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sanya.gov.cn
——2022年10月10日在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
三亚市人民政府
三亚市人大常委会:
现报告三亚市2022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请予审议。
一、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本土突发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带来的严重冲击,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南系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为根本遵循,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认真执行三亚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审查意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力促经济运行企稳回升,健康发展。
(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运行企稳回升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压实“四方责任”,在较短时间内打赢“0228”和“0331”等疫情防控阻击战,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在全省率先出台助企纾困19条政策,持续加大纾困扶持力度,上半年,增值税留抵退税23.7亿元,“六税两费”减征0.9亿元,减免国有企业房屋租金1759万元,退还旅行社保证金约529.8万元,返还工会经费(筹备金)357万元,减免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8066万元。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发放政银保贷款9750万元,累计放款1.2亿元;举办三亚市2022年政银企对接会(第一场),银企签约协议金额近800亿元。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420.3亿元,同比下降1.2%,与同样受疫情影响的2020年上半年相比,增速提高3.4个百分点。
(二)积极扩大投资消费,内需潜力不断释放
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实施市领导联系重点推进项目工作机制,陆续出台一季度“开门红、开门稳”加快建设项目奖励、2022年度固定资产投资奖励、产业项目用地基准地价调整等一系列政策,二季度以来,紧盯重大项目、重点推进项目、重点签约落地项目、重点招商项目等“四张清单”,全面梳理和分类解决难点、堵点问题,优化“红黄绿”三色亮牌督办机制,为投资稳增长提供强有力支撑。7月1日开始启动固定资产投资百日攻坚活动,已开工及启动项目32个,年度计划投资45.5亿元。夯实基础设施投资,制定实施2022年城市建设项目投资计划,安排项目518个,年度计划投资239亿元。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比2020年上半年增速提高9.5个百分点。
超常规刺激旅游消费回补。启动“心动三亚”2022年(首届)城市旅游节,开展三亚安心游线上直播销售,发布岛民玩转三亚经济圈特惠旅游产品,赴长沙、广州等城市开展旅游推介活动,针对重点客源地上海开展精准营销,从22日开始,上海进港客流环比21日增幅超70%。投入4000万元消费券撬动消费市场,带动消费2.6亿元。举办系列车展活动,成交总额5.3亿元。启动首届海南国际离岛免税购物节,6月离岛免税销售额22.2亿元,环比增长47.8%。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2亿元,环比增长15.1%,同比增长16.3%,实现由负转正。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1.7亿元,同比下降15.3%,较1-5月回升4.2百分。
(三)聚焦产业发展质量,产业园区蓄势崛起
实施产业培优提升、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加快打造国际旅游胜地、自由贸易港科创高地。崖州湾科技城建设提速。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挂牌,中国(三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正式运营;高校科研集聚区多功能复合型教学综合体实现主体结构封顶,国际玉米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心等42个项目开工建设;崖州湾种子实验室科研平台设施、科研队伍等相继完善,引进华大基因、舜丰生物等高通量测序和遗传转化等服务公司;“深海照明工程技术联合实验室”“崖州湾载人深潜工程实验室”正式投入使用;发行我省首单欧元债券,规模达6600万欧元;上半年,园区新增注册企业998家,预计实现营收86亿元。中央商务区产业提质升级加快。中国海南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揭牌成立,并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海南国际文物艺术品拍卖会;首届海南国际游艇设计大赛圆满闭幕;三亚保税物流成功发出首笔跨境电商包裹;油气行业气候倡议组织昆仑股权投资基金落地园区;紫金国控等企业积极推进离岸贸易业务稳步发展;上半年,园区新增注册企业398家,预计实现营收334亿元。
(四)全力落实重大战略,发展活力充分迸发
全力推动政策落地,持续释放政策效应,上半年,我市享受政策企业主体进口“零关税”交通工具及游艇(帆船)、自用生产设备货值4.1亿元。成功举办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第九届年会,签约8个项目。全面启动封关运作准备工作,项目化、清单化推动封关运作各项任务,三亚港南山港区公共查验场地等4个项目开工建设。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上半年,货物进出口120.8亿元,同比增长21.8%;服务进出口22.5亿元,同比增长127%;实际利用外资2.5亿美元,同比增长312%(预计数)。开展“制度执行年”行动,出台《三亚市创建一流营商环境2022年实施方案》,推出73项量化提升举措,成功入选国家知识产权首批纠纷快速处理试点地区,跨境贸易领域创新经验连续两年入选《中国营商环境报告》最佳实践。启动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工作,打造“诚信三亚”名片。
(五)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城市品质持续提升
高效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升三年行动,启动《三亚市总体城市设计(2020-2035)》编制和《三亚市加强城市设计和建筑风貌管理办法》修订工作,进一步加强城市风貌管控。月明桥正式通车,临春河东侧滨水生态绿道工程(下洋田—美丽之冠)项目、三亚站站前空间品质综合整治提升项目等项目开工建设。高质量高标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管理提升三年行动,11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基本完成企业进驻,三亚芒果产业集群项目成功列入国家2022年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创建名单,蜈支洲岛海洋牧场、三亚湾海洋牧场等项目加快推进,全力创建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成功召开5·21三亚经济圈发展座谈会,明确坚持“规划共绘、设施共联、市场共构、产业共兴、品牌共推、环境共建、生态共享”,做优做精三亚经济圈。
(六)扎实推进生态建设,绿色转型步伐稳健
有力推动环保督察重点项目整改,凤凰岛二期项目基本完成拆除工作,比规定整改时限提前9个多月。着力推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高标准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持续推进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基地项目等装配式建筑项目建设,奋力打造生态文明标杆。扎实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实施垃圾分类投放收集屋(亭)升级改造任务,持续推进“禁塑”工作。坚决打好“六水共治”攻坚战,印发《三亚市治水攻坚工作方案》,建立“六水共治”项目库,以扎实的举措切实保护河湖生态环境。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印发实施《三亚市2022年度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切实加强三亚市土壤和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已建成换电站15座,上半年推广新能源汽车约5487辆,完成年度任务的67.4%。加快推进三亚西气电项目建设,推动三亚东气电和羊林抽水蓄能电站等清洁能源项目各项前期工作。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印发实施《关于加强全市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准入管理的意见》等文件,推动节能减排任务加快完成。上半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100%,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城镇内河(湖)水质达标率为94.1%。
(七)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实施民生建设提升工程,着力打造幸福三亚和民生幸福标杆。加大就业帮扶力度,上半年,发放稳岗返还4150.7万元,城镇新增就业22606人,登记失业率2.6%。强化保供稳价,“0331”疫情期间,为封控区居民派送8.7万余份“爱心包”,有力保障了“菜篮子”等生活物资。上半年,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9%和6.7%。CPI累计同比上涨1.8%。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新增幼儿园学位2890个,中小学学位2520个,扎实推进“双减”工作。2家医院上榜第三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名单,1家上榜“辅导类”名单;方舱医院投入使用,三亚中心医院二期门诊大楼、崖州湾科技城中心医院等项目稳步推进,市人民医院新院区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动。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万科临村安居房、万科崖州金色家园等项目陆续交付使用,完成南苑小区、第五中学宿舍等老旧小区示范项目。加快推动市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持续开展困难群众生活救助工作,上半年,发放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金1897.6万元。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开展自建房屋安全整治。
当前,三亚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经济全面持续恢复的基础仍需巩固,今年以来,多轮输入性疫情对以旅游经济为主的三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特别是“0331”输入性疫情发生后,凤凰机场4月份的进出港旅客同比下降91%,比2020年2月的降幅还大3个百分点。虽然4月底本地疫情开始缓解,但全国疫情多点散发,上海、广州、北京等主要客源地出行受限,旅游消费潜力未能有效释放,涉旅行业复苏缓慢。上半年,除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进出口外,其他经济指标距离全年增长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二是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创新策源能力不够强,人才支撑不够有力。三是城市能级有待提升,基础设施体系有待完善,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仍然不足,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领域仍有短板。四是统筹发展和安全面临诸多挑战,疫情防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依然较大,房地产、金融、安全生产、社会治理等领域仍有不少风险隐患。
二、下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举措
全市上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八次党代会和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战略框架,聚焦“一中心、一城、一区、三重点”工作,以“三大工程”和“三个行动”为抓手,着力打造“六个标杆”、建设“六个三亚”,按照“经济要稳住、疫情要防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全力以赴惠企助企,加快夯实经济增长基本盘
全面推进助企纾困。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各项惠企政策,将市级层面涉企、涉民扶持政策按要求全部纳入“三亚惠企政策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各项减税降费政策直达快享,最大限度发挥央地政策叠加放大效应。
发挥投资关键性作用。打好固定资产投资百日攻坚战,攻坚期间签约项目总投资达300亿元以上,争取在攻坚期内完成年度投资任务的35%。实施市领导联系重点项目推进机制,探索建立征地、拆迁、安置、项目策划、投融资“五位一体”工作模式,全力推进项目投资“四张清单”落实。结合“三大工程”“三个行动”和“六水共治”,策划包装一批重大项目。推动资源要素向重大项目集中,全年供应建设用地4352亩,加快专项债券支出进度。加大招商引强力度,全年包装策划10个以上精品产业招商项目,重点提升签约落地率、项目开工率、投资完成率、项目投产率。
促进消费加快恢复。抢抓暑期小旺季,精准面向核心客源市场开展宣传,加大《一人一本惠惠游》宣传力度,持续开展离岛免税购物节,发放2亿元消费券,实现旅游消费高效转化。办好系列车展,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持续释放汽车消费潜力。举办“2022三亚最美店长”“三亚老字号”等评选活动,促进商贸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三亚)跨境电商综试区管理平台建设,支持传统商贸企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融合,推动直播电商、新零售等新业态新模式规范发展。精心策划举办种业、海洋、游艇等领域高端会展。用好促进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和汽车等消费奖励政策,释放消费市场活力。
(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蹄疾步稳推进自贸港建设。加快国家(三亚)隔检中心(一期)项目等10个全岛封关运作建设项目建设。推动自贸港政策更多更快转化为项目,重点落实中国海南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等项目。认真开展“制度执行年”行动,切实推动《三亚市创建一流营商环境2022年实施方案》各项改革举措落实落地。深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争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推动新型离岸国际贸易、数字贸易等业态取得新突破,力争全年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进出口均增长16%以上,实际利用外资超过5亿美元。紧盯现有外贸企业贸易业务开展情况,协调解决企业困难,确保存量企业稳定发展。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泛珠、长三角等区域的战略合作,推进三亚琼港经济合作发展示范区建设。落实商务部等6单位放宽海南自贸港旧游艇管理措施,与交通工具及游艇“零关税”政策叠加,开展游艇进口业务和“零关税”汽车进口业务。着力推动三亚经济圈融合发展,重点加快海南西环铁路三亚至乐东(岭头)段公交化旅游化改造、G98环岛高速公路大三亚段扩容工程等项目,提升交通互联互通水平。
开展高质量市场主体培育和提升行动。实施“小升规”成长行动,培育规模以上企业122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家。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雏鹰行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22家。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精英行动”,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20家。
(三)强化产业提质升级,加快建设旅游胜地和科创高地
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核心区。高标准布局建设一批大型文旅消费综合体,加快建设国际一流水平的免税购物中心。实施旅游业复苏发展行动,继续推动城市旅游节等目的地品牌活动开展,大力发展“首店、首牌、首秀、首发”经济,促进新型消费发展。增加高质量旅游产品供给,推动三亚热带天堂森林公园创建5A级旅游景区,年内评定4家椰级乡村旅游点,认定1家旅游小镇,建设邮轮旅游试验区、游艇产业改革发展创新试验区。积极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国际免税城三期、复游城国际旅游度假社区、海棠湾超级万象城综合体等项目开工建设。
建设国家战略高新技术前沿区。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南繁科技城、全球生物谷、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建设,协调联动乐东抱孔洋、陵水安马洋建设南繁科研育种基地配套服务区,加快构建南繁硅谷“一体两翼”发展格局。全力落实国家实验室挂牌运行各项保障任务,支持中种集团等龙头种业企业集群式发展,扶持舜丰生物、华大基因、隆平生物等企业CRO业务发展壮大,持续推进科研育种用地流转收储和高标准“智慧农田”建设。瞄准“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关键技术和核心环节,争取海洋国家实验室深海基地落户,打造国家深海技术创新中心。加快构建“一室两基地五中心”科技创新主体框架,争当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全年力争崖州湾科技城实现营收170亿元,累计培育引进相关产业链高新技术企业150家。
建设自贸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高标准建设中央商务区,培育壮大楼宇经济。全年力争中央商务区实现营收达800亿元,新增落地总部经济企业2家。吸引更多财富管理头部机构落地,力争引入跨国公司、大型央企、国企以及大型民企设立跨境投融资等功能性总部。加快推动海南国际清算所、海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和三亚国际资产交易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梅村产业园建设,培育壮大黄金珠宝及高端消费品、物流分拨等产业。推动保利C+国际博览中心竣工投用,谋划崖州湾科技城会展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会展产业。打造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推动高端医美、健康检查、康复疗养、温泉养生、森林康养等特色业态发展。
(四)创新规划建设治理,加快提升城乡功能品质
整治提升城市面貌。深入开展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升三年行动,加快推进大三亚湾整治提升综合型示范项目、两河四岸整治提升综合型示范项目、精品线路提升综合型示范项目等建设。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开工建设18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推进海罗村城市更新改造项目,全面推进安置区建设。
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管理提升三年行动,加快实施“一环、五区、八景、十一村”综合示范项目建设。充分利用“新奇特优”南繁成果,形成“首种优势”,引进新品种,打好时间差,加快推动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第一口鲜”。推进农民高质量就业,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重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垦等改革,扎实推进空壳村清零行动,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科学精准抓好疫情防控,加强疫情防控“1643”能力建设。筑牢安全生产防线,全面完成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任务,扎实开展自建房安全生产隐患全面排查整治,全面做好防汛防台工作。保障电力、天然气等能源稳定供应。防范化解金融、房地产等领域风险。
(五)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塑造生态文明标杆
优化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和国家海洋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开展遥感卫星裸土整治工作,扎实推进“六水共治”,探索通过PPP、特许经营等模式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强医疗废水监管,推进崖州区城区污水系统整治工程、亚龙溪防洪整治工程、新城水质净化厂三期工程等项目建设,确保西水中调工程(一期)年底前主隧洞全线贯通。稳步推进赤田水库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创新试点工作。
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持续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智慧监管平台建设,启动同城绿色快递试点建设,持续开展“禁塑”考核工作。积极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力争今年获得省级森林城市授牌,完成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目标。深入开展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力争完成2000辆换电车辆推广目标。
(六)坚持民生幸福共享,加快打造共富富裕标志性成果
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继续抓好援企稳岗工作,加强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服务和扶持援助,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确保2022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超过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扎实推进公共服务设施补短板。实施民生建设提升工程。办好优质普惠教育,全年新增公办学校学位4694个。建设高水平健康三亚,加快推进市妇幼保健院二期、“大三亚”120急救体系建设项目等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建设1万套安居房,鼓励更多的项目转型发展安居房。
全力抓好保供稳价。落实粮食安全市长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民生物资供应充足,推进3500亩光伏蔬菜大棚建设,确保“15+N”种基本蔬菜均价不高于去年水平。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做好下半年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增强信心、顶住压力、迎难而上,以超常规的认识、举措和行动增添经济增长动力、挖掘高质量发展潜力、激发全社会开放创新活力,力争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着力打造“六个标杆”、建设“六个三亚”,推动转型发展、提质升级,努力打造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