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首页>监督工作>督查调研

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工作委员会关于三亚市2022年环境状况和环境目标完成情况的调研报告

【字体: 打印
2023-07-08 10:28 城建环保工委

——202377日在市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

三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为了配合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三亚市2022年环境状况和环境目标完成情况工作报告》城建环保工委在分管领导黄志强副主任的带领下,在去年开展“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省生态环保百日大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情况专题调研固废防治管理情况专题调研的基础上,今年对我市的部分大气监测站点、主要河流水域部分污水处理厂及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进行了重点检查,对海棠区、吉阳区、天涯区等地的生活垃圾分类和水环境治理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对凤凰岛二期拆除、三亚河保护治理、蜈支洲岛国家海洋牧场建设、抱坡溪湿地公园整治、亚龙湾海岸带修复、循环经济产业园运维等多个重点项目进行了实地调研联合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前往南昌、上饶、景德镇等地开展考察学习,吸收借鉴了其他省市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好的经验做法,并市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了座谈了解或函询沟通,广泛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环境质量达标

2022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100%,目标值为98.6%,达到目标要求;PM2.5年平均浓度11微克/立方米,目标值为12微克/立方米达到目标要求;臭氧日最大8小时平均浓度第90百分位数为106微克/立方米目标值为115微克/立方米达到目标要求。

地表水总体水质为优,检测的11个断面(点位)水质年均值优良率100%,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饮用水、城镇内河湖水质达标率为100%,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为100%,入海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国家重点海水浴场水质等级为优或良的天数比例均为100%,各项检测数据均达

到目标要求。

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监测的4个背景点中,低于风险筛选值的点位占75.0%昼间交通声环境质量总体为好,昼间区域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昼间监测符合达标率植被覆盖度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整体稳定。全未发生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


二、主要工作成效

(一)以完成重点任务为目标,全力做好中央两轮生态环保

督察和省生态环境百日大督查整改

一是扎实推进中央两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第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中涉及我市牵头的整改措施共28项均已销号备案,142件信访件已全部办结。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中涉及我市牵头的整改措施共34项,已完成19项整改措施并销号备案,其余15项正在有序推进,无逾期事项。171件信访件已全部办结。二是有力推动环保督察重点项目整改。《海南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海南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批示精神专项整改方案》8个重点问题中,涉及我市为亚龙湾瑞吉度假酒店配套游艇码头和凤凰岛二期2个项目,共8项整改措施,已按期完成8项并全部销号备案。凤凰岛二期于2022319日基本完成拆除工作,比规定整改时限(202212月)提前9个多月。凤凰岛二期拆除后的生态修复比规定整改时限(202312月)提前1年完成工程内容。三是有序开展生态环境百日大督查整改。对禁养区海水养殖清退、退果还林等事项开展现场核查180次。建立环保督察整改专家库,对已完成的事项组织行业专家开展评估审查和出具验收意见。省生态环保百日大督察共17个反馈问题,应完成的8项整改措施均已完成,其余9项(含8项长期坚持)正在有序推进,无逾期事项。

(二)以标志性工程提质增效为抓手,高位推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一是“禁塑”工作全面推进。共开展禁塑宣传活动2393次,发放宣传手册71828册。在全市投放可循环快递箱25150个,完成绿色快递网点改造2个。全年废旧农膜回收量498.4255吨,回收率达83.75%。全市共出动执法、检查人员8361人次,检查各市场主体9939户次,立案查处237家,扣押违禁塑料制品约228万件(个),办结案件171宗,处罚款共计20余万元。二是固废防治成效显著。《三亚市危险废物管理办法(试行)》编制已进入最后审议阶段,三亚市社会源危险废物监管小程序项目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行。完成危险废物经营单位、产废单位注册用户569户,完成275条转移单,合计转移309吨危险废物,实现了危险废物全过程、可视化闭环监管。三是超额完成新能源汽车推广任务。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量超过1万辆,超额完成年度任务(8139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有率提高到14%四是有序推进装配式建筑应用。2022年,全市施工许可报建中采用装配式方式建造项目50个,建筑面积326万平方米,占施工许可总建筑面积65%。推进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建设,总体形象进度为65%

(三)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着力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水平

一是主要环境指标改善明显2022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对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三亚因环境治理工程项目推进快,重点区域大气、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获得3000万元的中央资金奖励。二是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印发实施《三亚市2022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要点》,在全省率先以市委层面设立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为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分工定责和规范考核形成了制度基础。三是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创新试点加快推进。赤田水库取水口断面水质类别由Ⅲ类提升至Ⅱ类。面源污染治理初见成效,区域内化肥减量5%,禁止使用化学农药,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理率80%。编制藤桥河流域保护性开发EOD项目实施方案,高标准抓好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模式试点(蜈支洲岛海洋牧场建设。

(四)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全方位优化各项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指数

一是持续强化大气污染治理。开展春节元宵节期间环境空气质量专项巡查督导行动,对建筑工地、搅拌站等多个污染源进行整治,以PM2.5和臭氧污染防治协同管控为重点,做好秋冬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工作。开展国控空气质量站点等重点区域常态化巡查工作,累计检查企业289家次。累计抽测柴油货车12辆,依托道路黑烟车监测设备,对92辆黑烟车进行抓拍处理,累计完成9006台非道路移动机械摸底调查和编码登记。对汽修、印刷、喷涂行业进行排查整治59家次。开展遥感卫星裸土整治工作,共排查整治裸土248处,面积7854.9亩。新建36个秸秆禁烧远程监控点位,建设完成南山空气自动监测站。二是不断提升水环境治理水平。对冲会河、三亚河、半岭水、大隆水库、水源池水库等重点水体开展跟踪加密、预警监测和分析研判,全力保障断面达标。全面推进“查、测、溯、治”等重点工作任务,完成了13条重点河流(湖库)4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排污口排查工作。开展农村黑臭水体试点工作,试点市国家监管农村黑臭水体整治比例100%;开展2022年三亚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现场检查和评估,每季度开展环境监管巡查。五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计划清退5896亩经济林任务全部完成。排查整治入海排污口15处,完成亚特兰蒂斯酒店海昌不夜城入海排污口设施备案。三是有序推进土壤和危险废物规范管理。建立“一住两公”(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住宅用地)敏感源地块监管会商机制和用地变更调查评审机制,完成2019年以来132宗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及报告评审。开展历史遗留陈腐垃圾整治,加强海坡内河水系连通工程所挖垃圾筛分处理,共筛分处理13.78万立方。开展田独垃圾填埋场土壤和地下水监测调查评估,制定《三亚市田独生活垃圾填埋场治理方案》。编制《三亚市危险废物管理办法(试行)》,常态化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等5类培训。

(五)以提升生态环境领域行政效率为突破,助力三亚市营商环境持续改善

一是不断提升服务质量。2022,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审批5项,开展在建项目施工过程落实环保措施情况检查20余次。完成企业排污许可证变更、延续和首次申请35家,开展已发证、已登记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执法检查20余家,复核环境影响报告书(表)22份,督促排污单位办理物联网卡50余张。二是建立重点项目清单。动态更新“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分析项目“三线一单”符合性20余个,建立生态环境领域服务保障重点项目清单。三是持续提升环评效率。在环评编制过程中,提出编制建议,全程给予指导;在环评公示过程中,同步开展审查工作,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压缩审批时间,实现“零时审批”。一窗受理政务服务事项并进行不见面审批,实现审批事项“零跑动”。

、存在主要问题

(一)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但局部污染问题依然存在

一是水质监测数据仍存在隐患2022年,国控断面赤田水库(取水口)监测数据显示,67810月份为Ⅲ类水(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福万-水源池水库监测数据显示,23季度为Ⅲ类水(总磷);半岭水库(取水口)监测数据显示,23季度为Ⅲ类水,以上三处均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海螺村断面在45月份监测为Ⅳ类水,6月份监测为劣Ⅴ类水;国控林家村断面4月监测为Ⅳ类水

注:国控断面赤田水库、林家村等水质监测为国家监测事权,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②“*”表示赤田水库取水口监测断面8月受疫情影响未开展监测,按总站要求8月份评价采用7月数据补遗


二是水环境治理能力仍有待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排污口排查工作已经完成,但污染溯源和整治工作仍需加快推进城区水处理设施不够完善,部分污水处理厂在人口高峰期严重超负荷运转,部分雨水管网在强降雨时仍无法满足排水需求,造成个别断面水质出现波动;部分管网依然存在错接、乱接混接长期堵塞问题造成污水溢流通过雨水管道排入河道;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覆盖率不高,部分已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未验收,农村改厕与污水治理未有效衔接,部分已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自然村污水无法接户。“六水共治”仍任重道远。

(二)空气质量保持高位,但污染防治形势比较严峻

一是重点污染领域控制效果不够理想。工地扬尘控制有待加强,建筑工地内部及周边脏乱差问题比较突出部分拆迁和建设项目没有防尘抑尘设施部分工地内部道路未按照要求硬化场内裸露土地覆盖不完整渣土运输车辆夜间无封闭过量运载渣土仍然存在机动车保有量逐年增多,车辆尾气排放污染日趋加重受到技术瓶颈和传统习惯的影响,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仍有较高提升空间二是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难度增加。在现有基础上,受气候和技术等多重因素影响,PM2.5浓度继续提升难度增加。主要原因是:秋冬季易受逆温、静风等不利气象条件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条件不佳,空气质量改善工作面临大挑战;污染源全方位监管存在薄弱环节和短板,分级应急响应机制不够完善。

(三)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加速推进,但工作成效不够明显

一是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需深入推进。“前段分类投放,中端分类收运,末端分类处置”的全链条分类处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处理标准不高,法规制度不够健全,“混合收集、混合清运、混合处理”的状况依然存在。二是“禁塑”工作成效不够明显。农贸市场、百货商店、餐饮店等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情况较为常见,大型商超散装食品称重前普遍使用塑料保鲜袋进行分装,快餐外卖仍大量使用非可降解包装材料,线上线下销售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现象依然存在。是农业废物回收未全面覆盖。农业投入品回收站数量少规模小,农膜、包装袋、废弃农药包装物未实现全面集中收集处理,有的丢弃在田头水沟被当作生活垃圾处理,成为新的污染源建筑垃圾回收量利用率较低我市2019-2021年建筑垃圾回收量分别仅为1.75万吨、1.40万吨、17万吨。2022年受疫情影响,回收量下滑至13.29万吨。各年度均低于《三亚市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厂PPP项目特许经营协议》约定供应的保底量每年40.7万吨的标准

五是新增污染物处理需尽快布局。随着电动汽车和电动摩托车保有量的高速增加,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已成为新的难点,我市现仍有小作坊进行废旧电池的拆解回收,缺乏必要的行业标准和处置规范,存在污染隐患。

(四)乡村治理能力全面提升,但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仍未有效解

一是畜禽养殖污染依然存在部分畜禽养殖污染整治不够彻底,有些小型养殖场以及散养户缺乏必要的污染治理设施,依然存在直接外排的情况,污染周边的空气和水体。是化肥、农药滥用屡禁不止。我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起步较晚,农田以施化学肥料为主,农药使用也不够规范。为提高产量,农药、化肥以及种繁多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频次高、用量大对土壤和水质造成严重的污染。三是农业灌溉尾水处理缺位。排水期大量农田灌溉水直接排河,导致监测断面总磷、氨氮浓度增加,严重影响河流水质,成为旱季河流主要污染源四是农作物秸秆回收利用率不高。秸秆收运成本高,堆放在农田滋生病虫害,污染土壤和水质,对后续种植造成负面影响。我市缺少秸秆回收加工利用企业,秸秆资源化利用途径单一,利用率低。

(五)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制度逐步完善,但治理体系和体制机制仍需健全

一是环境保护制度仍不完善。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不够健全,经费保障制度和措施还不够有力。如,生活垃圾分类方面,部分行政区没有将环卫经费纳入刚性财政支出预算,长时间拖欠环卫企业经费,造成企业经营困难,环卫工人生活压力巨大,存在环境和民生的双重隐患。二是生态环境工作责任还需压实。通过“制度建设年”“制度执行年”“制度创新年三年系列活动,我市逐步补充和完善了生态环境方面体制机制,逐步明晰了各单位生态环境工作职责,但在实际工作中,依然存在部门间协作机制不健全,基层力量薄弱等问题,生态环境“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仍需进一步压实。三是“三线一单”服务高质量发展作用存在短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编制时未充分考虑不同区域、行业、环境质量等差别化情形,针对性和实用性有待提高。尚未实现与发改等相关单位及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的充分衔接,各相关单位使用率普遍不高,“三线一单”的生态环境决策支撑作用有待加强。

四、相关意见建议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组织领导

一是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海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系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充分认识到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完成环境保护目标,是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前提和底线一本三基四梁八柱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严格履行生态环境管理职能高质量统筹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进一步完善健全公众参与、专家研讨、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处置重大环境问题的必要程序,确保各项决策科学合法。压实主体责任树立“抓环保就是抓发展,抓环保就是抓民生”的意识,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四是坚持规划引领,紧紧围绕自贸港建设“三区一中心”的战略定位和打造“六个标杆”、建设“六个三亚”的具体要求大力补短板强弱项,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纳入《三亚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以科学的规划引领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为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二)坚持制度集成创新,推动绿色发展

一是以“制度创新年”行动为抓手,强化生态安全风险防控。进一步健全完善机制,切实防住生态风险,加快启动三亚市生态安全风险防控应急预案编制项目,开展生态安全风险点排查和环境本底监测、编制生态安全风险防控应急预案并建立生态安全“首席风险官”相关制度,实现生态安全风险精准、有效监管。二是以探索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为抓手,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探索森林碳汇、海洋蓝碳等有效路径,依托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力争三亚在双碳领域研究和国际合作上实现破题。压实社区、商超及农贸市场主体责任,以城市管理网格为单元,加强“禁塑”监管,提升“禁塑”成效。继续推广装配式建筑应用。继续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大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运维力度。三是以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为抓手,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持续深化“无废城市”建设,规范全市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环境管理,加强生活垃圾分类的宣传督导。高标准建设三亚市循环经济产业园,依托园区打造科普教育基地和工业旅游景点。持续推进赤田水库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创新试点,打造全省生态环境跨区域综合治理和流域上下游生态保护补偿样板。

突出问题导向,做好污染防治

一是强化水环境整治确保水质稳定达标以全面开展“六水共治”为工作引领,着力做好城区污水管网规划、建设运营维护加快推进现有管网的排查修复,全方位提升市区污水处理质效力争做到“零直排”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强化运维监管,尽快实现“全覆盖”;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管控和治理,减少农田化肥农药用量,增加必要的灌溉尾水处理设施,加快推进秸秆资源化回收利用。做好不达标断面水质监控治理,找到问题根源,尽快实现达标排放。巩固大气污染防治成果着力补齐治理短板严格执行《三亚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三亚市餐饮业油污染防治办法》等法规严禁露天焚烧秸秆严肃查处焚烧工业废料生活垃圾等违法违规行为,巩固大气污染防治成果。加大建筑工地扬尘整治力度坚持严抓严管,落实扬尘整治责任,实现建筑工地扬尘控制全覆盖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市政工程等项目要带头规范操作,对扬尘治理不力的单位,实施严格监管和处罚,确保扬尘问题得到有效控制。三是推进固废污染治理,尽快解决突出问题。加快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健全落实“村社区收集、中转、市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机制不断完善环卫资金保障制度,尽快解决拖欠环卫企业经费问题加强对使用和销售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行为的查处力度,特别是针对农贸市场、批发市场、餐饮店等重点领域要建立常态化监督执法机制;对各类养殖业进行科学布局积极探索畜禽养殖污染综合防治新技术、新方法引导农户使用可降解农用膜,加大一次性地膜、农药包装袋等农业废弃物回收力度推进农业投入品循环利用加快布局废旧电池综合回收利用和秸秆资源化回收利用产业,严格落实行业规章和处理标准,杜绝出现新的污染源。

强化法治建设,完善长效机制

一是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夯实环境保护治理的法治基础严格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制度,坚决执行各项生态环保标准,把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系统化、常态化的轨道二是要持续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和省环境保护百日大督察指出问题的整改工作,要不折不扣落实中央、省环保督察的指示要求,举一反三,坚决克服形式主义,杜绝表面整改、敷衍整改,要对照各项反馈问题,真抓实改,高质量完成整改任务。三是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探索规划环评与建设项目环评联动,完善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等必要程序,建立长效联动机制;积极探索河长、湾长联合巡查机制,做到到河、湾、海一体化治理,为高效推进“六水共治”打好基础;对生态环境存在问题要向社会公开,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建立长效信息公开机制。

深入宣传引导,提高环保意识

一是加强教育培训,强化各级党政干部“抓环保就是抓发展,抓环保就是抓民生”意识,强化各级党政同责、各负其责、失职追责的职责认同,加强环保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协作配合明确责任分工,加强跟踪问效,将集中性整治与常态化监管有机结合,建立长效责任机制,共同做好生态环保领域的各项工作二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环保法规政策宣传和环保知识普及不断创新宣传形式和宣传手段,对环境保护先进典型进行宣传,对严重污染环境行为进行曝光,提高宣传工作成效三是深入企业和其他污染物产生单位开展环境普法宣传和环境安全教育强化企业污染防治主体意识,依法承担“谁污染、谁治理”的法律责任提高企业生产经营者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意识。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