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首页>会议信息>代表大会>三亚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关于三亚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字体: 打印
2023-01-08 18:41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23年1月7日在三亚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三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现向大会报告三亚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指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勠力同心、攻坚克难,赢得了疫情防控重大胜利,经济运行数次从低谷之中回稳向上,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发展成绩。

(一)着力精准施策,经济恢复更加稳固

1. 全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断健全指挥体系、处置流程、管理模式和保障机制,实现疫情防控工作由乱到治、由治到稳、由稳到顺的转变。全民动员凝聚抗疫强大合力,22天建成交付5家方舱医院,以一天一个的速度改造启用4家方舱酒店,核酸检测能力从6.5万管/天左右提升至45万管/天以上,发动全市1.2万名党员干部、3万余名社会志愿者投入抗疫一线,保障6万余名滞留游客安全返程,打赢“0801”这场上万病例规模的疫情防控大仗硬仗,赢得了社会肯定和国家卫健委通报表扬。建立健全生活物资全流程保障体系,发放“爱心包”38.8万份,有力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求。

2. 全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全面落实国家、省助企纾困政策,制定发布《三亚市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三亚市统筹疫情防控和提振经济增长的行动方案》等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行动,“点对点”帮扶企业项目1200余家,解决企业诉求超千件。落实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1-11月,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金额41.8亿元。支持企业稳岗位扩就业,全年减征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费3.4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6376万元。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减免国有房屋租金5136万元,暂退旅行社保证金总额465万元,办理水电气“欠费不停供”缓缴费用9598万元。强化金融支持,持续贴息支持支农银行机构发放农民小贷6.3亿元,新增支农再贷款、普惠贷款及办理延期还本付息本息达27.9亿元,发放政银保贷款1.8亿元。

3. 全力稳住经济基本盘。一是稳投资举措有力有效。实施市领导联系重点推进项目工作机制,开展“双统筹”百日攻坚大行动,成立百日攻坚大行动指挥部,建立“四办”+“一办”工作机制,出台2022年第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开门红、开门稳”激励措施、产业项目用地基准地价调整等政策措施,优化“红黄绿”三色亮牌督办机制,为投资稳增长提供强有力支撑。推动27个省重点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重点项目的引领性作用有效发挥。举办六批集中开工仪式,推进156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511.6亿元。二是消费市场加快回暧。举办首届电器消费节、互联网车展等系列促消费活动,开展两季政府消费券投放活动,直接撬动离岛免税、商超、家电、汽车、旅游等领域的消费金额23.4亿元,离岛免税平均客单价较2021年增长41%,促进消费市场疫后加快回暖。先后免费开放4A级景区鹿回头、5A级景区大小洞天,鹿回头开放首日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200%以上,大小洞天景区国庆黄金周接待游客同比增长47%以上。三是经济运行持续恢复。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853亿元,同比下降4%,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1.2个百分点;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8亿元,同口径同比下降14.1%,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11.7个百分点。

(二)实施创新赋能,产业体系更加优化

1. 创新动能持续迸发。一是南繁种业和深海科技加快布局。崖州湾实验室揭牌成立,国家南繁生物育种专区全面建成投用,中国农科院等24家科研院所和企业陆续进驻崖州湾科技城。全国首个农业植物新品种审查协作中心落户三亚,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会址永久落户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国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设施、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及确权交换中心等关键共性平台加快建设。崖州湾载人深潜工程实验室、深海照明工程技术联合实验室揭牌投入使用,三亚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工程等项目加快推进。二是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奖励政策,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预计全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0家,“专精特新”企业21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量3.94件,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3%。编制《三亚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全力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三是知识产权特区建设稳步推进。三亚市入选全国首批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试点地区,崖州湾科技城入选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园区,中国(三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正式投入运行,崖州湾科技城率先探索“育种材料第三方存证”“育种材料惠益分享”等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新机制,推动育种数据有序共享、育种资源有序流动,促进育种科研高效创新。全年崖州湾科技城专利授权数529件,同比增长6.7%。

2. 旅游消费提质升级。一是旅游消费市场加快复苏。游艇旅游中心和游艇旅游综合服务平台正式运营,三亚海棠湾超级万象城文旅综合体(一期)、中免太古合作项目等旅游消费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三亚国际汽联FE综合体项目正式签约。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实现新突破,天涯区、崖州区被评为第二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市实现省级以上全域旅游示范区全覆盖。成功举办第四届海南国际电影节、第七届三亚国际文博会等重大活动。二是旅游推广精准开展。开展以“焕新三亚 升级美好”为主题的重点客源地系列推介活动,成都站、长沙站、广州站公众活动后促进作用明显。策划开展“心动三亚”2022年(首届)三亚城市旅游节系列活动,全年互动话题新媒体平台播放量达16亿人次。三是旅游消费环境持续优化。我市以排名第一顺利通过省级第三批旅游标准化试点考评,创新发布《三亚市旅游民宿高质量服务标准》《三亚市游艇行业高质量服务标准》等旅游项目服务规范,旅游“一行一标准”体系初步形成。旅游行业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初步构建“日常监管处置+第三方暗访+综合整治+智慧旅游监管”四位一体的旅文行业监管执法体系和行业规范管理“三级”巡查机制。

3. 现代服务业集聚成势。一是金融业在中央商务区集聚发展。太古集团、抖音集团等世界500强或总部企业先后落户中央商务区,海南省首单SPAC上市落地中央商务区,中央商务区全年营收预计突破700亿元,完成总部企业认定3家,园区累计入驻QFLP基金42支、累计入驻QDLP基金16家,分别占全省的50.2%、43.2%。三亚国际资产交易中心规范运营,海南国际清算所完成核心团队组建,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首单跨境碳交易成功落地,海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迁址三亚。二是大健康产业进一步成型。以中医药健康服务贸易为特色的健康产业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太保家园·三亚国际乐养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三是现代物流业大力推进。进一步持续改进和提升农村物流服务供给,试点开通天涯1号等13条交邮合作农村公交线路,解决了19个建制村物流运输问题。持续推进梅村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培育壮大黄金珠宝及高端消费品、物流供应链等产业。

4. 热带特色高效农业融合发展。一是农业品牌加快打造。成功牵头创建海南芒果产业集群,区域公用品牌“三亚芒果”和企业品牌“南鹿”“希源”上榜省农产品品牌,“全链条把控品质 多维度提升芒果效益”案例入选2022年全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典型案例,全市现有“三品一标”认证企业32家,产品43个次,新增农业龙头企业9家,营业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10家。发挥南繁新品种“新奇特优”首种优势,推进榴莲蜜、燕窝果等高质高效特色水果产业。二是海洋渔业加快转型。积极发展深海养殖,建成海洋牧场示范区和水产苗种南繁生态产业园,全市已有100公顷海域178口网箱进行深海养殖。崖州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创建工作持续推进,渔港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加快编制。三是农旅发展加快融合。全年新培育2条省级以上精品乡村旅游路线,打造10个休闲农业旅游点。大茅智慧生态国家级田园综合体等4个重点共享农庄加快建设。预计全年,全市休闲农业(含休闲渔业)旅游接待游客221.9万人次,休闲农业(含休闲渔业)旅游营业收入2.2亿元。

(三)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动能更加有力

1. 自贸港建设行稳致远。一是自贸港封关运作加快推进。三亚港南山港区对外开放口岸、二线口岸现场查验能力建设项目及三亚国际邮快件跨境电商监管中心查验设施设备建设项目等7个项目全部开工建设。二是制度集成创新工作全面开展。发布《三亚市制度集成创新行动计划(2022—2023年)》,重点围绕九大领域十项重点任务目标开展制度集成创新。3项制度创新成果入选全省发布案例,《海洋种质资源跨省协同跨国引育路径创新案例》作为自贸试验区新一批拟复制推广改革试点经验获商务部认可。三是自贸港政策效应持续释放。积极开展自贸港政策压力测试,运用自贸港政策率先完成数十类首单业务,推动部分商品“零关税”、进境自驾游艇免担保、跨境投融资、文物艺术品展示交易等政策相继落地,率先发行海南自贸港首单欧元境外债券,全市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首次超过百亿元。稳步实施企业和个人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两个15%所得税政策合计减免税额13.4亿元。推动“零关税”政策效应持续释放,1-11月,三张“零关税”清单适用商品货值合计7.8亿元。四是风险防控工作有序推进。8个反走私综合执法站、3个海警工作站全部开工建设。全市4200多艘“三无”船舶全部建档登记,已清理1000余艘。严厉打击离岛免税“套代购”走私,全市刑事立案侦办离岛免税“套代购”走私犯罪案件39宗,涉案金额1.4亿元。

2.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一是“制度执行年”行动深入开展。聚焦优化营商环境运行体系、重点领域突出系统集成、妥善处置历史遗留问题等关键领域,发布两批“制度执行年”行动攻坚清单暨“揭榜挂帅”榜单48条任务,年度任务完成率达100%。二是政务服务高效便捷。进一步完善“一鹿快办”政务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大综窗”改革,1045个事项纳入综合受理窗口实行一窗通办,综合受理率达99.1%。设置政务服务跨区域通办专区,市政务大厅实现4个区130项政务服务事项跨区域通办。“一件事一次办”上线72个主题,“零跑动”事项可办率达到80%。三是重点改革扎实推进。在商超、餐饮、便利店等行业试点“一业一证”改革,打造“一证准营、全省通用”的新模式。推行分阶段办理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中央商务区推行工程建设项目“主题式”场景审批改革,并完成全省首例政府投资项目“主题式”场景审批。5个优秀经验入选全省营商环境示范创新案例。创新构建新时代“党建+人才”管理服务新机制,全省首个“党建+人才”主题公园——三亚市丰兴隆党群主题公园建成使用。国资国企、农垦等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四是社会信用体系不断健全。围绕制度、数据、平台、监管、应用、宣传等“六位一体”,实施一系列工作举措。我市在海南省信用体系建设考核工作全省市县排名中连续三年排名第一,“三亚放心游”旅游消费诚信预先赔付服务信用案例入选第三届“新华信用杯”全国信用案例获奖名单。

3. 高水平开放格局加快构建。一是外向型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出台“支持外贸企业扩大规模”“降低企业进出口物流成本”等助企措施,全力稳住外贸基本盘,预计全年,全市货物进出口220亿元,同比增长0.4%;服务贸易进出口37亿元,同比增长55%;实际利用外资7.1亿美元,同比增长58%。二是对外招商水平进一步提高。启动投资促进“六大行动”,强化产业链、重大项目、龙头企业招商。第一时间组建赴日、赴港招商团队出境开展外资招引工作,在全省率先成立RCEP(三亚)企业服务中心,成功举办欧美同学会第九届年会等系列招商活动,全年新增招商引资注册企业同比增长43%,其中新增世界500强32家、总部企业10家。三是积极推动城市间合作交流。建立城市间对接合作机制,与广州、深圳合作框架协议已通过市政府审议,待签约,与香港、广东、上海、贵州等地联动合作不断加强。

(四)统筹城乡区域,品质提升更加明显

1. 城市规划建设取得新突破。一是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有效提升。深入开展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升三年行动,小洲岛公园、临春河东侧滨水生态绿道建成开放,完成榆亚路等7条精品线路及三亚站等4处城市门户的风貌与市政系统整治提升,打造了鹿鸣花田、新城市印象园等8个城市重要景观节点。二是“五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打通东岸中路、月明桥延伸段、妙林田洋片区樱桃路等一批城市“断头路”,月明桥、鹿城大道等一批交通基础设施正式通车,三亚交通路网越织越密。全年完成污水管网建设长度约48公里,雨水管网建设长度约30公里。城市燃气管道设施老化更新改造工程加快推进。三是“数字三亚”建设加快推进。三亚入选国家“千兆城市”,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3152个,实现三亚市主城区室外5G信号连续覆盖。城市超级大脑项目加快建设,智慧交通主题应用显著提升交通通行能力和联动指挥能力,AI智能支撑12345热线高效处置有效提升城市治理信息化管理水平。

2. 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进展。一是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实施《三亚市美丽乡村建设管理提升三年(2021—2023年)行动项目库及重点项目库》,36个村庄规划成果纳入省“多规合一”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应编尽编162个垦区生产队规划。推动抱前、梅联等11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全面升级改造并基本完成企业进驻。二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成效明显。有序开展农村厕所粪污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农村户用厕所防渗漏改造完成3800座。完成2022年度5个行政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评估报告,优良率达到100%。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年综合利用量7万吨。大茅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崖州梅西村入选农业农村部公示的第三批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三是农村重要领域改革迈出新步伐。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强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保障。构建农村产权服务中心市、区二级运营服务体系,盘活利用闲置村集体资源、资产推动城乡一体化。示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培育壮大,11家农民合作社申报国家、省级、市级示范社,3家家庭农场申报省级、市级示范家庭农场。

3.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提升。一是生态环境科学治理。提前完成凤凰岛二期拆除和拆除后的生态修复。打响“六水共治”攻坚战,加快推进8个提质增效项目和智慧排水信息化项目建设进度。二是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成功创建海南省森林城市。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资源化利用率100%。扎实推进新能源汽车推广、装配式建筑应用、“禁塑”等标志性工程建设,全年推广新能源汽车10500辆,建设充电桩2989个,累计建成换电站22座。三是生态环境指标持续向好。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100%,PM2.5累计均值11微克/立方米。2022年,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100%,城市饮用水水源、城镇内河(湖)、水功能区、入海河流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环境治理成效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2022年在安排中央财政大气、水污染防治资金时被予以适当激励。

4. 三亚经济圈建设取得新成效。一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稳步推进。利用海南西环高铁和货线三亚至乐东(岭头)段开行公交化旅游化列车改造工程项目稳步建设,G98环岛高速公路大三亚段扩容工程前期工作进展明显。二是提升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扎实推进。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海南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和北大口腔医院三亚分院被纳入第三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名单,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三亚医院(市人民医院)纳入“辅导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名单。“大三亚”120急救体系等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三是旅游一体化加快发展。共赴主要客源城市开展线下推介,共拓线上增量销售渠道,策划开展心动直播节,推动三亚经济圈309家涉旅企业、商户参加,开展三亚经济圈“奇趣旅行家”攻略创意大赛,活动整体曝光量突破3亿人次。四是生态联防共治效益提升。开展赤田水库跨流域协同治理,推动赤田水库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创新试点落地见效,初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

(五)办好民生实事,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1. 民生保障不断强化。一是稳岗位扩就业促增收力度加大。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043人。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预计2022年,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4420元和20923元,同比分别增长0.5%和2.5%。二是保基本民生工作扎实开展。全年安排民生支出占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1.6%。全市粮食种植面积11.7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9000亩,常年蔬菜基地完成保有面积1.6万亩,扶持平价蔬菜联盟企业岛内外“飞地”直采,全市“菜篮子”平价网点90家,32个农贸市场开设新增公益性摊位759个。“旺季、台风、春节”及疫情期间等特殊时段保供措施有效,全年共应急调运和投放蔬菜6000吨,肉品210吨。三是居民住房保障更加有力。开工建设安居房1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1000套、公共租赁住房900套。20个城镇老旧小区项目全部开工。

2. 社会事业稳步推进。一是教育资源配置加快优化。东岸、南岛、北岭等6个公办幼儿园建成开园,提供公办学位1560个。上海世外崖州外国语学校、市九小三亚湾分校等建成招生,增加公办学位3300个。吉阳区入选教育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名单。二是卫生健康事业取得新进展。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项目加快建设,三亚市妇幼保健院二期开工建设。三亚市被确定为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建设国家试点城市,再次蝉联国家卫生城市,被全国爱卫办评为海南省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城市。三是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实施民生建设提升工程,市博物馆等文体设施加快建设。开展文艺下乡活动,重点扶持“琼州阻击战”等本土精品剧目展演,提升品牌演绎效应。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四是其他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妇女儿童工作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退役军人工作取得明显实效,社会救助模式创新开展,“三献”“三救”工作有所突破,残疾人福利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3. 社会治理不断加强和创新。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和全国最安全地区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全市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和死亡人数分别同比下降45.9%和48.6%,连续5年未发生较大以上事故。高效统筹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禁毒三年大会战等工作。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三亚市被中央文明办列入2021—2023年创建周期提名城市。食品安全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当前,三亚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全面持续恢复的基础仍需巩固。去年以来,多轮输入性疫情对以旅游经济为主的三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尤为突出,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经济指标出现明显下滑。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创新策源能力不够强,人才支撑不够有力。城市能级有待提升,基础设施体系有待完善,民生保障仍有短板,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压力较大,幼儿托育资源供给力度还需加大。统筹发展和安全面临诸多挑战,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不确定性依然较大,房地产、金融、安全生产、社会治理等领域仍有不少风险隐患。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切实予以解决。

二、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措施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关键之年。做好2023年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市委部署,锚定“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战略框架不动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高水平建设国际旅游胜地和自由贸易港科创高地,当好转型发展示范,奋力打造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新标杆,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三亚篇章。

2023年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0%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同比增长25%左右;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左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控制在3%左右。

(一)聚焦落实重大战略,培育高质量发展的竞争优势。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一流营商环境,蹄疾步稳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

1. 全力推进自贸港封关运作建设。加快提升封关硬件。加快推进“二线口岸”基础设施和监管设施、反走私综合执法点等建设,确保封关项目主体完工,具备封关硬件条件。加大政策压力测试力度。抢抓“零关税”清单调整窗口期,扩大“低税率”政策覆盖范围,加快落地实施“一线放开、二线管住”进出口管理制度试点扩区政策,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崖州湾科技城等重点园区,全面加速试点企业信用培育,引导加工增值免关税政策尽快落地。深化制度集成创新。聚焦优势产业特色科技创新平台、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能力、提升货物与服务贸易便利化水平等九大领域,系统谋划推出一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制度集成创新成果。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水平。落实自贸港全岛封关运作前重大风险防控工作安排,协调推进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对人流、物流、资金流的精准动态监管,提高反走私实战化能力,健全完善有害生物联防联控机制。

2. 加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寻求在开放中破题。用好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叠加效应,探索先行先试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快推动中国(三亚)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力争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15%左右,服务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16%左右。进一步提升口岸通关效率。全面推广“提前申报”“两步申报”,鼓励企业使用便捷申报模式,推广应用关税保证保险、汇总征税等便利措施,深化实施海南离岛免税进口食品化妆品特定附条件放行监管创新模式,将大宗商品检验流程从一周缩短至3日,实施“7×24”预约通关模式,提升空港口岸物流智能化水平。支持重点产业发展。设立进出口鲜活易腐农食产品查检绿色通道,进一步压缩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时限至3个工作日,支持同纬度热带果蔬、种虾等优异动植物种质资源、动植物源性生物材料便利安全引进。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海南自由贸易港区位和政策优势,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更加务实高效的合作,持续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城市群等地区的深度合作,实质性启动琼港经济合作三亚示范区建设。探索推动向香港开放专业服务业市场,破除各种壁垒,扩大应用场景,积极引进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服务机构。

3.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实施开展“制度创新年”行动。探索建立“首席创新官”机制,推出一批有分量、创新成色更足、影响力更大的集成制度,推动至少一个关键领域在全国形成更大的制度性变革。构建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环境。力争“零跑动”事项占政务服务总数比例达到85%以上,推进民生和涉企高频事项“一件事一次办”全覆盖,持续开展政务服务事项“跨区域通办”,分期分批推进跨区通办、跨市县通办、跨省通办业务。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持续开展“证照分离”“一业一证”“一照多址”改革,实施市场准入承诺即入制。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规则,确保各类所有制市场主体在要素获取、标准制定、准入许可、经营运营、优惠政策等方面享受平等待遇。进一步清理规范涉企收费。构建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深化府院联动机制,健全信用信息归集目录,大力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和“信易+”应用场景建设,推行“信用+审批”,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监管机制,争创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优化营商环境保障措施。完善营商环境问题诉求核查处理机制,推动解决营商环境历史遗留问题,加强政府诚信建设。

(二)聚焦服务新发展格局,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增强投资对优化结构的关键作用,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1. 全力提振消费需求。做大做强离岛免税。以旅游复苏为牵引,持续推进离岛免税购物服务提质增效,争取离岛免税购物销售额突破400亿元。打好离岛免税和跨境电商组合拳,积极探索利用自贸港优惠政策,推动跨境电商发展。促进消费提质升级。高标准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核心区,加快推进海旅免税奥莱生活广场、夏日体验广场等商业项目如期开业。促进居民耐用消费品绿色更新和品质升级。拓展多层次的住宿餐饮消费空间,健全多元化住宿服务体系,提振餐饮消费,开展三亚老字号餐饮评选活动,加强对本土传统美食的宣传推广。繁荣夜间经济、小店经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消费需求。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培育壮大新兴消费热点,加快培育发展“首发经济”“首秀经济”“首展经济”。发展壮大会展业,加强会展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推动保利C+国际博览中心展览中心及商业基础配套项目投入运营,培育发展邮轮游艇、婚庆旅拍、酒店用品、文化艺术等专业展会,策划举办品牌会展,促进会展业与主导产业融合发展。

2. 精准扩大有效投资。强化促投资“开门红”措施。坚持“项目为王”理念,以一切围绕项目、一切服务项目、一切服从项目为宗旨,加快在建项目进度、推动新建项目开工,力争一季度投资同比增长12%。优化项目前期程序。简化、再造审批流程,全面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深化“极简审批”制度改革,依照有关规定推进社会投资项目“用地清单制”改革和“标准地”改革,试行环评告知承诺审批,开展“多评合一”“多审合一”“多证联办”以及联合测绘、联合验收改革,推行项目建设“清单制+承诺制+代办制”。实施城市建设提质行动。统筹推进城市建设计划的编制和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推出一批PPP项目和基础设施REITs项目,通过持续加大政府对城市功能和产业配套的投资,吸引带动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加大项目储备。围绕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等上级资金支持方向,超前谋划五网基础设施类、生态环保及市政绿化类、公共服务类、农业农村设施类等领域项目,充实重大项目储备库,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加强要素保障。成立重大项目推进办公室,建立多部门提前介入联合工作机制,精准高效保障项目建设用地、用林、用海等要素需求。

3. 全面提升产业招商。全力构建“大招商”工作格局,实施投资促进“六大行动”。策划推出重大重点项目35个,开展专题招商推介活动55场,洽谈产业头部企业150家,完成签约项目600个,签约项目总投资350亿元,力争实际利用外资8亿美元以上,招商引资、税收等重要指标增长10%。新增央企(含子公司)3家、总部企业10家、持牌金融机构(含独立法人、子公司、分支机构)10家、“三类500强”(含集团子公司)企业40家以上。新设国内驻点招商机构和国际商务服务点15个。

4.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全面落实中央减税降费政策和助企纾困措施,充分发挥“海易兑”平台作用,力促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免审即享。实施“专精特新”和“小升规”中小企业培育行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3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35家,“四上”企业新增125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50家。

(三)聚焦创新能力提升,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1. 强化科技创新发展。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工程,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以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件。以崖州湾实验室建设为牵引,着力推动南繁育种科技服务中心、国家植物品种测试三亚中心等一批重大平台加快落地,有力支撑国家南繁硅谷、全球热带农业中心建设。瞄准深海领域前沿技术,加快推进深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体系等重点平台建设,推动南海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产业创新平台、南海海洋大数据中心一期、海洋微塑料实验室开工建设,启动南山港科考服务体系、综合性多功能科考船项目。

2. 加速科技产业集聚。依托崖州湾实验室,继续引进一批国内外优质种业及其关联产业企业、科研院所和研发团队,重点支持中种集团、大北农、九圣禾等一批龙头企业集群式发展,推动国内外种业CRO主体集聚,大力扶持华大基因、舜丰生物、隆平生物等企业CRO业务发展壮大,加速形成以种业CRO业务为核心的现代种业服务集群。聚焦深海科技高值产业培育,联合中海油、东北石油大学等科技城入驻单位,布局深海能源开发产业链,着力培育以深海关键小件研发制造、中型海工装备总装调试、大型设施装备保养维修为核心的高端制造产业集群。依托南海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以深海化合物资源中心等关键平台为支撑,引入龙头企业或重点项目,推进基于深海特色的新药创制、医用材料和新型医疗器械研发全产业链落地,打造深海化合物药学筛选和海洋药物研发转化的产业闭环。加快遥感信息产业园建设,推动空天信息产业开发开放。

3. 聚力科技制度创新。探索建立有利于各类科研机构成果转化的灵活机制,建立支持企业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激励企业与国内外创新资源合作,联合共建技术创新中心、中试研究基地、产业创新联合体、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依托三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完善种业知识产权快速确权、快速授权和快速维权的绿色通道,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植物新品种保护审查协作中心、国家植物品种测试(三亚)中心等能力设施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制度集成创新,加快创建知识产权特区。

4. 推动科技人才汇聚。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引育“海陆空工程”,聚焦南繁种业、深海科技、空天科技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全市范围内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队的引才聚才作用。持续推进院士工作站、院士团队创新中心等院士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博士后引进培养力度。发挥崖州湾科技城科教资源聚集优势,有计划、有重点遴选培养一批具有入选国家级、省级人才项目潜力的人才。建好中国海南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三亚分园和中国三亚旅游人才市场,探索“海南专项”研究生及应届毕业生留琼就业长效机制。

(四)聚焦产业培优提升,提升高质量发展的产业能级。深入实施产业培优提升工程,着力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产业竞争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1. 加快提升旅游发展质量。丰富提升旅游产品供给。积极推进境外航班开发,以全球化视野布局三亚国际旅游胜地品牌推广。加快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进三亚海棠湾超级万象城文旅综合体(一期)、中免太古合作项目等旅游消费大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椰洲博览驿站,大力发展邮轮游艇旅游、低空旅游、海岛旅游等旅游消费新业态,打造游艇主题消费集群,完成三亚国际游艇中心项目、三亚南边海国际游艇码头项目建设并开展运营。支持天涯海角旅游区等打造5A级旅游景区,有序推进国有旅游景区景点免费开放。培育旅游消费新业态。持续打造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等旅游文化品牌,开工建设中国海南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深入挖掘崖州文化、黎苗文化等文化旅游资源,推进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演艺精品创作,引入一批国际一流的高水平节庆赛事活动,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提升旅游消费服务质量。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高质量推进旅游细分领域服务标准出台和高质量服务标准企业评定,加强智慧旅游平台、智慧景区建设,加强旅游市场监管,推行旅游行业诚信商家分级分类管理,营造诚信旅游环境。

2. 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推动金融服务业集聚。吸引境内外头部财富管理、基金管理、资产管理、风险管理等机构落地,建设财富管理聚集区。用好用足投资自由便利、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和税收政策安排,吸引跨国公司、国有企业、大型民企设立跨境投融资平台,拓展国际贸易、离岸贸易成果。积极推进海南国际清算所业务落地,大力推动三亚国际资产交易中心、海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等规范运营和发展壮大,支持设立期货公司。培育发展健康服务业。加快推动嘉麓医院、匹兹堡国际医学中心等项目落地,重点发展高端体检、医疗美容、医疗康养等业态,推进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建设,持续深化与中亚、俄罗斯等境外市场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合作关系。创建三亚空港型物流枢纽。完成枢纽运营商的选聘和三亚综合物流园区的选址和建设,推动三亚空港型物流枢纽的创建和申报,加快推进三亚南果农副产品物流园、三亚佳翔航空货运农产品加工贸易冷链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楼宇经济”。依托中央商务区,实施“以楼聚产”工程,推动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带链入驻楼宇,打造一批特色产业聚集,上下游产业链企业联动发展的营收百亿级特色示范楼宇。

3. 立足园区主战场。注重产城融合发展,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整体规划和同步建设。落实“一院一园一基金”,完善园区基础设施的投融资机制,扩大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促进园区产业、资本、人才等各类要素集聚,推动崖州湾科技城、中央商务区、海棠湾国家海岸休闲园区等园区打造现代种业、深海科技、休闲旅游、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集群,力争崖州湾科技城、中央商务区营收分别同比增长20%、14%。

(五)聚焦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创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模式。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畅通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做优做精三亚经济圈。

1. 培育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品牌化发展。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脱贫人口、监测对象持续增收,进一步完善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持续推动农村产业兴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建成高标准农田1.1万亩,确保全年冬季瓜菜生产面积不低于15万亩,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引进和推广同纬度热带果蔬优质品种,加快芒果产业集群项目建设,谋划建设芒果采后处理加工基地。加快推进三亚南山热带优异果蔬资源保护基地项目,扶持种植榴莲蜜、燕窝果等多种“新奇特优”高产值热带水果1万亩以上。推进渔业“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转型升级,加快海洋牧场建设,打造国家级渔港经济区。持续推动林业发展,加大种苗基地建设。力争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以上。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农村电商平台建设,加快省级共享农庄、椰级乡村旅游点、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建设。积极培育现代化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农民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创建一批农业品牌,加快建设崖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绿色农业先行试验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2.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管理三年行动,建成“一环、五区、八景、十一村”的示范项目和重点项目,新增建设11个美丽乡村示范村。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推进15公里农村公路升级改造,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5%,基本完成环境敏感区、城镇周边地区和人口集中地区村庄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4个农垦居供水工程建设,持续推进农村改厕、污水治理、垃圾分类、垃圾处理等乡村治理工程。继续推进燃气下乡“气代柴薪”工作。建立健全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开工建设罗蓬小学改造提升工程、崖州区城东小学改造提升项目、榆红小学幼儿园改造工程等项目,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完成海棠区藤桥卫生院、南田医院整合改扩建工程、崖州区南滨医院改扩建项目等项目建设。深化农业农村农垦改革。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推动50%以上集体经济组织年收益超10万元。深化农村“三变”改革试验工作,充分发挥海南(三亚)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作用,积极推进试点村企业合作,推动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持续推进供销体系改革。深化农垦综合改革,探索组建垦地融合平台公司,高标准建设南滨东区、南田北区垦地融合示范区。

3. 加快三亚经济圈共构共建。深化“互联”。完成利用海南西环高铁和货线三亚至乐东(岭头)段开行公交化旅游化列车改造工程项目建设,加快“大三亚”120急救体系等项目建设,力争开工建设G98环岛高速公路大三亚段扩容工程、G98高速大茅隧道段扩容工程等。共促“循环”。加快南繁“一体两翼”协同发展进程,建立“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政策”的统筹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共构”。建立文化旅游、赤田水库保护、禁用农药、知识产权“五合一”(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植物新品种)等领域跨区域联合执法机制。

(六)聚焦规划建设治理,筑优高质量发展的承载空间。持续改善城市空间,打造智慧化、高效化的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1. 加快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完善城市骨干网络。完成G98环岛高速公路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段改建项目、临春片区龙岭路工程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国道G225塔岭至海角段改扩建工程、亚龙湾红霞路建设工程、亚龙湾博后西路改造提升工程等项目。加快构建安全生态水网。继续推进三亚市西水中调工程(一期)项目建设,保障生活饮用水质量和安全。强化供电供气保障。加快推进三亚西天然气发电项目、崖州区整区推进集中式光伏项目、三亚市第二气源站等项目建设,推动三亚东天然气发电项目开工,力争年户均停电时间低于1小时/户,中心城区年户均停电时间低于0.85小时/户。加快推进“数字三亚”建设。加快城市超脑建设项目建设,完成三亚市政府数据标准规范体系建设,新建5G基站600个,扎实推进智慧政务、智慧旅游、智慧生态、智慧水务等应用。

2. 打造高品质的城市空间。实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升三年行动,全面推进大三亚湾整治提升、两河四岸景观提升、精品线路提升三大综合型示范项目建设。提高规划设计管理水平。持续完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三级体系,推行“机器管规划”。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完成20个老旧小区改造,推进海罗、临春、吴春园、卓越新城等片区城市更新试点工作。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完成省下达的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目标任务,力争“两违”、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等问题零新增、存量减半。推进污水管网综合整治。实现智慧化运维管理,确保全市污水管网总体覆盖率提升到91%以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城市建成区8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加快推进城镇开发边界内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推动崖州湾科技城、海棠湾片区、中心城区、互联网信息产业园、农科绿谷、梅村产业园、智谷产业园、临春片区、大茅—中廖、棕榈滩北、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区域的相关土地纳入征收成片开发范围。做好基础测绘工作。

3. 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深化综合行政执法协作。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做深做实“四位一体”基层社会治理新机制,推进全市12个大社区建立社会工作服务站,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深化信访工作制度改革,进一步做好源头治理、矛盾化解和社会稳定工作。深化双拥共建,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深入开展全国最安全地区创建工作,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工作,持续开展禁毒大会战。

(七)聚焦绿色低碳发展,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本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1. 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完成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年度整改任务,完成国家海洋督察整改任务90%以上。持续提升环境空气质量,力促臭氧浓度、PM2.5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完成省下达的目标。持续推进“六水共治”,加快推进新城水质净化厂三期工程、崖城水质净化厂二期工程等项目建设,确保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完成2023年度水环境质量考核目标,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为99%以上。加强土壤污染源头治理,做好土壤污染监管和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推动裸土复绿。

2. 加强全域生态环境保护。继续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强化宁远河、三亚河、大茅水和藤桥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持续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建好三亚河国家湿地公园。以海棠区为试点,构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深入推进赤田水库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创新试点,加强源头治理,探索实施三亚藤桥河流域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

3. 探索推进“双碳”工作。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系统推进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碳排放强度等控制目标。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深化“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全面实施垃圾分类,持续推进“禁塑”工作,推进低碳社区、景区、园区试点建设,推广装配式建筑应用,提升绿色建筑面积。开展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推广新能源汽车12000辆,充电基础设施车桩比达到2.4:1。加快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建设,打造国际与国内碳市场的连接点。

(八)聚焦办好民生实事,增进高质量发展的群众福祉。用情用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快实施民生建设提升工程,扎实推进为民办实事,让全市人民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1. 提高就业质量促进居民增收。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推进落实减负稳岗扩就业、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等政策措施,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7500余人。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精准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服务。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2. 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强化“一老一小”服务保障。实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行动项目,力争养护型养老床位占比达60%,每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3.5个。持续提升住房保障水平。优化安居房项目区位布局,加大力度建设安居房和保障性租赁住房。开展安置房建设攻坚,开工建设安置区项目8个以上,建设安置房2万套以上。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常年蔬菜种植面积不低于1.5万亩,生猪出栏12万头,保持蔬菜公益性摊位达600个以上,提升迎宾路三亚农产品公益性批发市场直供直销能力,动态完善“菜篮子”平价网点建设,确保“15+N”种基本蔬菜均价不高于去年水平。强化民生兜底保障。优化调整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低收入家庭认定、临时救助等基本生活救助制度文件,落实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持续推进全民参保登记计划。积极发展外事、侨务、对台、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科协、慈善、消防以及人口发展、社会救助、法律援助等社会事业。

3. 强化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促进教育量质双升。加快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力争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6所、中小学校6所,新增幼儿园学位1400个,中小学学位8900个,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86%,争取创建2所省级规范化学校和1所省一级学校,有序推动双减、集团化办学工作,加强教育培训考核,提升校内课后服务质量,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健康三亚”建设。加快推进市人民医院新院区、三亚中心医院改扩建、市妇幼保健院二期等项目建设,争取四川大学华西三亚医院纳入第五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力争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4.6人,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3岁。稳妥有序推进新冠疫苗加强免疫接种。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推进卫生(城市、村)创建和健康(城市、村)建设。抓好慢性病防治示范区、艾滋病防治综合治理、职业病防治、重点地方病等专项工作。推动文体事业发展。积极打造三亚国际艺术港等公共文化地标项目,加快推进市体育中心、市文化中心(博物馆、综合档案馆)等公共文体项目建设,推动区级图书馆、文化馆、公共体育设施等建设,强化三亚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和提升,持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4. 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不断加强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三亚。压实安全生产责任,抓好城镇燃气、危化品、消防、房屋和工程施工、道路交通、水上和渔业船舶等领域安全,做好防汛抗旱防台等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坚决遏制特大安全事故。落实食品安全战略,加强覆盖食品生产、流通、餐饮等各个环节的全链条全流程监管。持续做好投资、财政、金融、税收、房地产等领域风险防控,切实维护经济安全。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人大和政协的通力协作下,我们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疫情防控大仗,战胜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最终迎来了希望的曙光,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在新的征程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笃定信心、稳中求进,以愚公移山的志气和滴水穿石的毅力,脚踏实地,踔厉奋发,努力打造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新标杆,为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三亚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