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sanya.gov.cn
三亚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
2015年4月30日
受省人大常委会委托,2015年4月中旬,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市人大代表,对我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以下简称《农业法》)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检查组按照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的方案要求,重点检查了2011年以来我市在保障粮食安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农业支持保护措施、基本农田保护和落实公益林补偿政策以及建立重要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等五个方面情况。现将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贯彻实施农业法的基本情况。
自农业法实施以来,我市重点围绕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粮食生产、增加农业投入、推广农业科技、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等方面开展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14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85.77 亿元,同比增长5.2%;农业增加值56.76亿元,同比增长5.3%;全市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11285元,同比增长11.9%。
(一)保障粮食安全情况
一是致力抓好粮食储备规模建设工作。三亚是属于典型的粮食主销区, 2012年承担起应急成品粮储备任务,按人均十天量的要求,初步建立2500吨应急成品粮的储备规模,标志着三亚粮食储备工作已经走上轨道。目前,地方储备粮食规模约5714吨原粮和2500吨成品粮,已能应对近一个月的保障供给。二是抓好粮情监测预警工作。每月和每季度都作一次统计上报省,从2015年起每季度绘制一次粮食走势图,全面反映我市的粮情供给情况。三是做好市级储备粮的规划和发展。计划用2年时间在天涯区凤凰片区建一个能储备3万吨原粮储备库,该项目已立项并在前期工作推进中。四是积极推广水稻集中育秧和合理密植等增产技术。共推广中种稻288等优良品种。2011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18.70万亩,总产量5.58万吨,亩产298公斤/亩;2012年粮食种植面积18.79万亩,总产量5.92万吨,亩产315公斤/亩;2013年粮食种植面积17.33万亩,总产量5.42万吨,亩产312.8公斤/亩;2014年粮食种植面积18.0万亩,总产量6.2万吨,亩产344.44公斤/亩。
(二)农业投入与支持保护情况
近年来,我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1.政府财政资金投入情况。2011年以来,我市共投入180127.5万元发展“三农”事业,为我市贯彻落实《农业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农村金融服务情况。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2011年出台《关于印发三亚市支持金融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和《关于印发三亚市支持金融业发展若干政策实施办法相关细则的通知》等文件,大力支持金融业发展,鼓励金融业做好服务“三农”工作,强化金融扶持农业发展。二是开展农民小额贷款贴息工作,印发《三亚市农民小额贷款财政贴息和奖补资金实施办法》等文件,五年来共兑付农民小额贷款7074笔共计2.46亿元,为农民贴息1761.49万元,不仅撬动了大量的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增加了“三农”发展资金来源,扩大了农民发展生产的能力,而且直接为农民增加了收入。三是改善农村便民支付环境,2011年以来,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设立POS机、EPOS机具1012台。实现农村地区小额取款、转账、查询和获得财政补贴不出村的目标。
3.农业保险制度落实情况。从2007年开展农业保险工作以来,我市财政共安排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1043万元,覆盖水稻、橡胶、育肥猪等14个险种,并从多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减轻农民自缴保费负担,在三级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对农民自缴部分再给予50%的补贴;二是按照涉农保险保费金额的10%对保险公司进行风险补偿,5%对保险业务员进行奖励;三是对保险公司在各镇设立营销服务站,每个给予15万元的财政补贴。
4.农业基础设施建保护情况。我市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投入,以中低产田为重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11年以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4325万元,实施土地治理项目8个,改造中低产田5.8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3.5万亩;投入财政资金4090.01万元,用于土地整理建设,共新增耕地面积3116.47亩。2009-2014年,总投入5.1亿元重点实施河道疏浚、水库和山塘整治、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等。截至2014年,全市总耕地面积17.93万亩,基本农田12.5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2.53万亩,其中节水灌溉工程面积2.82万亩。
(三)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情况
2014年共投入650万元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是推进优质稻米产业化。依托龙头公司采取放种收购的模式,推广带动育才、天涯、崖州等地区种植百合香米、金盆稻米等高附加值水稻3000亩,每亩增收550元左右。二是发展食用菌产业化。积极引导农民在橡胶林下种植蘑菇等产品,发展林下经济,育才地区在橡胶林下种植竹荪菇300多亩,显现出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三是适当发展野菜产业。优化我市菜篮子品种结构,发展功能性野菜等品种种植。四是研究推广热带水果新品种新技术。在热带水果产业化实施过程中,创新实施了热带水果套袋购置补贴,今年依托三亚天锋旺海实业公司在吉阳区、崖州区示范推广5万亩,这将进一步优化我市热带水果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五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加强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目前全市共有休闲农业18个,其中: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3个(小鱼温泉、南天门生态大观园、兰花世界),省休闲农业示范点4个(槟榔河、天涯湖、农垦家园、亚龙湾国际玫瑰谷),五星级休闲农业园区2个(小鱼温泉、南天生态大观园),四星级休闲农业园区3个(槟榔河、农垦家园、兰花世界)。六是抓品牌创优。全市共注册农业类商标312个,培育了“三亚芒果”、 南山寿果、南山寿菜、绿岛南果、合丰、南鹿、鑫锋源、伊然等28个知名品牌。七是积极鼓励农民和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海南三亚海源智联科技有限公司与阿里巴巴合作的淘宝网“中国特色・海南馆”2014年年销售额千万级卖家10家,百万级约70家。据统计,目前我市合作社、龙头企业自有电商平台10余个,在第三方开设网店50家。其中海南菜篮网于2014年9月10日正式运营,是集海南特色农副产品、热带水果、生鲜蔬菜、海南特产的网上购物商城。
(四)基本农田保护情况
2011年至2013年,全市耕地实际保有面积分别为23376.91公顷、23144.66公顷、23022公顷,加上可调整地类面积2060.14公顷,可完成耕地保有量23219公顷任务。二是完成基本农田保护目标。2011年至2013年,全市基本农田面积分别为19210.55公顷、19211.38公顷、19115.02公顷,面积均在要求的19000公顷保护任务面积之上。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非法占地行为的打击力度,2011-2013年共立案查处占用基本农田案件31宗、面积23.0948公顷。
(五)落实公益林生态补偿政策情况
我市出台了《三亚市生态效益补偿财政补贴暂行办法》,使生态补偿工作有法可依。2011年我市选定育才抱安村作为生态效益补偿财政补贴试点区域,划定协议管护面积5.92万亩,对履行好保护森林资源职责的年满18周岁村民进行补贴。自2011年以来,我市共管护47.12万亩,发放补贴资金1968.48万元,补贴10313人。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几年来,我市在农业法的贯彻实施中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极大地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全市农业经济呈现了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但是,检查组发现,我市在贯彻实施农业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要继续保持和发展农村经济,还面临着不少制约因素:
(一)粮食储备严重不足,保障粮食安全任务艰巨。三亚是粮源严重不足的地区,属于典型的粮食主销区。按照国家粮食局的有关要求,粮食主销区必须建立6个月的粮食储备规模。如果按全市70万常住人口测算,每天的用粮量达350吨,6个月的储备规模要达到6万吨左右。目前,我市粮食储备量不足1万吨,加上我市驻军较多,军粮供应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丝毫马虎不得。要落实好储备量6个月的规模要求,任重而道远,必须逐年增大。
(二)涉农资金整合力度不大,资金支出进度缓慢。涉农资金类型各样,管理类别各异,且政出多门,不易调整整合,没有形成合力。个别部门前期工作不到位以及预算批复时间较晚等原因,资金支出进度缓慢的现象仍得不到有效解决。“重资金争取、轻项目管理”的现象仍较普遍地存在于各部门,影响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
(三)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内部纠纷逐年增多,解决纠纷的压力逐年增大。随着城镇建设、征地及土地价值提高,农村承包土地纠纷逐渐增多,引发上访苗头。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流转双方的权利义务不明确,容易发生纠纷且难以解决。农村土地矛盾的不断增加,对我市“三农”工作的发展和城乡治安的稳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四)基本农田保护压力较大,破坏基本农田的现象时有发生。2009年至今我市共占用耕地637.5944公顷,仅有3%为我市自行完成占补平衡任务,其余97%在省国土资源厅的支持下在省内完成易地占补平衡。另外,按照有关规定,占用耕地要补充相等数量、相同质量的耕地,这将使占用水田的项目无法落实占补平衡,建设用地无法通过审批。
(五)森林生态补偿起步较晚,政策法规建设滞后。我市从2011年10月开始,在北部山区对当地农民实行生态补偿的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毁林开垦现象仍未能彻底遏制,所依据的补贴办法不够完善和准确,补偿资金的分散使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推动效果有限。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当地农民希望扩大补贴对象范围和区域,让更多的人能享受到这项利民惠民的好政策。
三、意见和建议
当前,我市正处在撤镇设区的磨合期,农业农村工作如何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2015年中央1号文件“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破解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无疑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和困难,检查组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着眼长远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做好市级储备粮的发展规划。“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什么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要加快推进在天涯区建造储备3万吨原粮的储备库项目,并争取用3-5年的时间完成6万吨原粮储备规模。同时参照省外“退城进郊”的作法,整合出一个达200亩的粮食物流交易中心,初步满足粮食流通和粮食储备的需要,进一步落实储备量与驻地人口相统一的储备机制,保障三亚地区应急用粮的基本安全。建议市人大常委会对这项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进行跟踪监督,使粮食安全真正落到实处。
(二)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加大资金监督力度。要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各级政府要把支农资金整合摆上议事日程上来抓,改变各自部门利益的局面,出台有关支农资金整合实施方案并建立支农资金整合联席会议制度。要加快项目资金支出进度,建立和完善专家评审、项目考核、奖优罚劣制度,调动部门管理使用资金的积极性。要简化资金审批程序,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加大资金监督力度,从规范化、制度化入手,建立对财政支农资金特别是重大项目的监督机制。要完善项目验收制度,建立项目审计制度,加强经常性检查。
(三)加大生态补偿力度,推动我市科学发展和绿色崛起。据了解,林业部门根据我市几年来生态补偿工作实践,参照各地生态补偿工作的先进经验,对2011年10月出台的《三亚市生态效益补偿财政补贴暂行办法》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并形成了《三亚市生态效益补偿管理暂行办法》,已上报市政府审核。新的《暂行办法》增加了“18周岁以下补贴对象每月补贴金额60元”等农民期盼很久的内容,今年林业部门还拟将育才生态区管委会雅亮村列入生态补偿区域范围。建议市政府尽快通过新的《暂行办法》,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山区人民。同时,扩大生态补偿覆盖面,逐步实现育才生态区和高峰边远山区全覆盖。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生态补偿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就业,加大力度帮扶发展生态补偿区农村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四)加大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力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要严格按照《海南省基本农田保护规定》的要求,坚决落实基本农田保护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基本农田保护机制。要通过加强土地执法工作,依法查处非法占用耕地行为;加大开垦、土壤培育力度,严格执行占补平衡;加强资金整合,推动农田整治和建设等措施,确保我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任务的完成。
(五)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要继续调整品种结构,大力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促进农产品的优质化。要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促进农业生产区域化。重点抓好冬季瓜菜、热带水果、畜牧等优势产业区域布局。要着眼农业产业链延伸和农业功能拓展,加快构建生产、加工、流通、服务有机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充分利用我市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农业等农村新型产业和农村服务业。
(六)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集约化经营。要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工作,进一步明确农村土地承包四至、空间位置,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服务体系,实现“电子地图式”管理服务模式。要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提升农村土地流转的规模和质量,完善土地流转运作机制,逐步实现土地流转信息网上发布、网上办事、网上查询和网上监管,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向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促进土地向种养大户、种养能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集中,提高适度规模经营水平。要重视农村土地纠纷问题,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仲裁长效机制,及时有效化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