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首页>会议信息>代表大会>三亚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关于三亚市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字体: 打印
2023-01-08 18:32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23年1月7日在三亚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三亚市财政局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三亚市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及2023年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22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认真落实市人大会议关于预算的决议,面对多轮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冲击,坚持政府过“紧日子”,深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全力组织财政收入,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及政策支持,开源节流保重点,深化改革提效益,克服新冠疫情重大困难和财政收支“紧平衡”严峻挑战,确保财政平稳运行,统筹疫情防控和提振经济增长,为稳定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及推进自贸港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财政保障。

(一)全市及本级预算执行情况

1. 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8亿元,同口径下降14.1%;加上上级补助收入、债务转贷收入、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183.2亿元,收入总计281.2亿元。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9亿元,增长13.1%;加上上解上级支出、债务还本支出等38.1亿元,支出总计267.1亿元。收支相抵,年终结余结转14.1亿元。

市本级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0.5亿元,下降14.5%;加上上级补助收入、债务转贷收入、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182.1亿元,收入总计252.6亿元。市本级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61.1亿元,增长5.5%;加上补助区级支出、上解上级支出、债务还本支出等77.6亿元,支出总计238.7亿元。收支相抵,年终结余结转13.9亿元。

2. 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71.0亿元,下降27.0%;加上上级补助收入、债务转贷收入等132.8亿元,收入总计203.8亿元。全市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72.7亿元,增长1.1%;加上债务还本支出25.3亿元,支出总计198亿元。收支相抵,年终结余结转5.8亿元。

市本级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71.0亿元,下降27.0%;加上上级补助收入、债务转贷收入等131.8亿元,收入总计202.8亿元。市本级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57.4亿元,下降5.7%;加上补助区级支出、债务还本支出等43.9亿元,支出总计201.3亿元。收支相抵,年终结余结转1.5亿元。

3.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949万元,下降7.6%;加上上级补助收入、上年结余收入419万元,收入总计3368万元。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2204万元,增长16%;加上调出资金1122万元,支出总计3326万元。结转下年支出42万元。

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949万元,下降7.6%;加上上级补助收入、上年结余收入419万元,收入总计3368万元。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2204万元,增长16%;加上调出资金1122万元,支出总计3326万元。结转下年支出42万元。

4.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50.3亿元,完成预算的107.7%,增长26.6%。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51.7亿元,完成预算的115.3%,下降0.8%。当年收支结余-1.4亿元,年末滚存结余42.7亿元。

5. 市对区转移支付执行情况

2022年市对区级一般公共预算转移支付补助资金36.9亿元,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26亿元,专项转移支付10.9亿元,保障各区“三保”支出及重点项目建设。

6. 全市地方政府债务情况

2022年省转贷我市新增债券86.71亿元,下降9.1%。2022年到期地方政府债券本息64.9亿元,每笔地债本息均已按时足额偿还,政府信用良好。预计2022年末全市法定债务余额513.7亿元。

(二)落实市人大预算决议措施和预算执行成效

1. 克服疫情重大困难,超常规措施提升财政统筹能力

一是千方百计减少疫情对财政收入的影响。2022年,在国内宏观经济下行、贯彻落实中央新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的背景下,我市接连遭受多轮疫情冲击,财政收入大幅下滑。随着提振经济超常规措施效应显现,自贸港优惠政策持续发力,经济逐步复苏重振,金融业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兴行业税收逆势增长,全市上下共克时艰,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强征管,财政收入逐步恢复。2022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8亿元,自然口径下降16.3%,同口径下降14.1%,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11.7个百分点,有效减少了疫情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二是全力争取上级资金及政策支持。加大各类资源统筹,争取更多资金及政策支持。2022年,共争取到上级资金257.8亿元,同比增长16.8%。其中,争取到上级转移支付资金125.8亿元(2021年105.9亿元),同比增长18.7%,主要用于疫情防控、教育、医疗卫生、重点园区建设等支出;争取到新增债券86.71亿元,主要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六水共治、棚户区改造、公共卫生等项目建设;争取到再融资债券资金45.37亿元,有效缓解我市偿债压力。

三是超常规措施加强预算支出管理。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对于非急需、非必要项目和低效无效支出一律压减或不安排,优化项目支出保障机制。开展多轮压减部门预算工作,回收盘活部门预算资金34.5亿元;开展存量资金回收工作,回收单位实有账户存量资金5.7亿元。回收盘活预算资金,用于统筹保障疫情结算、固定资产投资等重点支出,加强财政收支平衡管理。

2. 推动财税优惠政策落地见效,全力支持稳住经济大盘

一是稳住市场主体发展基本盘。建立退税减税政策落实协调机制,确保中央新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及自贸港财税优惠政策落地见效,2022年,增值税留抵退税32.5亿元,“两个15%”优惠政策减免税款13.4亿元,减轻中小微企业经营负担,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护航经济平稳发展。

二是减轻企业生产经营负担。克服疫情对经济平稳发展的冲击,调整优化财政奖补政策,全年投入8亿元,助企纾困,加快政策兑现,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加强财政和金融政策联动,稳市场主体、保就业、拉投资、促消费,推动经济加快恢复重振。

三是发挥直达资金惠企利民作用。健全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加快中央直达资金支出效率,2022年直达资金32.8亿元,支出31.5亿元,支出进度达到96%,形成实物性支出,直达基层,直达企业,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

3. 保障重点领域发展建设,力促社会经济复苏重振

一是支持重点园区加快发展。2022年,投入100.6亿元,支持自贸港重点园区建设,促进产业培优提升。其中,投入崖州湾科技城建设资金94亿元,占全市建设资金50%以上,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补齐产业短板弱项,促进南繁科技、深海科技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投入中央商务区建设资金6.6亿元,推动总部经济、金融创新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二是保障重点项目建设投入。2022年,投入征地拆迁补偿成本9亿元,保障产业用地有序供应,增强重点项目土地要素保障;投入固投等重点项目建设145亿元,围绕补齐基础设施、民生短板,支持封关运作基础设施、G98环岛高速公路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段改建工程、管网提质增效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深入推进自贸港建设。在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保证了财政支出强度,加快了财政支出进度,夯实了提振经济增长的基础。

4. 支持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农业农村转型发展

优先保障农业农村支出,支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投入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44亿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衔接乡村振兴;投入4.4亿元,支持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管理提升三年行动,支持基础设施短板及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夯实共同富裕基础。

5. 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投入5.9亿元,推进城市污水处理,不断提高人居生态环境;投入2.55亿元,用于三亚凤凰岛二期项目拆除工程,支持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投入1亿元,用于三亚河国家湿地公园一期区域生态修复项目,支持抓好重要自然保护地和湿地生态修复工作;投入0.7亿元,用于三亚湾、崖州湾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投入2.4亿元,大力推行垃圾分类,深化“无废城市”建设,对垃圾处理站转运站升级改造等,加快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持绿色低碳发展。

6. 持续保障改善民生,大力推进幸福三亚建设

加大民生支出投入,全年安排民生支出占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1.6%,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其中,一是投入24.7亿元,支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不折不扣落实城乡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学生资助机制等,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改善提升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二是投入34.3亿元,提升医疗卫生健康水平,支持医院改扩建等硬件设施建设等。其中,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积极应对疫情严峻形势,投入27.4亿元,全力保障疫情防控,支持打赢抗疫大战。三是投入14.7亿元,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落实就业优先等各项民生保障政策,保障基本养老、医疗补助、困难群众生活等,兜牢民生保障底线。四是投入2.95亿元,加强“菜篮子”体系建设,重点打造常年蔬菜骨干基地,建设蔬菜公益性摊位,推动“菜篮子”可持续稳定生产,进一步完善蔬菜保供稳价体系;疫情期间,向封控区居民投递“爱心菜篮”,配送“爱心包”,保障封控区居民基本生活。

7. 推进三亚财政体制及预算管理改革,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和政策“双供给”作用

财政体制改革迈出坚实步伐。一是深入推进三亚财政体制改革,优化市与区收入分配关系,创新财政激励和引导机制,进一步放权赋能,增强财政体制引导性及激励性,激发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二是界定市与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推进包括交通、教育、水务等10个基建领域支出责任划分,赋予区级政府充分自主权;三是优化育才生态区财政管理模式,参照区级管理,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按规定给予育才生态区部分区级财政管理权限。

预算管理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一是建立区级预算审核机制,加强各区“三保”预算审查,规范区级财政预算编制管理;二是规范预算项目分类管理,对一级项目和经常性项目实行清单化管理,减少部门及财政二次分配现象;三是建立重点项目储备通报机制,推动各区、各部门精准谋划储备项目;四是加强财政金融政策联动作用,优化债务管理层级,采取PPP模式实施项目建设,实现5年来新增PPP项目零突破;五是出台争取上级资金工作考核办法,将其作为年度绩效考核体系的额外加分项,建立争取上级资金考核激励机制;六是建立预算评审、概算批复“联审联批”机制,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联审联批”工作,优化三亚营商环境。

政策制度创新供给成果丰硕。一是制定土地储备专项资金办法,建立土地征拆工作激励机制,保障土地有序供应,服务自贸港建设;二是研究制定支持三亚经济圈协调发展若干财政措施,向省争取从投融资创新改革、债券资金、跨市县项目建设等方面支持三亚经济圈发展;三是建立为民办实事项目问需于民常态化机制,更好地谋划为民办实事项目;四是推进资金分配管理制度建设,制定县级基本财力、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等分配办法,规范预算资金安排;五是制定开源节流、提振经济等稳大盘政策措施,保障百日攻坚大行动,统筹疫情防控和提振经济增长。

2022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及多轮疫情冲击,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共克时艰,通过开源节流等措施应对困难挑战,保证了财政平稳运行,财政体制改革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也应清醒认识到,当前财政工作仍存在资金使用不规范等诸多问题,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全面深化改革,增强财政治理能力,坚持人大建议决议及审计问题导向,积极采取措施整改,也恳请各位代表、委员给予一以贯之的精心指导及大力支持。

二、2023年预算草案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关键之年。财政部门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省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全面落实“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战略框架,服务打造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新标杆。坚持“以政领财、以财辅政”,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向外争取更多资金及政策支持,健全现代预算制度,确保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提高财政对高质量发展宏观统筹调控作用,助力三亚转型发展,推进三亚经济圈协调发展,支持全力打造国际旅游胜地、海南自由贸易港科创高地。

(一)2023年预算编制主要原则

一是继续坚持政府过“紧日子”。贯彻落实中央过“紧日子”要求,精打细算,节用裕民,压减非重点非刚性支出,“三公”经费零增长,办公费、会议费、培训费压减10%,优先保障“三保”、还本付息等刚性支出。

二是集中财力保障重点领域。加大各类资源统筹,优先使用单位及上级资金,以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作为总指引,围绕打造国际旅游胜地、海南自由贸易港科创高地,实施加力提效的积极财政政策,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集中财力保障封关运作、乡村振兴、南繁深海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三是统筹兼顾均衡协调发展。优化预算管理保障机制,加大重点区域支持力度,扶持落后区域协调发展,加大财力下沉区级,进一步放权赋能,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益,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筑牢区域持续均衡发展根基,促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四是深化改革提高预算绩效。深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优化创新收入分享机制,增强体制引导性及激励性;持续深化预算管理改革,打破支出固化格局,创新资金财政支持方式,统筹整合专项预留资金,减少部门及财政二次分配现象;落实绩效评价、预算执行等与预算安排挂钩机制,推动预算绩效管理提质增效,提高财政对高质量发展统筹调控作用。

(二)2023年全市及本级财政预算总量和结构

1. 一般公共预算安排情况

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3.5亿元,同口径增长25.0%左右;加上上级补助收入56.8亿元、债务转贷收入8.1亿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1.1亿元、上年结余收入14.1亿元、调入资金0.1亿元,收入总计243.7亿元。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1.5亿元,下降12.0%;加上预备费2.2亿元、上解上级支出32.5亿元、债务还本支出7.1亿元,支出总计243.3亿元。收支相抵,年终结余结转0.4亿元。

市本级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7亿元,同口径增长18.1%;加上上级补助收入56.8亿元、债务转贷收入8.1亿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0.9亿元、上年结余收入13.9亿元、上解收入等其他收入13.5亿元,收入总计200.2亿元。市本级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4.5亿元,下降10.3%;加上预备费1.6亿元、补助区级支出14.3亿元、债务还本支出7.1亿元、上解上级支出32.5亿元,支出总计200亿元。收支相抵,年终结余结转0.2亿元。

2. 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情况

全市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69.3亿元,增长138.6%;加上上级补助收入0.6亿元、债务转贷收入84.4亿元、上年结余收入5.8亿元,收入总计260.1亿元。全市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235.3亿元,增长36.2%;加上债务还本支出24.3亿元,支出总计259.6亿元。收支相抵,年终结余结转0.5亿元。

市本级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69.3亿元,增长138.6%;加上上级补助收入0.6亿元、债务转贷收入84.4亿元、上年结余收入1.5亿元,收入总计255.8亿元。市本级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212.1亿元,增长34.7%;加上补助区级支出12.3亿元、债务转贷支出6.6亿元、债务还本支出24.3亿元,支出总计255.3亿元。收支相抵,年终结余结转0.5亿元。

3.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情况

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3160万元,增长7.1%;加上上年结余收入42万元,收入总计3202万元。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977万元,下降10.3%;加上调出资金1225万元,支出总计3202万元。收支相抵,年终无结余。

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3060万元,增长3.8%;加上上年结余收入42万元,收入总计3102万元。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907万元,下降13.5%;加上调出资金1195万元,支出总计3102万元。收支相抵,年终无结余。

4.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安排情况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49.7亿元,下降1.3%,主要包括社会保险基金保费收入27.7亿元,上级补助收入15.8亿元,财政补贴收入及委托投资收益等收入6.2亿元。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51.6亿元,下降0.3%,主要包括社会保险待遇支出23.7亿元,上解上级支出25.5亿元,稳岗返还支出及转移支出等支出2.4亿元。本年收支结余-1.9亿元,年末滚存结余40.8亿元。

5. 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安排情况

按优先保障省市重大项目和重点园区建设、优先安排在建且申报需求较大项目等原则,安排使用债券资金63.42亿元(省提前下达2023年新增地方政府一般债券1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62.42亿元)。其中,安排市本级56.77亿元,转贷区级6.65亿元。

(三)2023年主要财政支出政策和重点项目安排

1. 推进旅游业提档升级,支持打造国际旅游胜地

围绕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充分发挥离岛免税等自贸港优惠政策,聚焦“转型升级”,推动重大旅游项目落地,支持加快打造国际旅游胜地。其中,安排5.2亿元,实施公交成本规制、公益性票价补贴等,提供便利公共交通公益服务;安排1.4亿元,加强风景名胜区建设,持续夯实旅游设施硬件基础;安排1.1亿元,打造邮轮业等三亚特色旅游产业;安排1.1亿元,用于城市照明灯光维护及节日氛围布置等;安排0.7亿元,支持境外航空航线扩展;安排0.5亿元,发展全域旅游,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安排0.4亿元,支持大型文化活动开展;安排0.6亿元,支持文化产业及会展业发展;安排0.35亿元,发放“轻松到三亚”旅游消费券,推动消费市场回暖发展。

2. 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打造自由贸易港科创高地

贯彻落实南繁种业、深海科技等国家战略,有序推进国家实验室等科创平台建设,推动高新技术等产业项目集聚落地,深入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助力打赢科技创新翻身仗,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其中,安排6.6亿元,支持崖州湾科技城加快重大科技产业发展;安排6.4亿元,支持崖州湾科技城加强土地收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安排1.1亿元,支持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发展;安排0.18亿元,支持海洋与渔业科学技术开发及应用;安排0.45亿元,鼓励科技创新,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

3. 支持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充分发挥“两个15%”等财税优惠政策效应,推动创建国内一流营商环境,支持打造总部经济、金融业、商贸业等自贸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其中,安排3.9亿元,支持中央商务区建设,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提质增效;安排2亿元,重点扶持中小企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安排1.5亿元,支持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安排1.4亿元,支持封关运作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安排1.2亿元,打造高质量总部经济聚集区;安排0.5亿元,发展壮大金融产业;安排0.2亿元,加强口岸通关保障等。

4. 集中财力保障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加快城市更新改造

支持加强土地要素供给,保障重点项目及产业发展需求,支持城市功能提升改造,助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其中,安排42.3亿元,实施土地收储及征地补偿,解决土地历史预留问题等,主要包括安排征地成本资金16.2亿元、安排解决土地历史遗留问题资金12.9亿元等;安排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资金20亿元,主要包括安排前期工作经费约1亿元、政府投资项目建设17.2亿元、预留资金1.8亿元等,保障项目谋划储备,支持市政、交通、教育等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争取到省下达地方政府债券资金63.42亿元,保障“五网”基础设施、重点园区、科技创新等省市重点项目建设,主要包括三亚河口通道工程项目5亿元、深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项目5亿元、浙江大学(海南)先进技术与产业创新平台建设项目 1.8亿元、中央商务区中央公园项目 1.5亿元等;争取上级专项补助资金,安排G98环岛高速公路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段改建工程项目3.5亿元等。

5. 支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夯实可持续均衡发展基础

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充分保障“六水共治”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标志性工程建设,探索生态产业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其中,安排4.32亿元,支持污水净化处理及污水管网维护,保护水资源环境;安排1亿元,支持垃圾处理,净化城乡环境;安排0.56亿元,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加强农业资源生态保护;安排0.4亿元,处置污水处理厂污泥及移动式污水处理站污水;安排0.3亿元,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等。

6. 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在发展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继续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让自贸港建设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推动幸福三亚建设。其中,投入2.9亿元,坚持为民办实事,保障教室照明改造、开展学校午休服务等2023年为民办实事事项。

一是支持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安排24.7亿元,推进教育软硬件设施建设,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量质双升。其中,安排1.4亿元,实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及改造、教学设备采购等,改善教育教学环境;安排1.3亿元,支持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安排0.96亿元,实施义务教育阶段“五免一补”、普通高中“三免一补”等;安排0.6亿元,支持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安排0.5亿元,开展教育合作办学与交流,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安排0.35亿元,引进优质教育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

二是支持健康事业加快发展。安排20.2亿元,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引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公共卫生防控救治体系。其中,安排3.4亿元,化解医院历史债务等,减轻医院运营负担;安排2.0亿元,加强疫情防控,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安排0.9亿元,完善医疗设备配置;安排0.35亿元,开展适龄儿童口腔预防干预、学生眼疾病筛查等;安排0.25亿元,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及地中海贫血筛诊、新生儿疾病筛查等。

三是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安排18.7亿元,强化民生兜底保障,加快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其中,安排4亿元,保障被征地农民社保缴费;安排3.9亿元,实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财政补贴、城镇老年居民财政补贴和老农保财政补贴;安排0.4亿元,实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安排0.28亿元,用于人才住房租赁和购房补贴等。

四是发挥“菜篮子”利民效能。保障本地蔬菜供给,保供稳价惠民,兜牢民生底线。其中,安排0.6亿元,推动“菜篮子”工程建设,实施常年蔬菜基地考核及生产奖励等,提高蔬菜生产积极性;安排0.17亿元,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安排0.15亿元,促进冬季瓜菜生产等。

7. 支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共同富裕基础

继续支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管理提升三年行动,推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和高效农业提质增效。其中,安排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3亿元,持续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安排1.1亿元,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管理提升三年行动;安排0.3亿元,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安排1.3亿元,用于农业渔业保险补贴,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安排0.9亿元,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农业优质品牌创建推介、“新奇特优”热带水果产业发展等。

8.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放权赋能,推进区域均衡协调发展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优化市与区收入分配关系,财力下沉区级放权赋能,激发调动各区发展积极性。预计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51.3%,增强区级财政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市对区转移支付改革,发挥转移支付对区域协调发展的调节作用,安排市对区转移支付资金26.6亿元。其中,安排崖州区体制补助6亿元,促进基础薄弱地区均衡发展;安排土地征收奖励资金3.4亿元,提高各区征地及招商积极性;安排乡村振兴及百镇千村补助资金1.3亿元,支持乡村振兴等。

三、2023年预算管理及财政改革工作

(一)争取资金政策支持,提升财政统筹保障能力

依法加强财政收入征管,挖掘征收潜力,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完善争取上级资金激励机制,精准谋划项目,全力争取上级补助、地债等资金支持。研究制定重点园区新的扶持措施,向省争取通过固定数额补助、特殊专项补助、资本金支持、财政贴息、特殊贡献奖励等方式组合成政策工具包,支持园区加快发展。积极跟踪对接上级,争取三亚经济圈协调发展若干财政措施等政策尽快落地,做优做精三亚经济圈。跟踪封关税制改革,及时向省提出三亚政策诉求。优化创新投融资机制,规范采取PPP模式实施项目建设,推动“一园一基金”加快建立,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资。

(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确保财政政策加力提效

充分利用海南自由贸易港财税优惠政策,优化创新产业扶持政策,支持精准招商引资,激发市场活力,推进“产业培优提升”工程建设,加快构建“3+1”现代产业体系。全力做好重点项目谋划工作,尤其是要精准谋划辐射带动作用大的跨市县基础设施项目,带着项目积极争取专项补助及债券资金,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大重大项目、重大产业、重点园区等投入,全力保障全岛封关运作、南繁种业、深海科技、六水共治等重点领域支出,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财政支出进度,确保财政政策加力提效。

(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集中财力保重点办大事

坚持节用裕民,严格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压减非重点非刚性支出。坚持例会推进,常态化执行支出通报机制,优先加快专项补助、地债资金等重点支出,加快部门支出进度,及时发挥财政资金撬动杠杆作用。优化预算支出保障机制,积极回收盘活预算资金,投入亟需重点领域,集中财力保重点办大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效益。发挥财政资金直达机制作用,推动直达资金及时直达基层、直接惠企利民。

(四)坚持底线发展思维,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

兜牢“三保”底线,确保“三保”支出优先纳入预算管理。优化债务管理层级,妥善处置和化解隐性债务存量,决不允许新增隐性债务上新项目、铺新摊子;逐步冲抵消化暂付款,优化财务结构,确保财政运行平稳有序。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审计等监督部门检查问题整改,从预算编制源头遏制同类问题发生。严肃财经纪律,强化财政监督,严禁各种名目变相兴建楼堂馆所等。

(五)深化财政改革创新,提升财政预算管理绩效

持续推进以项目库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改革,坚持“项目为王”,推动各区、各部门精准谋划储备项目,加快项目库建设;推进预算资金管理制度建设,通过突出项目分配法等方式,规范预算资金安排。深化市对区转移支付改革,完善转移支付清单,逐步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增强专项转移支付的重大决策保障功能。深入推动财政体制改革,激发各区及园区招商引资及产业发展的动力,发挥财政体制对高质量发展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建立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协同发展格局。

各位代表,我们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自觉接受人大指导监督,守正创新,踔厉奋发,深入推进三亚财政体制及预算管理改革,服务打造国际旅游胜地和海南自由贸易港科创高地,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三亚篇章中,扛起财政担当,作出财政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