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首页>监督工作>督查调研

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工作委员会关于2023年“三亚环保世纪行”暨“六水共治”开展情况调研报告

【字体: 打印
2023-10-20 18:03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23年工作安排,按照省人大常委会环资工委的统一部署,城建环保工委在常委会黄志强副主任带领下组织开展了2023年“三亚环保世纪行”暨“六水共治”专题调研活动。此次调研采取实地检查、座谈交流、函询电询、走访暗查等方式进行,7旬至9旬,吉阳区、天涯区、海棠区、崖州区等地的“六水共治”工作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实地查看了河道整治、城乡污水处理饮用水水库运维等部分项目听取了市水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的工作汇报,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开展“六水共治”的主要成效

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能够高度重视“六水共治”工作,先后制定印发《三亚市2023年治水攻坚暨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要点》、城乡供水专项规划、再生水利用专项规划等,高质量编4重点河流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规划。2023上半年,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城镇内河(湖)、水功能区、入海河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为100%赤田水库以及入库河流水质稳定保持优良2023年度全省“六水共治”现场会议于712日圆满落幕,我市的治水工作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

强化精准治污水环境综合治理成果显著

一是提升城市污水治理能力。启动建成区第二期排水管网专项普查前期工作,实施中心城区排水管网提质增效项目,开工建设新城水质净化厂三期工程,完成建设河西片区雨污分流、管线下地整治工程,今年截至目前新建和改造污水管网26.4公里、雨水管网23.9公里。二是优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路径。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投建管养”一体化推进机制,形成“以市属国企为管理主体、专业运营机构为服务主体、农户为受益主体、政府部门为监督主体”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体系。制定“近郊农民新村污水纳管式治理、远郊滨水村落集中或分散治理、无河道村落或散居农户化粪池管理”的“三类治理”模式,实施户厕改造、截污纳管、末端处理、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一体化治理,目前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为66.4%三是深入实施黑臭水体治理。印发《三亚2023年城市黑臭及群众身边小微黑臭水体排查方案》,完2条非试点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建成区内水体均全部达标,无黑臭现象,全7条城市黑臭水体“长制久清”成效持续巩固。

(二)推进洪涝共治,防洪排涝工作取得实效

统筹城乡、海陆、水岸,系统推进大茅水9条河道综合治理,开工建设迎宾路(中央商务区企业孵化基地)雨水排出口迁移改造工程等2个易涝点项目,加快推进藤桥西河综合治理工程海棠区落根大排沟中上游段改造工程完成建设冲会河综合整治工程(三亚西联络线公路桥-烧旗港河段)、三陵水库水毁修复工程等项目。

(三)加强城乡统筹,供节水能力持续提升

一是提升城乡供水保障能力。西水中调工程(一期)(原水工程)实现28.1公里引水隧洞主洞段全线贯通。中部净水厂正在组织设备安装农垦居供水工程顺利推进抱安村饮水工程完成通水,我市率先在全省实现城市自来水管网延伸行政村“全覆盖”加快推进农垦居供水工程,待完工后我市将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含农垦居)供水一体化全覆盖。二是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赤田水库成为珠江流域片区、海南省首个通过水利部标准化管理评价的中型水库。三是大力创建节水型社会。三亚成功入选国家节水型城市。大力实施生态补水,将新城水质净化厂、荔枝沟水质净化二厂尾水提升至,对抱坡溪、三亚东河、桃源河进行生态补水,打造天然水、再生水并济的生态补水系统。

(四)优化海水治理,近岸海域水生态环境有改善

完成国家海洋督查(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类)问题整改销号工作。落实《三亚市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三亚湾重点海域清漂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等实施美丽海湾建设,深入落实海上环卫制度,开展重点海湾-三亚湾清漂试点,实现岸滩、河流入海口和近岸海域塑料垃圾治理常态化。积极申报美丽海湾三亚湾优秀案例,力争实现我市国家级“美丽海湾”优秀案例零突破。

(五)坚持项目抓手,生态价值转化路径不断拓展

加快推进“六水共治”项目建设,今年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投资12.7亿元,完成地债资金支出3.1亿元;新开工项目(在建)23个,完工项目25个。2023年省治水项目招商推介会上,推介项目3个,总投资约75亿元,并促进三亚环投集团与中电建生态环境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同时,实施9条河流“四乱”问题排查整治,启动2条河湖健康评价工作,并将河流的治理、开发同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发展、城市开发、乡村振兴等有机结合,推动大茅水综合治理联动土地收储与开发,藤桥河流域保护性开EOD项目成为全省第一个纳入中央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储备库的EOD项目,以配建模式完成建设海棠河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启动区项目,加快推进两河下游滨水空间综合更新提升项目,不断健全“以水养水”的长效投入机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六水共治”的组织领导需进一步强化

一是高效系统的治理模式还不稳固。“河长办”与“治水办”工作还没有做到深度融合,其他相关部门主动作为意识不强,过分依靠“两办”推进工作,“重一时治理、轻日常管理”的现象依然存在。污水全链条治理还不完善劣V类水体已基本消除,生活污染源、农业面源污染影响水环境现象依然存在,部分水域水质状况时有反复。如,冲会河流域今年6-8月出现阶段性水质下降。三是河道全流域保护管理机制还不健全部门之间部分职责重叠交叉、边界模糊,管网建设、港口码头管理等部门与水行政主管部门配合不够,各区之间存在“各管一段、各自为战”情况。“城乡一体”发展格局还未形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还不高,建设运维水平参差不齐,部分项目前期规划编制重视不够设计前期论证不够科学充分,踏勘调研不深入,整体推进比较滞后,没有实现城乡一体发展。五是水资源高效利用水平与发达地区还有差距。我市降水集中在每年6-10月份,雨量充沛,其余月份干旱少雨,淡水资源紧缺,雨季蓄水为旱季补水尤为重要,但水利枢纽、水电站、水库等水利设施的蓄水蓄能作用不够,致使雨季易涝、旱季缺水同时存在。

(二)“六水共治”的设施建设需进一步完善

一是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实际需要有差距。尽管排污管道建设进展较快,但仍然存在错接、漏接、混接等问题。污水处理厂和污水泵站建设不均衡,超负荷运营与处理动能闲置同时存在。如,新城水质净化厂在人口高峰期无法满足需求。二是雨水管网建设的前瞻性不够,雨污隔离体系不完备。主干雨水管道设计流量偏小,降雨较大时容易出现排水不畅。部分管网雨污合流整改尚未到位,降雨偏大或涝情发生,污水外溢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整体水平有待提高。部分项目建设过程缺乏连贯性,整体进度缓慢。部分项目长期存在建设运维衔接不畅,运行维护缺失等问题如,文门村力村小组集中供水和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还未建成。四是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办法不多。农药化肥使用逐年增加,但缺少必要的农业尾水处理设施,农业灌溉尾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成为旱季河流主要污染源五是大型蓄水控水设施容量小,作用发挥不够。我市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263毫米,6-10月降水量占全年的90.2%,水库总体库容仅有5.93亿m3,工程性缺水与季节资源性缺水并存。六是水循环利用设施建设推进缓慢。特别是城市中水管网建设覆盖区域较小,绿植湿地养护大量依靠自来水,加剧水量消耗,水资源浪费严重,海绵城市建设成效不够显著

(三)“六水共治”的管理保障措施需进一步落实

一是水利设施的日常管护需不断加强。部分箱(管)涵引洪渠、泄洪道由于缺乏维护管理,长期无人清理,存在破损、淤积等问题,很大程度影响了其泄水能力。二是管网建设运维衔接需更加顺畅。部分新建道路市政管网设施移交不够及时,无法纳入正常的市政运维系统。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维部门接管要求与已建污水处理设施和管道现状有差距,带来移交困难。污水整治成效需巩固深化全市水质提升明显,但局部污染问题依然存在。近两年,部分月份饮用水水源监测为Ⅲ类水,地表水监测断面个别月份还存在劣Ⅴ类水,水质提升还有空间。项目协调统筹需更加全面部分水共治”排定的治水项目,缺少科学性合理性,项目协调推进力度不够,建设进度赶不上搬迁和拆违速度,推进比较缓慢五是相关保障机制需持续优化。治水项目建设对财政拨款依赖程度高,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尚未形成部分项目资金缺口大。执法力度仍需提升,巡查监管不及时不到位导致部分已整改完成的项目出现反复专业人才缺口大,很治水工作推进中面临缺少专业人才缺乏专业把关的困境 

(四)“六水共治”的突出问题治理需进一步加快

一是规划引领作用需更好发挥。部分治水项目生态移民搬迁安置规划选址前瞻性科学性不足困难考虑不够安置补偿、二次就业等因素考虑不周全,建设进度不够理想,人民群众满意度不高项目建设堵点需尽快打通。部分项目与省直主管部门沟通机制不够顺审批时间跨度长。部分项目施工许可手续、土地证手续验收等环节审批办理不及时影响项目正常建设运营。污染隐患问题尽快解决。阳台水普遍接入雨水管道、小型商户的餐饮尾水就近倒入雨水管道、农业灌溉尾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初期雨水弃流装置尚未普及等问题依然存在污水治理系统化和精细化水平有待提升。交叉管理领域职权需尽快厘清。河流与海洋结合区域停靠有大量的游艇和渔船,因涉及单位多,管理责任需更加明确。涉河项目建设多有红树林保护、河道封堵等各类问题,各部门需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加强协作。城市更新改造中管网规划建设一体推进。旧城区(棚户区)的拆迁改造,要着力做好污水、雨水管网的一体化规划建设,并全面考虑附近污水处理厂的处置能力,必要时加快扩容提标破坏天然泄洪道和原有水系的,一定要尽快恢复,确保水流畅通和行洪安全。

(五)“六水共治”的宣传普法需进一步深化

一是各级行政部门依法治水意识不强。各级政府机关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海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三亚市河道生态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掌握的还不深不透,上级安排什么就做什么,工作要求不高、工作方法单一,缺少依法治水的主动性和专业性城乡居民环保意识还有欠缺人民群众对依法治水的意识和认知程度还不高,参与“水共治”的意识还不强守法意识有待提高。随手扔垃圾,往河道倾倒污水,在河岸倾倒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肆意浪费水资源等情况依然普遍存在,且部分群众对这种行为习以为常开展必要的普法和宣传活动迫在眉睫。

三、几点意见建议

(一)树立系统思维,强化“六水共治”组织领导

一是处理好当前长远的关系。“水共治”既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也是长期性、根本性工作要防止形式主义和短期突击始终坚持系统治水、科学治水,做到解决当前问题和实现长远效果相结合,把六水共治作为改善三亚生态环境质量和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的抓手和着力点。二是处理好重点与全面的关系。既要整体推进,又要明确重点,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抓好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和优海水工作,根据地域特点和时间规律统筹推进。如,城区重点做好截污纳管,乡村重点做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旱季主抓治污保供,雨季重点开展防洪排涝。三是处理好治水与抓其他工作的关系。治水工作是核心工作,更是一项全面工作。要通过抓治水,推动三亚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以治污水、优海水等具体工作的开展,促进污染产业转型升级,改善生态环境;以保供水、抓节水为抓手,解决重点民生问题,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以防洪水、排涝水为着力点,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水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坚持多措并举,加快“六水共治”设施建设

一是加快污水管网建设,提升城镇污水治理水平完善排污许可全链条环境管理体系有序推进“三年管网建设计划”,不断完善污水管网设施,推进污水处理厂扩容提效,全面做到截污纳管。加强农村农业污水治理,力争做到“零直排”或达标排放。农村污水要尽快实现应收尽收,规范对建成设施的运维监管;优化农业面源污染的管控和治理,减少农田化肥农药用量,增加必要的灌溉尾水处理设施。三是推进雨水管道的升级改造,同步提升治污排涝水平。加强市政雨污水管网及泵站维护,探索雨污隔离体系建设,尽快完成雨污合流整改。根据近年降水规律,合理规划雨水管道升级建设,逐步减少降雨时城市积水内涝。四是加快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推进水库扩容、西水中调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增加供水保水能力,提升雨季的蓄水防洪水平。加快中水管网建设,提升水循环利用水平,从供应端和使用端全面抓好节水工作。五是加快信息化智慧治水平台建设,实现治水监控、分析、处置一体化。充分发挥微信微博等信息平台作用,大力宣传推广我市治水成效,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并以治水为契机,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优化营商环境,为经济和民生全面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三)完善长效机制,健全“六水共治”管理体系

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加强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保护和取水、用水、节水的全过程监管,依法治水管水。建立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前后衔接的工作机制。积极推动河长办与治水办的深度融合,并与其他部门深化合作,强化协同联动。二是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水环境污染的巡查和监管坚持铁腕科学治污,严厉打击违法排污,加大对各项禁止性行为的查处力度,提高违法行为成本,强化法律惩戒作用。建立水务、生态、公安、综合执法、交通等部门联合执法制度,强化行政执法与司法的衔接。三是加强水质在线监测定期开展水环境调查及评估地表水、饮用水、河湖水各个监测断面的数据进行定期分析,根据水质波动情况,科学设定预警程序,对可能会出现水质下降情况及时跟踪处理尽量避免水质不达标。拓宽发现问题的渠道。多载体多渠道收集对治水工程的投诉及意见建议,充分发挥“两代表一委员”的监督作用,特别是要发挥好人大代表作用,引导代表提出治水方面的议案和建议,加强对治水工作的监督。加大投入力度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适度提高治水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份额,保障治水资金需求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加大重点项目的保障能力同时要转变“政府大包大揽”的模式,探索多元化投资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治水工作。

(四)补齐短板弱项,解决“六水共治”堵点问题

一是科学编制规划,做好治水顶层设计。水行政主管部门和规划主管部门要加强协调,严格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把治水项目规划建设纳入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乡村振兴规划有效衔接二是优化项目审批监管程序,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要把功夫下在项目前期,认真组织专家论证,全面审核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安排专业人员负责招投标工作,涉及征拆的要提前完成相关工作,为项目建设扫清障碍。三是紧盯“两年三消除”目标,确保消除建成区污水空白区、污水直排口、城市内涝点。加快完成建设中心城区排水管网提质增效项目、农村生活污水治理EPCOEPC项目等提高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和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治理率。四是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针对我市台风多,短时雨量大的特点,要梳理易涝点,探索建设雨水和污水调蓄池,完善积水地图和污水地图,统筹做好治污、防洪、排涝、供水、节水一体化治理。五是强化协调配合,形成治水合力。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治水主体职责,牵头抓总,统筹解决治水工作中的各类问题相关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责,积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各区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上下互动、区域联动,形成治水合力。

(五)加强普法宣传,夯实“六水共治”法治基础

一是加强法规学习。定期对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开展依法行政专题培训,邀请专家解读治水法律法规中的核心条款和重点内容,强化各级党政干部依法治水的意识,强化各级党政同责、各负其责、失职追责的职责认同,坚决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法规政策宣传把治水的重要性、必要性、工作重点、政策措施讲清说透,引导群众关心、支持、参与、监督治水工作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治水的浓厚氛围。三是加强警示教育深入企业和其他污染物产生单位开展环境普法宣传和环境安全教育对环境保护先进典型进行宣传,对严重污染环境行为进行曝光,强化企业和相关单位的污染防治主体意识,依法承担“谁污染、谁治理”的法律责任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