18间铺面、南繁研发中心科学城(一期)主副楼作价出资至国有企业。盘活国企内部资源,按照产业相近、行业相关、主业相同的原则,将国资公司持有迈迪文化公司30%股权、富华海天公司30%股权和海南首旅公司0.33%股权无偿划转至旅文集团;三亚发控持有融资担保100%股权无偿划转至市财政局;交投集团持有的崖州地块100%股权以非公开协议形式转让至崖州湾科技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等。通过一系列产业结构调整,丰富集团业态,进一步放大资源聚集效应。

(二)金融企业国有资产方面

1.大力开展制度建设,提升运营管理水平。三亚发控2023年以“制度创新年”为抓手,印发了《公司“制度创新年”行动方案》,上报“中国国际碳减排项目之登记簿、数据库以及国际交易研究”“海商所+产业服务”“琼港通”10项市级课题;结合四年来运营情况,梳理现行制度执行情况,制定了《公司新建修订制度清单》,新建、修订了包括《三亚发控出资人监管权力和责任清单》等36项制度建设,进一步强化内控管理,完善制度体系建设。

2.加强风险管控,积极开展业务风险化解。三亚发控不断加强风险管控,制定了《2023年度内部审计计划》并组织实施,建立了审计与风险管理部、金融发展部等业务部门下沉一线参与担保、保理公司的经营决策、业务风控、风险化解等工作机制。一是指导融资担保公司开展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工作,推动本年累计收回逾期代偿资金共计1350.83万元。二是指导商业保理公司积极追偿奥园项目、佳兆业项目两笔风险业务,制定妥善处置化解方案,今年以来新增查封奥园项目货值近5300万房产,并且推动惠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完成执行款2654万元。

3.丰富自贸港金融业态,实现交易场所集聚。三亚发控下属交易集团通过发起设立或收购重组成立了海南国际清算所、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海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三亚国际资产交易中心,获省市高度关注与支持,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海南国际清算所成功获得大宗商品掉期清算业务试点资格,累计实现清算规模1.8万吨,清算合约价值约7000万元,保证金余额约600万元,清算会员机构50家。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通过开业验收,发布了2030发展战略和国际碳排放权交易系统,落地海南自贸港首例“碳中和芒果”、首个低碳校区和低碳景区,成功引入具有丰富林业碳汇资源的战略股东伊春森工集团。海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实现玉米、纯苯、硫磺等11个交易品种上市,年交易额突破120亿元,制度创新课题“海商所+产业综合服务”模式,取得制度集成创新“大擂台”总决赛亚军并在屯昌沉香产业取得良好实践效果。三亚国际资产交易中心资产交易服务业务规模累计达37.01亿元,累计发展会员单位238家,积极落实监管新规、推动业务转型。

4.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激发市场活力。2023年担保公司历史性实现扭亏为盈,利润总额372.82万元,累计提供担保金额5660万元,充分利用“政银保”产品的低成本优势,制定了“三亚国有企业中小微企业政银保”产品,成功为三亚琼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放1500万元的业务。同时通过减费让利将融资担保费率降至每年1%,有效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保理公司本年实现资产总额1.7亿元,2020-2021年成本规制财政出文及政府批文累计投放保理业务2.05亿元,业务服务范围涵盖市政工程、市政供水、建材、贸易行业。紫金融资租赁公司累计投放融资租赁款项超7亿元,并实现跨境融资租赁首单突破。

(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方面

1.更新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办法。为贯彻落实《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完善三亚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规范国有资产管理,理顺资产各管理环节,2023年市财政局更新制定了《三亚市市直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新制度出台,为三亚市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提供了政策依据,推进了国有资产公开透明、规范有效管理,促进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升了国有资产利用效率.

2.推动一批房屋土地资产入账。2023年度,市财政局牵头推动全市106家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名下598处房屋构筑物及土地完成登记入账工作,涉及金额12.18亿元。截至2023年底,598处房屋构筑物及土地已基本完成整改。通过对三亚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名下房屋建筑物及土地未入账问题整改,推动了一大批游离账外的国有资产及时进入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范畴,避免了国有资产损失风险。

3.加大国有资产盘活力度。为贯彻国家、省级关于国有资产盘活工作部署,落实政府过紧日子工作要求,加强国有资源资产统筹,最大限度发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效益,市财政局牵头针对各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名下闲置、使用效率低下的国有资产开展盘活工作。通过将经营性资产实物注资方式划转市属国企、将闲置办公设备、公务用车等资产无偿划转给有需求的单位等多种方式盘活闲置国有资产,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能。自启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盘活工作后,三亚市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使用效能得到了显著提升,截至2023年底,共已盘活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共计3182.58万件,主要包括房屋及建筑物、土地使用权、车辆、大型仪器设备、办公设备、家具以及医疗物资等其他资产,涉及资产原值共计4.9亿元。

4.推进国有资产数字化改革先行先试。为全面盘活国有资产,市财政局尝试依托数字化技术手段,在全市范围内探索推进国有资产数字化改革先行先试,构建智慧型国有资产动态管理数据平台,着力推动各类国有资产、资源、资金、资本的统筹配置和价值联动。

(1)成立国有资产数字化管理改革工作专班。2023829日,市政府印发《三亚市深化国有资产数字化管理改革工作实施方案》(三府〔2023242号)成立市深化国有资产数字化管理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力量,联合办公,打破过去资产管理体系偏散、工作力度偏弱、领导层级偏低的局面,形成部门联动工作合力,有序推进我市国有资产数字化改革工作。

2组织开展全口径国有资产清查。按照“应清尽清、核准核实、不留空白”原则,市财政局牵头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开展清查。清查工作覆盖了全市602家行政事业单位,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国有资产明细台账。

3)初步完成资产数字化管理平台搭建。在省财政厅的指导支持下,国有资产数字化动态管理平台已列为三亚市2024年度政务信息化建设项目,目前项目业主为三亚科投集团。市财政已牵头赴各资产资源主管部门就其数据系统开展调研,初步完成了系统编报初步设计。

5.开展资产制度集成创新。为不断健全完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规范解决资产管理各个环节中遇到的问题,市财政局组建了以局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业务骨干和新晋选调生为组员共计16人的国有资产制度集成攻坚小组,推进制度集成创新工作。以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新增配置、使用、处置全生命周期为主线,梳理资产日常管理工作中各环节单位反馈多、普遍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为导向,研究制定需要补充完善的政策制度,弥补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缺失。目前深入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基层实地走访单位15家,组织一线资产管理人员座谈18场,小组集中讨论研究33次。已整理了资产新增配置、登记核算、使用、处置、监督检查及其他配套六个维度共计39问题预计可转化政策制度32

(三)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方面

1.摸清全民所有自然资源底数。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摸清国有自然资源资产底数,防止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流失,实现资产保值增值。按照有关要求,市资规局等五部门成立专班,开展土地、矿产、海域海岛、蓝碳、水资源、河道采砂、渔业资源、林业、湿地、绿碳、能源等11项资产清查。经摸底清查,收集到海棠湾原庆豪公司等储备土地525862.02亩,已探明未出让建筑用花岗岩矿3处可采储量20488.6万立方米,已出让建筑用花岗岩矿3处可采储量5782.26万立方米,已出让地热资源1处远期储量5.22兆瓦;已出让海域571973公顷,待出让海域998.61公顷;地表水库123座年取水量2.57亿立方米;宁远河等4条河流砂储量186万立方米;林业资源面积97468.58公顷,湿地资源8154.55公顷;小水电5座总装机容量15075千瓦。下一步将加强项目筹划,大力推动成果运用,努力实现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有效转换和保值增值。

2.严格落实有关政策法规,加强国有土地开发利用。一是严格落实已出台的《三亚市国有建设用地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三亚市集体建设用地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农用地基准地价》《城镇国有建设用地标定地价》等政策制度,不断加强国有土地开发利用;二是依法依规出让国有土地,2023年度土地收益211.4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1.78亿元。其中,一级市场办理土地出让34宗,出让面积172.91公顷,土地出让金209.33亿元。二级市场补交地价款2.15亿元;三是加强制度创新,落实“土地超市”改革,全年全市共完成634998亩国有建设用地上架省土地超市平台,较去年同期增加1594.79亩,实现了公开有效配对,破解了项目等土地的难题。

3.精细化管理海域海岛资源,推进常态化监管与保护。一是加强海域海岛的精细化管理,推进涉海规划和评估体系建设,加大海域使用权出让力度。特别是2023年编制了《三亚市海域使用详细规划》,创新提出31个四级用海类型,将土地规划中地类图则引入海洋规划,提升我市海域资源利用和项目审批管理水平。2023年,海域审批26宗,审批出让面积1567.5404公顷,收缴海域使用金5870.5815万元;二是建立海域海岛巡查监管机制,推进海域海岛常态化巡查监管工作。市资规局制定了《三亚市海域海岛巡查监管工作方案》,经市政府印发实施。同时,通过现场巡查监测、无人机航拍监测监管、疑点疑区核查等方式对海域海岛开发利用热点区域和海域使用管理难点区域进行常态化巡查,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促进自然资源保值增值。

4.加强耕地保护,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一是加强耕地保护体制机制建设,通过加强组织领导,以制度建设引领耕地保护工作,构建了以市长为一级田长的田长制管理体系,压实各级党委政府耕地保护主体责任;二是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落实耕地保护目标,坚决遏制乱占耕建房行为,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实现20214月至今已连续33个月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零新增”。特别是20238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海南省耕地“非粮化”“非农化”突出问题专项整改复耕五年行动方案 (2023-2027)》以来,我市成立了专班,协同强力推动整改,顺利完成了省下达给我市的2023年永久基本农田中非耕地1554.03亩和“十三五”时期“非粮化”耕地5000亩复垦任务。另外,根据2023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和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工作要求,紧急开展了2023年永久基本农田疑似流出耕地整改工作,目前已完成了251.63亩整改任务(非军事用地)并报省级审核;三是持续推进补充耕地项目建设实施,落实耕地占补平衡。2023年完成南繁集团前进队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备案入库,产生新增水田指标60.45公项,提质改造水田指标12.89公项。

三、国有资产管理存在问题

(一)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方面

1.国有企业整体实力弱,自身造血能力不足。三亚市属国有企业集团整体资产规模不大,部分业务呈现同质化竞争。目前市城投集团资产规模最大,资产总额722.39亿元,科技城控股集团公司资产规模次之,资产总额392.44亿元,其余国企资产总规模均超过百亿元。市国资委制定的《三亚市加快国有资本布局优化调整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力争到2021年,市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150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50亿元,利润总额10亿元,培育1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截至2023年底,市国资委监管的八家市属国企资产总额达到1496.37亿元(完成率99.76%),营业收入50.52亿元(完成率101.04%),利润总额3.53亿元(完成率35.3%),无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时隔两年才勉强接近2021年设定目标,部分国有企业资产规模较小,融资规模和渠道受限,重大项目投资及项目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缺乏稳定有效经营性项目,未形成长期、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

2.过度依赖政府投资,市场化经营意识不强。近三年市属企业总投资近八成为财政资金,投资回报率仅为1.5%。企业公益类建设项目多、效益低,靠代建、补贴、租金过日子,缺乏自主经营收入来源,对外开拓市场能力弱,具体现在项目谋划能力弱,储备项目不足。例如,三亚发控公司成立至今,连年亏损,为保住申请金融牌照资格,需要财政每年给予经营性费用补贴弥补亏损,从2021年申请经营性费用补贴2500万元,到2023年申请经营性费用补贴6500万元。三亚旅文集团受新冠疫情影响连年亏损,加上国有景区免门票后失去门票经济来源,景区自身缺乏二次消费增长点,为保住信用评级不降级,需要财政分4年补贴3亿元。对财政资金的过度依赖导致企业市场化运营理念意识不强,使用财政资金几乎没有任何成本,降低了企业市场化融资的意愿,也降低了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企业拓新的盈利动力不强,挖掘利润空间不足。

3.国有资本经营状况远未达预期。由于国有企业整体实力弱,盈利能不强,也导致了国有资本对三亚市社会经济发展未形成合力。近3年,市国资委监管的市属国有企业上缴国有资本收益仅9170万元,年均3057万元,且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市属国有企业上缴国有资本收益未完成年初预算,其中:2022年上缴国有资本收益2949万元(完成率89.44%),2023年上缴国有资本收益3031万元(完成率95.9%),未实现年增长10%的预期。市委宣传部、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以及中央商务区监管的市属国企因亏损或弥补以前年度亏损,成立至今未上缴国有资本收益。

(二)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方面

1.资产规模相对偏小持续盈利能力不足。经过四年多的发展,三亚发控资产规模快速增长,2023年末总资产14.95亿元, 净资产11.92亿元,资产规模相对偏小。有限的资产规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部融资能力,弱化了抗风险能力,阻碍了业务发展步伐。三亚发控缺乏优质存量资产,业务体量较小,没有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现金奶牛”型业务,缺乏可持续的增量资产,导致只能依靠财政资金扶持,无法充分发挥国有金融资本对于社会资本的带动引领作用。在推动项目落地时更多是依赖外部合作主体和资源,主导权和话语权不多,短期内较难实现盈利。

2.出资人制度不够健全,监管职责有待明确。市国有金融企业中保理公司和担保公司为持牌类金融机构,接受省地方金融管理局监管。从市级层面来看,国有资本出资人职责范围边界不够明晰,出资人职责主要履行一般企业监管职责,目前尚未出台并完善专门针对国有金融企业的出资人监管制度,监管职责有待进一步明确。其次,市金融行业主管部门没有直接的监管权限,依据市金融发展局“三定”方案,市金融发展局监管权限是配合上级金融监管部门进行依法依规监管,在实际监管中更多只是履行了相关业务指导的职能,无法实施及时有效的直接监督。

3.制度体系有待优化,风险防范能力仍需提升。市保理公司各项制度流程有待进一步优化,尤其是业务流程、审批制度、保后管理制度、融资管理办法等制度仍存在较大完善空间,客户评级、风险评级、定价系统等三个模型尚未按计划测试,增加了决策风险。担保公司对业务风险的把控能力仍需提升,一是宏观审视风险的能力不足,在目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对各行各业的调研力度不够,精准研判各行各业风险程度的能力仍存在不足;二是风险防控的效率不高,主要表现在保前风险预判和保后风险预警方面仍不够及时高效;三是部门人员的专业能力仍需增强,主要表现在保前尽调环节对项目的风险揭示不够全面、精准,针对风险的防控措施不够周全和有效。

4.人才潜能释放不够,难以吸引高端金融人才。金融人才的流向特征是向金融中心城市集聚,具有扎堆效应,海南金融业底子薄,市场认可度不高,高端金融人才对海南的关注度不高。海南的人才待遇明显低于发达地区,同时现有的人才扶持政策兑现不够及时、不够主动,人才的实际体验还不够理想。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三亚发控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存在不足,未能充分释放人才潜能。具体表现在多个方面,一是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缺失,难以培养员工忠诚;二是薪酬绩效管理有待优化,难以激发人才活力;三是内部合作模式不够丰富,难以充分配置人力资源;四是长期激励措施不够明确,难以深度绑定人才。

(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方面

1.产权意识薄弱。一直以来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土地以划拨为主,办公用房屋建筑物基本由财政安排资金建设或购置,对市直各部门和单位而言,房屋建筑物资产姓,归谁都一样,单位的产权意识不强,加之资料不齐全、历史遗留问题未妥善解决等原因,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屋建筑物及土地普遍未办理权属登记,有房无证、有地无证等现象较为突出。据初步统计,市直行政事业单位拥有的房屋建筑物及土地共有1725处(房屋建筑物1434处、土地291块),办理土地房屋权证的只有346处(房屋建筑物102栋、土地244块),占比20.06%。

2.账实不符问题突出。主要是很多市直行政事业单位的房屋建筑物因建成时间久远,历史资料保存不完整,或因项目工程未进行竣工结算,没有转固定资产,导致部分单位房屋土地未录入财政资产账的问题仍然存在。此外,因机构撤并等原因,部分单位资产长期挂账未及时在财政资产系统中核销,造成一些部门单位财政资产系统数据与实际核查数据不相符,家底不清,账实不符的问题依然突出,解决起来较为困难。

3.资产配置不科学。目前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屋建筑物及土地等资产处于分散管理状态,有的部门单位把富余的房屋和闲置土地用于出借、出租,有的则向外承租房屋办公。2023年,三亚市有61家市直各行政事业单位无自有办公用房需对外租赁,为此财政每年需支付超7200万元房屋租金,以此来解决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不足的问题。却有14家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名下49处房产存在对外出租情况。该情况反映出三亚市直行政事业单位资源配置不科学、房产余缺信息不对称问题,房源信息不对称削弱了政府统一分配和调控效率,办公用房缺口较大,行政管理成本费用较高,资产配置错位、使用效益不高导致部分国有资产存在闲置浪费及收益隐形流失现象。

4.内控制度不健全。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未及时建立资产管理的内控制度,或建立了资产管理内控制度但未按照规定执行,导致部分国有资产管理使用混乱。例如,2022年市卫健系统在新冠疫情期间,使用了大量财政资金购置抗疫物资、建设抗疫基础设施,经调研组初步统计,三亚市卫健委对外共签订抗疫资产相关合同135个,涉及采购物资692项,超7375万件,总计金额5.04亿元。但调研组根据采购清单与各仓库入库情况进行匹配发现,因入库记录中部分对物资品牌、型号、厂家、规格等无详细记录,存在部分物资与入库记录无法匹配,管理制度缺位,无序的管理方式是导致该部门资产管理使用混乱的主要原因。

5.监督管理有短板。三亚市财政局作为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内设资产管理科,负责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实施综合管理,但各市直行政事业单位是本单位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主体责任人,负责实施具体管理。财政部门面对市直218家行政事业单位,由于缺乏高效、便捷的技术手段,难以对所有市直单位进行有效的资产综合管理,也无法对资产处置、调剂等做到全面、及时、有效的监督管理,更无从谈及优化资产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能,促进实现国有资产资源价值的有效转换和增值,促进国有资产资源提质增效。

(四)国有自然资源管理方面

1.国有自然资源管理配套制度需进一步健全目前三亚市然资源资产管理的办法和制度尚不健全,各类配套法律法规尚不完善,随着自然资源不断开发,亟须配套对应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政策。

2.国有自然资源核算体系缺少系统方法和标准。目前对国有自然资源的清查摸底也仅限于实物量上,管理体系尚不健全,缺乏明确的技术标准,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的定义和内涵、填报口径、技术路线尚不明确,对于自然资源的价值核算缺少系统的可量化的统一方法和标准,无法对自然资源类国有资产进行价值认定。

3.国有自然资源破坏事件时有发生。我市城市建设对河砂用量较大,但全市具有河砂资源的河流主要有宁远河和藤桥河,上述两条河流的中上游均建设了饮用水源水库大坝,下游河砂补给量十分有限,加上十几年来的开采,河道生态遭受不同程度破坏。

4.国有自然资源价值挖潜不足。目前观光型自然资源,仍以传统旅游为主,缺乏高质量的业态植入;生产性自然资源的利用仍以传统种植业、渔业为主,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建设用地和其他农用地需求紧张,耕地保护压力增大。土地、海洋执法涉及多个部门,工作职能未形成合力,对违法用海行为未形成有效打击。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方面

1.强化落实党建工作任务,坚持党对企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准确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抓好人才队伍和作风建设,建设一支适应管资本要求、具备管资本能力、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国有企业干部队伍。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进一步完善“三重一大”决策监督机制,坚决杜绝利用职权以权谋私和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营造国资系统风清气正的政治高地。

2.持续优化企业结构布局调整,助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实施新一轮市属企业整合重组,结合企业发展现状,进一步明确市属企业的经营布局,聚焦主导产业,突出功能定位,坚持资产同质、经营同类、板块同项的原则,加快产业相近、行业相关、主业相同的企业整合重组。实现主责主业更聚集,产业结构更清晰,专业水平更高,创新能力更强,引领作用更突出的市属企业,确保企业优势更优,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国有企业投融资能力建设,完善投资、融资管理机制,拓宽市属企业融资渠道,持续开展债务管理,提升资信评级。

3.推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企业发展“解绑”“解绊”。按照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原则,对国有企业涉法涉诉案件、国企职工住房难问题、国有资产盘活处置进度缓慢、关停企业注销难等历史遗留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分类分项,逐个化解,为深化国企改革排忧解难,做好坚实后盾保障。  

4.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增强国企核心竞争力。坚定不移以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为总目标,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强化国有资本的战略引领、服务城市、保障民生的重要功能。探索与市场地位和业绩贡献相匹配、与考核结果紧密挂钩、增量业绩决定增量激励、个人绩效与团队业绩协同的薪酬分配和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培育环投集团以供水和污水处理“水务核心”为主营业务,进行股份制改造,争取培育上市。依托国有资产资源动态管理大数据平台系统,加强对三亚市国有企业资产资源的实时监管,全面提升资产管理效能。

(二)国有金融企业资产管理方面

1.优化风险管理体系,增强风控能力。鉴于金融企业所面临风险的复杂性,国有金融企业要从风险文化和偏好、风险管理架构和风险隔离机制三管齐下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制防止国有金融资产流失。构建“依法合规,稳健经营”的风险文化,推动风险文化向经营管理全方位渗透,集团公司层面应建立综合性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对集团公司整体进行风险管理,各子公司和业务条线也应分别建立针对性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各公司和业务条线的风险管理。此外,应建立有效对交叉传染和关联交易风险,打造一套健全的风险隔离机制,确保风险隔离措施合理有效并落到实处。

2.优化金融布局,发挥协同优势。三亚发控在把握现有的担保、保理、基金、融资租赁、交易场所等牌照的基础上,抓紧申请其他国家级金融牌照,通过新设、并购重组等方式补齐消费金融、证券、银行等各类金融资质,为公司的资本运作和全方位金融平台的构建创造条件。同时,注重业务组合的设计,打造金融板块整体差异化竞争优势,以确保集团公司整体价值的持续增长,最大化金融业务之间的协同效应。

3.优化管理制度,明确监管责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的主体责任,构建我市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系,建立管理权力和责任清单,严格做到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与实业资本管理相隔离,加强对国有金融企业在资本金筹集、资产运营、成本控制、收益分配等环节的监管建立健全我市国有金融企业重大决策失误和失职、渎职责任追究倒查监督问责机制。此外,金融监管部门加强对国有金融企业业务指导,督促我市国有金融企业坚持审慎经营,健全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机制。相关监管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国有金融企业的发展。

4.促进金融业务开放创新,适应自贸港建设需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必然要求金融更加开放,跨境金融活动更加便利,我市金融企业应在创新开放、引导金融产业集聚、推动产融结合等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下功夫,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和专业服务,建设绿色金融生态体系,推动绿色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针对海南国际清算所、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等交易场所领域的制度创新和政策瓶颈,继续积极争取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加快推进新项目落地及已落地项目顺利展业。

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围绕金融企业人才短板,依托内部专家及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完善人才培养计划,提升员工综合素质。改进绩效管理模式,优化人才评价制度、探索多元化评价方式,逐步完善分类差异化考核机制,充分激发人才活力。实行人才跨部门、跨板块交流,加强人员统筹配置力度,优化资源配置能力。柔性引进外部高端金融人才开展多维度、全方位合作,灵活储备、使用外部专家资源,依托市场力量快速补齐专业短板。

(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方面

1.进一步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加强资产管理顶层设计。围绕资产资源管理改革目标,整理现有碎片化的资产资源管理制度,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从条块化向集成化管理转变,加强资产统筹盘活运作顶层设计,优化资产管理机制建设以及框架搭建,不断完善资产资源管理改革配套实施办法,做好顶层设计,最终形成一套完整性强、综合度高的资产资源长效管理机制。同时调研学习借鉴其他兄弟省市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做法,为推动三亚市国有资产管理提供“他山之石”。

2.摸清资产家底,夯实基础管理工作。在前期资产清查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清查工作,夯实清查基础将公共基础设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国有自然资源、国有企业资产等类重点资源资产纳入统一管理工作范围,形成清晰完整的国有资产资源管理账本。各单位对现有各类实物资产进行核对、查实过程中,若有尚未登记入账的资产,应当立即补录资产卡片信息;若登记资产卡信息有误的资产,应当及时修改;若存在有账无实的资产,应当立即按程序进行报废、损失核销等处置。在摸清本单位国有资产存量基础上,加强国有资产使用管理,夯实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基础工作。

3.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资产数字化改革。推动国有资产数字化改革转型,搭建国有资产数字化动态管理平台,建立覆盖资产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系统,实现国有资产资源实物状态全景可视化管理。通过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应用场景建设,让人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为国有资产的监管、使用、处置等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就能大大提升国有资产管理的工作效率,提升资产统筹能力和资产运营收益,促进国有资源资产的保值增值。

4.完善追责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国有资产损失责任认定机制,落实损失赔偿责任。对因使用、保管不善等造成的国有资产丢失、损毁等情形,按规定进行责任认定。财政部门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督检查,强化单位内部监督与财务监督和审计监督相结合,事前监督与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在强化日常监管基础上,针对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是否完善、基础工作是否扎实、使用是否高效等开展监督检查,增强监督实效。对国有资产管理不到位的行政事业单位进行通报;对隐瞒不报、故意损毁、违规违纪违法操作,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流失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四)国有自然资源管理方面

逐步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系,提升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水平。继续深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以完善产权体系为重点,以落实产权主体为关键,以调查监测和确权登记为基础,全面启动我市自然资源资产评估和资产核算工作,稳步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科学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全面启动我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