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sanya.gov.cn
——2020年11月4日在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二次会议上
市政府副市长 吴清江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政府委托,我现就崖州湾科教城和深海科技城建设情况作报告,请予审议。
深海科技城作为海南自贸区(港)建设的先导性项目之一,是崖州湾科技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规划面积12.69平方公里,由深海科技城(5.39平方公里)、科教城(4.54平方公里)和南山港(2.76平方公里)三大板块构成,重点发展深海科技、海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深海科技城由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招商局集团以“法定机构+平台公司”的模式进行管理和开发运营,目前在招商引资、教学科研、项目建设、产业导入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先后发布《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实施细则(修订版)》《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办公场所租赁补贴办法》《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高新技术企业扶持办法》《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扶持办法》《崖州湾科技城引进人才奖励办法(试行)》《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人才住房管理办法》等优惠政策推动产业要素聚集发展。管理局会同省市相关厅局成立招商工作小组,加大招商力度,形成工作合力。深海科技城已引入中科院深海所、中科院南海所、中国地质调查局3家科研机构,中国船舶集团、招商工业、科大讯飞、朗新科技、商汤科技等45家企业;同时,培育、引进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发展优势明显的高新技术企业,推动崖州湾科技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前完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入园协议审议90份,完成入园协议签署55份,完成高新技术企业迁入47家。
高校进驻方面。上海交通大学三亚崖州湾深海科技研究院已入驻科研、实验技术和行政管理队伍30人;海南浙江大学研究院围绕海洋(深海)和热带农业(南繁育种)领域,共有11个科研团队入驻;三亚中国农业大学研究院领导班子及工作人员已到位;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教学科研已实现常态化运行;武汉理工大学三亚科教创新园已派驻管理和前期研究团队20人;以上高校2020年海南专项研究生招生工作已全部完成;哈尔滨工程大学南海创新发展基地已落实2名学校编制的专职管理人员驻点办公。此外,已与南京农业大学、东北石油大学、海南大学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下一步将加快细化合作内容,推动项目落地。
办学保障方面。一是筹建高校理事会,邀请教育部、教育厅领导和各成员大学副校长参与,共同负责科教城方向性决策制定和权力分配等领导性事务,目前《三亚崖州湾科教城理事会章程》已进入修订环节。二是运行经费上,2020年计划拨付五所高校运营经费8000万元,已实际已拨付各高校运营经费4290万元。三是办公场地上,科教城核心区域为五所高校安排独立办学用地,由省、市共同出资,实施“交钥匙”工程。四是科研设备上,仅深海领域2020年第一批申请购置仪器设备总金额6242万元。五是教学区域上,规划公共教学区总建筑面积44.5万平,布局公共教学空间、教学共享实验室、图书馆、会议中心、信息中心以及餐厅、管理用房等配套设施,推动各高校间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方式创新。
科研项目支持。一是提供科研资金专项支持,设立科研项目资金专项,并完成专家评审,总签约项目数9个,其中上海交通大学5个,中国海洋大学2个,武汉理工大学1个,浙江大学1个。二是购买服务支持,开展了深海科技公共创新平台规划咨询、南山港科考功能改造规划、深层海水产业发展咨询、海洋试验场项目前期咨询等4个项目签约,其中上海交通大学3个,武汉理工大学1个。三是启动科研项目申报,南繁科研围绕种质资源评价利用及机理挖掘、工程化育种技术集成创新等五大领域15个项目(课题),总经费约6000万元;深海科研围绕深海装备制造、海洋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等三大领域20个项目(课题),总经费约9000万元。四是建立科研管理制度体系。制定科研项目管理、验收管理、资金管理、科研仪器设备购置、科研项目评审管理及科研项目评审专家管理6项政策制度,规范科研管理工作。
人才引进方面。承接省委人才发展局授权自主开展海南省高层次人才认定工作,已设立人才工作站受理人才需求及业务办理,收集高层次人才信息200人,其中:大师级3人,杰出人才18人,领军人才37人,拔尖人才30人,其他类高层次人才112人。
加快园区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2019年深海科技城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5亿元。2020年深海科技城计划新建及续建项目共计64个,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5亿元,1-9月已完成投资31.65亿元,完成率68.06%。
一是基础设施项目,深海科技城核心片区路网已基本竣工投入使用,科教城主干道已开工建设,部分实现功能性通车。2020年重点启动科教城起步区周边路网及G98环岛高速公路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段改建工程项目,G98环岛高速公路科技城段改建工程项目的推进将有利于深海科技城、科教城和南繁科技城实现三城融合,目前项目已完成施工招标,实现开工进场。
二是教育配套项目,九年一贯制学校、科教城幼儿园项目已于2019年11月开工建设,计划2021年6月竣工。深海科技城中学已于今年4月开工建设,计划2021年底竣工,以上教育配套项目的建设将极大的提升深海科技城教育配套水平,对于吸引园区人才入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医疗配套项目,国康医院项目规划床位1000张,一期门诊已基本完工;科技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投入使用。
四是文体休闲配套,深海科技城灯光足球场已投入使用;中国深海博物馆正在进行前期展陈策划;科技城7号路至宁远河出海口海岸线生态修复工程已编制可研,计划于11月开工建设。
五是住房配套项目,科教城安置区项目占地约82亩,总建筑面积240278m2,总户数1991户,已于2019年11月开工,正在进行基础施工;深海科技城人才公寓项目,用地138亩,建筑面积约24万m2,计划11月完成土地摘牌。
六是商业综合配套,充分利用现有物业引入配套商业,在中核、百泰园区引入便利超市、餐饮店等商业,服务园区入驻单位就业人员或及学员;科技城电影院已投入使用。拟使用存量用地发展集装箱商业,目前正在拟定规划方案,力争年底开业。
七是重点项目建设情况,科教城深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项目,用地124亩,总投资28.98亿元,项目正在进行基础施工。南海地质科技创新基地,用地205.57亩,一期项目总投资约6.2亿元,已于2020年7月13日开工。保利崖州湾科技城会议中心,用地面积67.61亩,总投资13亿元,至上年度累计完成投资5.25亿元;2020年1-9月完成投资1.03亿元;正在进行主体施工,首期已投入使用。深海科技城综合服务中心项目,总用地223.5亩,总建筑面积约为43万平方,总投资34亿元;重点建设园区综合服务中心、研发楼、办公楼、孵化器、商品住宅、人才住房、人才公寓、商业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项目一期已于今年4月开工建设,正在进行基础施工。
以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为重点,储备深海科研技术,完善海洋装备测试,聚焦深海资源开发,壮大深海现代服务。由上海交大、浙大、中国海大、武汉理工四所高校联合牵头,建设深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为全国深海科技研发提供开放式共享基地,主要建设船舶安全与智慧航运实验室等9个实验室。
与中科院深海所按1:1经费配比共同投入,在中核产业园2号楼联合打造深海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提高科技城检测仪器装备水平、服务及运维能力。目前,已完成实验室整体方案审议;在设备方面,完成2台套大型设备购置,4台套设备完成论证评审,并开展招采工作;在实验室装修方面,已开展第二轮详细方案设计,待完善后开展实际装修工作。
南山港实验厂房总面积2580㎡,已于2020年6月改造完成并投入使用;委托中科院深海所以“开放、共享、协同、高效”的理念,采取短期租赁的方式开展运营。目前已为中国海大、天津大学、中船710所等多个科研机构、高校的深海科考团队提供服务。
为保障2020年中国海洋大学(三亚)研究生入驻开展教学培养工作,根据中海大实际需求,在中核产业园6号楼1层,百泰产业园2、3、4号楼建设海洋物理模拟、海洋观测技术以及生化类共26个教学共享实验室,初步确定实验室装修设计方案,各实验室同步开展学生培养方案编制。
此外,科技城聚焦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推进“以社会企业为主体,以财政科研资金为引导”模式的综合性深海养殖平台建设;启动“海底多金属结核采矿系统巡检装备研制”、“深海多产业一体化科技示范试验平台规划”和“崖州湾科技城海上风力发电科研中心建设可行性与路径分析”等课题委托,进行深海矿产资源开采过程和远海风力发电科研技术储备,探索多样化的产业布局方式;启动深远海智能装备测试与综合服务平台研究,打造国家深海装备检验检测中心,形成深海装备研发测试功能齐全、保障设施齐备、技术手段先进的深海试验能力;加快推进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货运码头二期工程、公共查验场地和联建楼项目建设,同步开展港区信息化建设工作,为深海产业发展和科研工作提供条件支撑。
经测算,崖州湾科技城2020年第四季度尚有资金缺口约24亿元(其中征地资金约4亿元)。此外,对高校、研究院的补助资金、产业扶持资金及即将产生的公共科研平台运行经费支出巨大,财政预算资金难以覆盖。
建议继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并设立科技城科研专项经费,延长省、市财税返回扶持期限。
截止目前,三亚崖州湾科技城规划范围内可用产业空间占片区总面积比重已不足17%,目前正在积极推进的深远海养殖等产业合作项目的落地,缺乏陆域空间的支撑,优质科技资源、产业项目在临近县市区落地需求愈加明显。
建议支持崖州湾科技城探索“大三亚”跨区域产业合作与制度创新,支持自贸港与大湾区产业合作资源导入,发挥高端科研要素聚集优势和溢出效应,创建产业合作园区,助力打造更加完善的产业链条,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搭建“科研机构-孵化器-加速器”一体化孵化链条,着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推动浙江大学实验室、综合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构建公共科技研发服务平台、创新创业孵化转化平台等。
建设离岸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完善海外人才就业创业支持服务能力,提升政策、知识产权、技术、投资对接等一条龙创业孵化服务。
加快推进园区市政项目建设,实现骨干路网全域贯通;加快推进医疗、教育、生态、文体、商业等配套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提升园区服务能级;加快 “新基建”项目谋划和实施,完善配套功能,打造宜居宜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