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sanya.gov.cn
——2022年4月26日在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
三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22年工作安排,城建环保工委在常委会黄志强副主任带领下组织开展了2022年“三亚环保世纪行”活动,聚焦生活垃圾分类的普法宣传、制度建设和质效提升,开展了系列调研、宣传和普法工作,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活动开展的主要亮点
(一)紧扣全市中心工作,精准选定活动主题
此次“三亚环保世纪行”活动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指导,以建设“绿色三亚”、打造“生态文明标杆”为核心目标,以充分发挥人大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合力为工作导向,针对我市正在全面开展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客观面对2021年度在全省试点城市中综合考评成绩不理想的现状,特别是根据省委省政府对我市提出的“生活垃圾分类做标杆”的工作要求,工委不等不靠,主动作为,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有新提升”做为2022年度环保世纪行的主题,旨在通过活动开展全面推动生活垃圾分类领域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着力解决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的难点和堵点,并以此为契机推进相关领域的立法工作,全面助力三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坚持立足以点带面,深度推动工作融合
为做好此次“三亚环保世纪行”活动,工委把生活垃圾分类调研宣传同全市各项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全面融入“三亚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升三年行动”和“三亚市美丽乡村建设管理提升三年行动”,与创文巩卫和无废城市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通过小切口实现精准发力,以点带面推动各项工作成效全面提升。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工委认真制定调研宣传工作方案,邀请多位市人大代表和工委委员参加,从岛屿、社区、乡村三线发力,深入蜈支洲岛,针对“无废海岛”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情况开展专题调研;深入卓达社区和榕根社区,全面了解候鸟性社区、本地居民社区的生活垃圾分类情况;深入博后村和羊栏村,客观对比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成效显著和相对不足的乡村之间存在的差距,通过对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调研,比较全面掌握了我市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并从规划管理、制度建设、法律执行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意见建议。
(三)全面开展工作创新,着力提升工作实效
针对以往开展监督工作存在的调研多、宣传少,重立法、轻普法,查摆问题多、推广成绩少的各种问题,工委大力开展工作创新,在开展深入调研的同时,邀请海南日报、海南法治时报、三亚日报、三亚电视台等四家专业媒体对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报道,对我市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取得的成效进行了广泛宣传。聘请第三方专业律所,瞄准法规缺项,对我市在生活垃圾分类领域立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了深入调研论证,在全程做好调研过程中普法宣传的同时,深入崖州区北岭村委会、吉阳区安罗村委会、天涯区南海社区、海棠区椰林村委会、育才管委会马亮村委会等地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普法活动,并通过定制推广环保帆布袋、组织趣味活动以及线上有奖答题等宣传形式,举办多场专题大型普法活动。实现了调研过程中有宣传,立法调研与法律普及相结合,查摆问题中体现推广成绩的多种既定目标。
二、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主要成效
(一)不断完善垃圾分类体制机制,夯实筑牢工作根基
2020年三亚市被定为全省4个地级市生活垃圾分类重点城市之一,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工作推进,自2020年10月1日以来,依据《海南省垃圾分类条例》以及省委省政府对垃圾分类工作的要求,结合我市垃圾分类实际,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完善机制、创新发展,协同推进、有效衔接”的原则,基本建成了集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一体的垃圾分类体系。为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全面压实责任,2021年调整了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和市长同时担任组长,市委副书记担任常务副组长。先后出台《三亚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三亚市推进垃圾分类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三亚市垃圾分类考核办法》《三亚推进垃圾分类三年行动宣传方案(2021-2023年)》等制度,各区政府和市直机关都同步制定了本区域和本行业的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和考核检查方案,基本形成了“市级统筹、区级负责、市区联动、部门协同、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二)有序推进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持续增加资源投入
现已完成15个行政村的垃圾分类示范村的创建工作,全市设物业的478个小区,425个已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占比89%。另外,全市党政机关、186个教育机构、142家酒店、11家景区和28家农贸市场也已经开展垃圾分类工作。
2021年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共计投入资金1.44亿元,其中:吉阳区3034万元,海棠区700万元,崖州区2100万元,天涯区6538万元,育才生态区220万元。 全市共新增和建设垃圾分类亭(屋)共计673座,配备户用垃圾分类桶47753个、公用生活垃圾分类桶5914个。现全市已配置4辆可回收物运输车、4辆有害垃圾运输车、32辆厨余垃圾运输车,1651辆其它垃圾运输车,已建成的生活垃圾转运站16座,日转运能力1400吨。
按照终端处理促进前端分类的理念,坚持规划先行,以现有垃圾处理项目为中心,按照垃圾分类末端处理需求为依据,规划三亚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现园内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餐厨废弃物处理厂,能够满足其他垃圾、厨余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需求,焚烧发电扩建项目厂配套的飞灰、炉渣项目已具备生产条件,已逐步形成前端分类投放、中端分类收运、末端分类处理的全链条分类模式。
(三)全面落实行业主管部门责任,凝聚形成工作合力
市住建局对环卫系统、志愿者、部队、医院、各区机关单位、社区、村委会、物业小区、景区酒店和市委市政府物业等开展了32场次培训,3350人参加;市旅文局开展了旅游行业垃圾分类现场观摩会、垃圾分类培训会、检查督导等活动;市商务局组织32家农贸市场和各大型商场、超市开展环保知识垃圾分类线上直播培训,全市商贸流通企业共1000余人参加培训;市公交集团利用公交车内LED循环播放“参与垃圾分类,保护美丽家园”公益宣传标语,覆盖9条线路,73辆车;市教育局精心组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小手拉大手”系列宣传,推进垃圾分类知识进校园、进课堂,在校内外全面开展垃圾分类教育和实践活动。
(四)严格规范垃圾分类工作执法,不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2021年共出动执法人员1975人次,检查生活垃圾分类各类主体共1790宗次,与环卫等部门联合执法10次,责令整改660宗次,处罚乱扔垃圾、垃圾未分类等行为183宗,共罚款19860 元。 开展废弃油脂整治行动175次,共检查餐饮企业732次,责令整改违规问题30次,查处非法收运行为2宗,查扣非法收运车辆2辆,查扣涉案废弃油脂2447公斤。开展专项检查,遏制“白色污染”,共出动执法人员1062人次,立案查处违反《海南经济特区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规定》案件311宗,结案310宗,罚款33.68万元。市垃圾分类办公室通过日检查、周红黑榜、月通报、季度考核、定期考核评估等方法有效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落实。截止到2022年2月共检查点位3400个,下发日报、周报60份,整改通知单39份,发现问题191个,督导整改问题160个。
三、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估得分不高,总体成效亟待提升
住建部公布的2021年全国垃圾分类第三季度评估结果,我市得分为36.4分,位列小城市第三档第62名。海南省生活垃圾分类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2021年度全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核情况的通报,我市得分为68.5分,评定为基本合格,在四个地级市阶段评比为最后一名。从得分和排名来看,我市垃圾分类工作考核结果在全国、全省均处于较差的水平,工作总体成效亟需加快提升。
(二)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力度不够,居民思想认识尚有差距
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上热下冷”现象,环卫部门“单打独斗”的情况依旧存在。宣传动员的次数不足,普及率不够,居民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社会参与度有待提高。部分基层干部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认识有误区,认为这项工作推进速度太快,时机不够成熟,造成重视程度不够,工作标准不高;部分居民受生活习惯和固化思维的影响,对生活垃圾分类存有抵触情绪,特别是一些候鸟型社区流动人口较多,外来居民归属感不强,认为这纯粹是尽义务的“繁琐事”,不情愿参与。
(三)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法规不完善,配套设施不够齐全
我市虽然出台《三亚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三亚市推进垃圾分类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三亚市垃圾分类考核办法》等制度,但未出台生活垃圾分类管理领域的政府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在考评中作为缺项被扣分。分类投放点没有按要求完成便利化、精细化、人性化功能升级改造,完成改造的收集点占比未达到50%以上。分类投放收集设施不够完备,标识存在不清晰、不规范现象。如,部分物业小区以浪费资源为由,拒绝将现有不达标的垃圾桶更换为分类垃圾桶,直接影响垃圾分类前端的投放效果。再如,区级政府财力相对薄弱,个别乡村因经费保障不足,无力建设垃圾分类亭及购买分类垃圾桶等配套设施,工作推进严重滞后。
(四)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不健全,处理效能有待提升
分类收集和运输有待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存在短板。如,厨余垃圾收运体系未实现全覆盖,小区、居民签订收运协议率较低,2021年全市垃圾产生量平均值为2300吨/天,厨余垃圾清运量220吨/天,占比仅为10%,远未达到20%以上的要求。末端处置设施建设不够健全,收运处理体系未形成闭环。如,我市可回收分拣中心和有害垃圾暂存中心尚未建成,低附加值可回收末端处理项目未建立,造成分类后的碎玻璃、陶瓷、旧衣物、旧玩具等无法进行资源化利用,对可回收物的再生资源利用和有害垃圾的有效处置造成影响。再如,循环产业园内的大件垃圾和园林垃圾处置项目正在项目论证阶段,推进比较缓慢,现此类垃圾处理质效难以提升。
四、几点意见建议
(一)逐步完善制度体系,持续加大宣传力度
要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上海、南宁等城市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市垃圾分类工作的制度体系,加快制定政府规章,适时启动立法工作,尽快补齐法规缺项。要结合正在开展的“三亚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升三年行动”,坚持从规划入手,把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纳入新建小区的总体规划,对已建成小区进行必要的水电、污水改建改造,让垃圾分类设施能够满足使用条件。要不断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压实各级管理责任,有序增加政府财政投入,持续强化区级经费保障,逐步形成“市级抓总、条块结合、部门指导、属地作战”的工作推进模式。深入进行全市发动和宣传,以正在全市开展“五个一”活动为抓手,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形成全方位、多层面的宣传氛围,不断增强生活垃圾分类宣传的时效性和影响力。
(二)不断增加资源投入,全过程提升工作质量
1.前端投放设备要配备到位。要严格按照标准建成或改造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亭(屋),确保完成省政府考核要求的质量和数量,避免被扣分。要全面实现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公共场所、经营类场所、农村地区等六类区域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亭(屋)配备均实现100%覆盖,探索建立“不分类、不收运”的倒逼机制,从源头上夯实生活垃圾分类的基础。
2.中端收集和运输要保障到位。按照四分类要求,配备密封性好、标志明显、节能环保,满足生活垃圾分类清运需求的专用收运车辆。按照“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日产日清、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定期预约收运”的原则,明确服务单位、预约方式、收运时间、作业车辆、暂存及转运场所等工作要求,确保收运过程规范合理、衔接有序。全面推进分类运输规范化,实现“桶车同色、标志明显”,落实“专桶专运、专车专运、专线专运”,合理规划线路,增加运输频次,确保及时清运,杜绝“混收混运”。
3.末端处理配套设施要建设到位。全市要分阶段分步骤完成全域垃圾转运站的升级改造建设,增加厨余垃圾预处理和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尽快补齐生活垃圾运输中转能力短板。强化对垃圾桶、收集点、压缩站等设施设备的维护保洁,严格落实作业规范流程标准,解决邻避现象和扰民问题。加快启动生活垃圾渗滤液增容项目二期、厨余垃圾处理二期、再生资源集散利用基地、大件垃圾和园林垃圾处理、危废预处理和转运中心、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扩建项目二期等末端处置项目建设。
(三)理顺明确各级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要明确属地管理主体责任,相关职能部门要指导监督各区政府要建立准确详细的基础数据台账,根据统计情况制定本辖区内垃圾分类工作计划,明确垃圾分类达标单位完成数、达标完成时间和达标完成率,市政府主管部门要根据各区上报的垃圾完成时间节点加强督查,强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落实。要进一步健全“管行业必须管垃圾分类”工作机制,明确生活垃圾分类主管部门和其他部门的责任分工,各行业主管单位要制定本行业生活垃圾分类考核细则,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推动全市各行各业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
(四)继续强化执法检查,深入推进精准执法
要抓好生活垃圾分类执法检查,把生活垃圾分类纳入网格常态化执法检查内容,每日开展执法检查,形成现场记录;积极开展对农贸市场、物业小区等重点单位的垃圾分类执法检查,做好台帐记录。要深入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对生活垃圾投放、收集、运输、处置等全流程各环节的执法力度,精准识别违法行为,对不按要求进行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进行行政处罚。要完善垃圾分类奖惩榜、公示榜等激励督促机制,严格落实“月调度、季考评”制度,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处罚制度,以高效的制度执行和完善的督察体系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