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sanya.gov.cn
2022年1月11日在三亚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三亚市财政局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三亚市2021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2年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财政部门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以及中央12号文件、8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活动及“作风整顿建设年”“查堵点、破难题、促发展”和“制度建设年”行动,解放思想、攻坚克难,全面深化财政改革,积极组织财政收入及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有效应对财政收支“紧平衡”挑战,全市预算执行平稳有序,为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促进三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政保障,为自贸港建设蓬勃展开扛起了财政担当。
(一)全市预算执行情况
1. 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7.1亿元,增长6.1%,加上上级补助收入83.1亿元、新增一般债券收入10.3亿元、再融资债券收入12.6亿元、预算稳定调节基金31.8亿元、调入资金0.8亿元,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255.7亿元。
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2.4亿元,增长1.4%,加上上解上级支出10.4亿元、地方政府债券还本支出12.6亿元、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5.1亿元,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240.5亿元。
收支相抵,年终结余结转15.2亿元。
2. 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97.1亿元,下降11.9%,加上新增专项债券收入85.1亿元、再融资债券收入6.9亿元、上级补助收入17.4亿元和上年结余收入5.8亿元,全市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总收入212.3亿元。
全市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70.8亿元,下降10.0%,加上调出资金0.7亿元、地方政府债券还本支出23.0亿元,全市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总支出194.5亿元。
收支相抵,年终结余结转17.8亿元。
3.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3190万元,增长14.9%。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900万元,下降1.4%,加上调出资金913万元,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总支出2813万元,增长1.3%。收支相抵,年终结余结转377万元。
4.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总收入41.5亿元,增长33.2%。其中:社会保险基金保费收入22.1亿元,上级补助收入11.9亿元,财政补贴收入及委托投资收益等收入7.5亿元。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总支出51.1亿元,下降1%。其中:社会保险待遇支出21.6亿元,上解上级支出28.4亿元,稳岗返还支出及转移支出等支出1.1亿元。
收支相抵,本年结余-9.6亿元,年末滚存结余46.9亿元。
(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
1. 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市本级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3.6亿元,下降0.3%,加上上级补助收入83.1亿元、新增一般债券收入10.3亿元、再融资债券收入12.6亿元、上解收入1.0亿元、预算稳定调节基金31.3亿元、调入资金0.8亿元,市本级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222.7亿元。
市本级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0.0亿元,增长3.4%,加上补助区级支出24.6亿元、上解上级支出10.4亿元、地方政府债券还本支出12.6亿元、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4.0亿元,市本级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211.6亿元。
收支相抵,年终结余结转11.1亿元。
2. 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市本级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97.1亿元,下降11.9%,加上新增专项债券收入85.1亿元、再融资债券收入6.9亿元、上级补助收入17.4亿元和上年结余收入5.8亿元,市本级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总收入212.3亿元。
市本级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59.0亿元,下降10.7%,加上补助区级支出12.7亿元、调出资金0.7亿元、地方政府债券还本支出23.0亿元,市本级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总支出195.5亿元。
收支相抵,年终结余结转16.8亿元。
(三)预算执行主要成效
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加上中央减税降费、自贸港低税率优惠政策、房地产限购等政策性减收因素影响,财政收入增收压力大。同时,自贸港建设等重点领域亟需大量资金投入,财政收支矛盾相对突出。面对财政运行“紧平衡”状态,财政部门深化改革创新,贯彻落实积极财政政策,拓宽税基财源,加强收入征管,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及政策支持,清理盘活存量资金,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精打细算优化支出结构,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十四五”规划取得良好开局。财政收支运行呈现如下特点:
1. 多措并举多方筹集自贸港建设资金,着力提升财政统筹保障能力
(1)拓宽税基财源,科学统筹征管,财政收入更加均衡、更加匹配、更可持续。得益于自贸港优惠政策持续发力,经济形势企稳向好,发挥财政收支工作专班机制作用,提前谋划统筹主要征管事项,科学应对国内疫情多点散发风险挑战,我市财政收入恢复逐步加快。两年年均增速从1-4月-9.8%的最低点逐步提高,1-7月由负转正至0.9%。全年我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17.1亿元,完成预算的103.0%,同比增长6.1%,两年年均增速3.6%。财政收入增幅比年度预算高3.1个百分点,一是收入完成情况更加均衡。上半年完成预算的50.6%,下半年完成预算的52.4%,避免“头重脚轻、头轻脚重”及年底“冲刺症”。二是财政收入质量持续改善。税收占比71.3%,分别比2020年、2019年提高15.1个百分点、1.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结构优化、更可持续。三是招商引资税收贡献显著。2018年以来新增市场主体在2021年缴纳全口径税收超26.7亿元,比2020年增长141.4%,占全口径税收收入的11.3%,新增市场主体税收贡献度显著提高。四是产业税收结构明显优化。从园区税收贡献看,园区全口径税收总额46.4亿元,以全市1.6%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市19.7%的税收;从税种总额增量看,增值税等五大税种集中度高,总量和贡献度均超八成;从行业税收贡献看,行业税收结构不断优化,房地产业税收占比下降0.4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税收总量从去年的第三位升至第二位,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税收近两倍增长。我市扭转了财政收入“头重脚轻、头轻脚重”的局面,财政收入更加均衡、更加匹配、更可持续,为我市自贸港建设筑牢了基础,提供了财力保障。
(2)激发谋划项目积极性,争取更多上级资金及政策支持,促进自贸港建设长远发展。在2020年国家针对疫情加大中央直达资金及特别抗疫国债下达额度的情况下,2021年,我市争取上级资金仍实现增长,共争取到上级资金215.3亿元,同比增长4.1%。全力保障教育发展、公共医疗、生态环保、基础设施、重点园区等自贸港重点项目建设。一是争取到上级转移支付资金100.5亿元,用于教育发展、生态修复、农业扶持、科技振兴等支出;二是争取到新增债券95.4亿元,用于保障崖州湾科技城大学城深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提升、G98环岛高速公路、西环高铁和货线三亚至乐东段改造等重点项目;三是争取到再融资债券资金19.4亿元,有效缓解了我市偿债压力;四是特别争取到上缴省级土地出让收入比例从20%下降至15%,从制度层面壮大我市财源,提高财政保障能力。
(3)盘活回收存量资金,科学统筹分配保重点。2021年,回收盘活以前年度存量资金32.9亿元,共回收单位实有账户存量资金2.6亿元,统筹用于亟需资金支持领域,保障中心工作及重点项目。
(4)坚持政府过“紧日子”,优化资源配置提效益。继续贯彻落实中央厉行节约的要求,严控“三公”经费支出,压减一般性支出5.1%,压减出1.3亿元预算经费保障重点工作。同时,回收当年支出进度慢的预算资金20.7亿元,统筹用于亟需资金支持领域。
2. 保障重点园区及产业发展,激发社会经济发展活力
(1)全力打造自贸港重点园区。投入86.6亿元,高标准、高质量加快建设崖州湾科技城、三亚中央商务区,投入崖州湾科技城资金占全市建设资金50%以上,促进产业与园区融合发展,继续补齐产业短板弱项,发挥产业集聚优势,推动南繁科技、深海科技、总部经济、金融创新等产业发展,深化服务领域对外开放。
(2)支持加快推进重点产业发展。拨付国企注册资本金7亿元,支持国企深化改革,培育经济发展内生力。发挥自贸港政策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三亚营商环境,全年投入12.5亿元,扶持总部经济、旅游业、金融业、高新技术产业等行业发展,加强产业谋划布局,吸引社会投资,鼓励对口产业企业落户三亚,促进产业结构提档升级。
3. 加大重点项目建设投入,强化城市功能提升改造
保障生产要素供给,投入征地拆迁补偿资金20.1亿元,支持重点项目土地收储,加快产业项目落地;持续扩大有效投资规模,投入162.8亿元,保障自贸港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五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提质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支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强化城市功能提升改造,优化城市发展环境。
4. 贯彻落实财税优惠政策,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1)继续减轻企业经营负担。继续贯彻落实中央减税降费及自贸港财税优惠政策,2021年,全市新增减税降费政策及自贸港“两个15%”财税优惠政策减免税款超20亿元。让利于企,放水养鱼,助力市场经济发展。
(2)发挥直达资金惠企利民作用。建立健全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确保直达资金“四个到位”。2021年直达资金17.0亿元,支出16.5亿元,支出进度达到96.7%,形成实物性支出,在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等方面发挥惠企利民的作用。
5. 支持打赢三大攻坚战,筑牢高质量持续发展根基
(1)全力支持乡村振兴。农林水支出22.7亿元,推动农业农村等各方面建设。投入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19亿元,扎实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投入4.4亿元,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管理提升三年行动,建设高标准农田,补齐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短板,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村资源盘活流转,夯实乡村产业发展基础。
(2)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加强政府债务规范化管理,足额安排政府债务还本付息预算资金,不折不扣落实存量隐性债务化解,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防控体系。同时,争取再融资债券19.4亿元偿还到期债券本金,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确保不踩债务风险红线。
(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投入4.1亿元,全力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海洋专项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巩固和扩大污染防治成果。投入5.2亿元,推动城市污水管网建设,持续改善生态与人居环境;投入1.7亿元,大力推行垃圾分类,深化“无废城市”建设,对垃圾处理站转运站升级改造,做好秸秆、生活垃圾禁烧工作等。
6. 坚持办好民生实事,显著提升民生福祉
全年安排民生支出163.7亿元,占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0.9%,其中保障2021年十大为民办实事事项投入10.6亿元,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注重民生政策措施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不断把民生红利落到实处,推动幸福三亚建设。投入24.2亿元,支持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全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支持实验小学等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升级改造、人大附中三亚学校等学校场馆建设,实施教育集团化办学,建立教育激励机制,促进三亚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投入12.1亿元,提升医疗卫生健康水平,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加强应急处置和疫情防控能力建设,改善全市医疗机构软硬件水平;投入13.4亿元,兜牢兜实社会保障网,坚持民生财政导向,切实保障高龄老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等群体,解决低收入群体生活问题等,提高社会服务保障水平;投入0.9亿元,解决群众“菜篮子”问题,多举措抓好“菜篮子”,积极平抑物价,建设常年蔬菜点对点配送体系和瓜菜基地,建设公益性农贸市场及定时定点交易区,铺设公益性摊位、社区政府平价菜销售网点,提高群众获得感。
7. 以创新重塑财政管理制度,促使财政政策增质提效
全面开展“制度建设年”行动,以创新重塑财政体制机制,促使财政政策提质增效。一是成立财政收支工作专班,建立工作专班综合协调机制,系统谋划财政收支工作;二是出台税源培育工作方案,牢固树立税源意识,长短期结合涵养培育税源税基,采取措施做大财政收入蛋糕;三是出台新的支出审批管理办法,规范资金使用决策范围,优化健全资金使用决策程序;四是修订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资金管理规定,严格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资金安排,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五是出台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规范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六是修订征地工作经费管理办法,解决征地资金紧缺难题,建立健全征地工作经费管理统筹保障机制;七是提前谋划向省争取延长重点园区财税政策期限,举全市之力保障崖州湾科技城发展建设;八是制定争取上级资金工作考核办法,将其纳入绩效考核加分项,建立健全争取上级资金长效激励机制;九是规范产业扶持财税政策,建立健全各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财政奖补政策;十是制定促进各区高质量发展“财九条”,调整市与区分税制比例,构建土地出让金分享机制,深化对区转移支付改革,将财力更多地留给区级,激发各区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十一是制定财政预算评审管理办法和财政预算评审操作规程,进一步规范财政预算评审工作。
2021年,财政运行总体平稳,财政“十四五”规划取得良好开局。同时应当清醒看到,财政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挑战,面对改革发展重大任务,财政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收支矛盾相对突出。财政部门将深化预算管理改革,优化创新体制机制,坚持人大建议决议及审计问题导向,积极整改落实,推动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也恳请各位代表、委员给予一贯的倾力支持。
二、财政“十四五”发展思路
综合考虑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减税等政策叠加效应,结合全省财政规划目标及我市实际,按稳妥测算,到2025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为172亿元,年均增长率约为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计为318亿元,年均增长率约为10%;按积极测算,到2025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为23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计为419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6%。
一是收入持续增长,持续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在“十四五”时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年均增长10%以上的情况下,按照与地区生产总值等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相适应的原则,考虑自由贸易港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及税收制度政策影响,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年均增长率为9%左右。
二是支出结构优化,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计年均增长率为10%左右,年度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保持80%以上。
三是有序推进改革,建立完善现代财政制度。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现代预算制度全面建立。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与海南自由贸易港相适应的现代财税体制,服务三亚高质量发展。
三、2022年预算草案
2022年是“十四五”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财政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在“全省一盘棋、全岛同城化”大格局下,聚焦“一中心、一城、一区、三重点”,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政领财、以财辅政”,牢固树立“大财政”理念,全面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供给和财税政策供给的“双供给”作用,为着力打造“六个三亚”、奋力打造“六个标杆”彰显财政担当。
(一)2022年预算编制主要原则
一是勤俭节约过日子。贯彻落实中央厉行节约精神,坚持政府过“紧日子”,节俭办一切事业,压减非刚性、非重点支出预算,严格控制“三公”经费预算。
二是预算审核提力度。按照与上年预算执行、单位存量资金、绩效评价、项目预算调整、违反财经纪律、争取上级补助资金等挂钩原则,坚持先有项目,后有预算,未纳入财政项目库的原则上不安排预算,加强预算审核力度。
三是优化支出保重点。“三保”、还债等刚性支出应保尽保,全力保障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围绕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及“十四五”规划发展方向,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园区、生态文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重点领域支出。
四是集中财力办大事。在集中财力保障市委市政府已明确的中心工作和重点项目支出需求基础上,安排一定规模政府公共预留资金,用于新增重点工作及重点项目,保障预算执行的灵活性。
五是改革规范提效益。全面加强党对财政预算工作的领导,加快三亚预算管理改革,优化市与区、部门与转移支付预算结构,取消部门二次分配权,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推进财政项目库建设,坚持“有项目才有钱”;不再估列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及地债资金;牢固树立底线思维,严肃财经纪律,体现“花钱问效”导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六是加大统筹促发展。牢固树立“大财政”理念,坚持总量与结构并重,预算安排优先使用上级资金。推动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调整市对区税收分成体制,建立各区分享土地出让金机制,深化市对区财政转移支付改革,提升区级财政保障能力,促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加大全市财政统筹力度,强化综合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调控保障应变能力。
(二)2022年全市财政预算总量和结构
1. 一般公共预算安排情况
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8.9亿元,增长10.0%,加上上级补助收入65.3亿元、再融资债券收入24.0亿元、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2.0亿元、调入资金0.1亿元和上年结余收入15.2亿元,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255.4亿元。
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0.9亿元,增长9.1%,加上预备费2.5亿元、上解上级支出3.0亿元和地方政府债券还本支出24.0亿元,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250.3亿元 。
收支相抵,年终结余结转5.1亿元。
2. 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情况
全市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36.0亿元,增长40.0%,加上上级补助收入3.5亿元、再融资债券收入21.4亿元和上年结余收入17.8亿元,全市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总收入178.7亿元。
全市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52.9亿元,下降10.5%,加上地方政府债券还本支出25.3亿元,全市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总支出178.2亿元。
收支相抵,年终结余结转0.5亿元。
3.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情况
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3297万元,增长3.4%,加上上级补助收入42万元和上年结余收入377万元,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总收入3716万元。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2550万元,增长34.2%,加上调出资金1166万元,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总支出3716万元。收支相抵,年终无结余。
4.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安排情况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总收入46.7亿元,增长12.5%。其中:社会保险基金保费收入23.5亿元,上级补助收入13.9亿元,财政补贴收入及委托投资收益等收入9.3亿元。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44.8亿元,下降12.3%。其中:社会保险待遇支出23.7亿元,上解上级支出20.2亿元,稳岗返还支出及转移支出等支出0.9亿元。
收支相抵,本年结余1.9亿元,年末滚存结余48.8亿元。
(三)2022年市本级财政预算总量和结构
1. 一般公共预算安排情况
市本级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0.5亿元,下降3.7%,加上上级补助收入65.3亿元、上解收入2.0亿元、再融资债券收入24.0亿元、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1.0亿元、调入资金0.1亿元和上年结余收入11.1亿元,市本级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204.0亿元。
市本级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8.8亿元,增长5.9%,加上预备费1.6亿元、补助区级支出16.2亿元、上解上级支出3.0亿元和地方政府债券还本支出24.0亿元,市本级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203.6亿元。
收支相抵,年终结余结转0.4亿元。
2. 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情况
市本级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36.0亿元,增长40.0%,加上上级补助收入3.5亿元、再融资债券收入21.4亿元和上年结余收入16.8亿元,市本级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总收入177.7亿元。
市本级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40.4亿元,下降11.7%,加上补助区级支出11.5亿元、地方政府债券还本支出25.3亿元,市本级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总支出177.2亿元。
收支相抵,年终结余结转0.5亿元。
(四)2022年主要财政支出政策和重点项目安排
1. 推动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核心区建设,支持打造国际旅游消费标杆
强化以离岛免税政策为核心的消费服务能力建设,深化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国际一流旅游消费环境,支持打造开放三亚。其中主要包括:安排3.0亿元,支持境外航空补贴,推动航空市场增量扩容,促进国际旅游消费;安排2.75亿元,做好旅游文化管理,推进旅游治理现代化,营造安全放心旅游消费环境;安排2.0亿元,加强风景名胜区建设,持续优化旅游设施建设;安排2.9亿元,持续进行公交成本规制补贴,提升公共交通覆盖面,提高旅游交通服务水平;安排1.1亿元,打造邮轮业等三亚特色旅游产业;安排0.6亿元,支持重大文体赛事活动,加强三亚旅游文化宣传;安排0.47亿元,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推进“大三亚”旅游经济圈发展,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
2. 推动自贸港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建设,支持打造改革开放发展标杆
支持社会经济等重点领域改革,优化三亚营商环境,推动贸易投资自由便利化,支持打造诚信三亚;支持产城融合发展,推动总部经济、现代金融、邮轮游艇、现代商贸、医疗健康等产业形成集聚效应,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其中主要包括:安排7.0亿元,灵活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自贸港建设;安排3.8亿元,支持中央商务区加快产业发展步伐,率先落地自贸港开放事项;安排3.0亿元,灵活保障产业经济扶持提档升级;安排3.2亿元,全面深化国企改革,支持国有企业加快发展;安排1.83亿元,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金融业等行业;安排1.29亿元,建立招商引资激励机制,搭建全球招商网络,强化产业链招商;安排0.95亿元,推进总部经济建设。支持三亚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升海南经济发展第二增长极的支撑力。
3. 推动国家战略高新技术前沿区和热带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支持打造南繁深海科创标杆
推进深海科技城及南繁科技城建设,聚焦深海开发探测、海洋生物利用、生物育种创新等关键技术,积极打造重大科研基地重要实验室平台,支持打造创新三亚,全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大局。其中主要包括:安排10亿元,加大科技投入,支持南繁及深海科技城发展建设,支持南繁、深海等重大科研平台和项目加快聚集落地,推动国家实验室建设,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安排7.7亿元,支持崖州湾科技城土地收储及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学研城深度融合,完善产业链部署;安排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1.3亿元,保障热带特色农业安全生产;安排3.7亿元,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支持科技城加快发展。
4. 保障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支持打造生态文明标杆
持续践行“两山”理念,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深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支持打造绿色三亚,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其中主要包括:安排4.6亿元,保障污水处理运行及污水管网维护,持续改善生活水源环境,提升供水保障能力;安排4.6亿元,支持城市水环境治理及城市管网建设、农村污水整治及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安排1.7亿元,全面落实秸秆垃圾焚烧等污染治理,完善餐厨废弃物和垃圾渗滤液处理,强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安排1.38亿元,用于退果还林及生态移民补偿,着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安排0.4亿元,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农业资源生态保护;安排0.3亿元,用于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安排0.1亿元,推广新能源汽车,减少尾气排放。
5. 发展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支持打造社会治理标杆
保障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升三年行动,实施“中优、东精、西拓、南联、北育”战略,优化城市空间,加快建设法治三亚,支持打造诚信三亚,努力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其中主要包括:安排9亿元,推进G98环岛高速公路建设,推动城市发展空间扩容;安排26.7亿元,用于征地拆迁补偿,支持棚户区改造,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安排6.2亿元,保障城市规划建设,统筹推进“五网”基础设施提质升级等;安排4.64亿元,维护公共安全,推动平安三亚建设;安排1.23亿元,用于项目前期工作,促进项目谋划及落地;安排0.7亿元,用于保障城市规划需求;安排0.8亿元,用于绿化彩化提升(含超级绿道),大力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安排0.67亿元,用于城市夜景灯光维护及节日氛围布置,推动城市亮化美化;安排0.7亿元,用于城市大数据监管平台及城市超级大脑建设;安排0.45亿元,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
6. 在发展中保障改善民生,支持打造民生幸福标杆
全市安排民生支出178.9亿元,占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1.0%。其中,保障市委、市政府2022年十大为民办实事事项投入5.8亿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为民造福,增进民生福祉,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民生建设提升工程,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打造幸福三亚,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一是支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安排24.4亿元,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落实教育“双减”工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其中主要包括:安排2.86亿元,用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及维护、学校设备采购等;安排1.46亿元,用于义务教育阶段“五免一补”、普通高中“三免一补”、课后服务补助经费等;安排0.35亿元,用于人才引进与师资队伍建设;安排0.17亿元,支持教育系统奖励及扶持等;安排0.19亿元,支持教育合作与交流。
二是支持推进健康三亚建设。安排14.8亿元,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支持医院改扩建等硬件设施建设,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能力,加强公共卫生防控救治体系建设。其中主要包括:安排3.69亿元,用于医疗设备购置、出生缺陷和地中海贫血综合防治、妇女儿童发展服务等;安排1.43亿元,用于医院信息化及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等;安排1.24亿元,推进医疗改革,支持合作办医,用于疫情防控,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安排0.24亿元,支持中医药发展等。
三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安排15.8亿元,严格落实各项民生保障政策,兜牢民生保障底线,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完善分配体系,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加快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其中主要包括:安排5.13亿元,用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和养老保险及扶持农民就业等;安排4.66亿元,用于基本养老保险、医疗补助、人才住房租赁补贴、残疾人生活补贴、困难群众生活救助等;安排0.6亿元,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四是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支持高标准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管理提升三年行动,扎实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展壮大农村产业经济,打造乡村振兴“三亚样板”。其中主要包括:安排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4亿元;安排3.2亿元,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安排0.7亿元,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安排0.6亿元,促进农村综合改革;安排0.4亿元,用于乡村振兴及百镇千村补助;安排0.3亿元,用于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等,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安排0.12亿元,用于农民小额贷款贴息和奖补。
五是抓好“菜篮子”建设。确保“菜篮子”保供稳价,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要。其中主要包括:安排0.15亿元,用于常年蔬菜基地项目建设;安排0.09亿元,用于农贸市场公益性摊位铺设;安排0.12亿元,用于平价蔬菜零售保险;安排0.16亿元,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安排0.1亿元,扶持畜牧业发展,促进畜禽养殖转型升级,稳定“菜篮子”肉品价格,保障市场供给。
7. 提升区级财政保障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各区高质量发展
2022年,预计区级财政预算总收入76.02亿元,比2021年预算增长100.1%。其中,将现行的市与区税收收入分成从“55%:45%”调整为“45%:55%”,将税收更多留给区级,预计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8.32亿元,增收14.8亿元,增长44.2%;深化市对区财政转移支付改革,安排市对区转移支付27.7亿元,主要包括:安排征地拆迁补偿资金10亿元,支持土地收储及项目加快落地;安排崖州区体制补助5亿元,扶持税源基础薄弱地区;安排1.5亿元建立各区分享土地出让金机制,加快土地招拍挂和重点项目落地;安排“高质量发展”专项奖励资金1.5亿元;安排退果还林补偿补助资金1.38亿元;安排美丽乡村示范村提质升级改造补助资金0.9亿元;安排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0.72亿元等,增强区级财政统筹能力,重新配置市与区财力分配格局,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将财力更多留给区级,有效促进各区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共同富裕。
四、深化三亚预算管理改革,加快构建与自贸港建设相适应的财政管理体制,更好服务自贸港建设大局
2022年,财政部门将牢固树立“大财政”理念,推进自贸港税制及预算管理改革,围绕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培优提升、民生建设提升“三大工程”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管理提升、制度建设执行创新“三个行动”,贯彻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全力完成各项财政工作,打造“六个财政”,服务打造“六个三亚”、“六个标杆”。
(一)确保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统筹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服务打造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新标杆
牢固树立“大财政”理念,加强财源建设意识,统筹优化财政资源配置,突出财政支出保障重点,支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管理提升等三年行动,加快补齐发展短板。充分发挥直达资金机制作用,提高财政支出的精准性有效性,确保形成实物性支出,提高惠企利民政策效能和资金效益。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扩大政府有效投资规模,创新财政、金融、国资投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扩大投资,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
(二)发挥自贸港财税优惠政策效应,锻造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引擎”,做大财政收入蛋糕
打造产业财政,继续严格落实中央减税降费及自贸港财税优惠等政策,把该减的税减到位,把该降的费降到位,减轻中小微企业经营负担,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规范优化创新产业扶持政策,优化三亚营商环境,加大精准招商引资力度,支持打造诚信三亚、开放三亚;推动园区产城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培优提升,加快构建“3+1”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产业核心区、聚集区、前沿区、示范区,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及新经济增长点,奋力打造海南经济发展第二增长极,涵养培育壮大税基财源,做大财政收入蛋糕。
(三)全力争取上级资金及政策支持,全力支持重点园区及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动现代化热带滨海城市建设
打造项目财政,贯彻落实重点园区财税管理体制,继续向上争取重点园区财税政策支持,建立激励机制及自我造血功能,创新园区投融资机制,保障重点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支持重点园区改革创新、产城融合发展,支持打造开放三亚、创新三亚,集中财力打造南繁深海科创标杆及改革开放发展标杆。推进项目库建设,围绕十四五规划及自贸港建设,提前谋划储备重点项目,带着项目找资金,全力争取专项补助、债券资金等上级资金,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城市更新提升,助力三亚打造国际旅游消费标杆。
(四)牢固树立底线发展思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夯实社会经济发展基础
打造民生财政,兜牢“三保”底线,保障民生建设提升工程,促进共同富裕,支持打造幸福三亚及民生幸福标杆。优先保障农业农村发展,增加“三农”支出,提升乡村建设和治理能力,打造乡村振兴“三亚样板”。坚持城乡协调,全面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支持打造诚信三亚及社会治理标杆。
打造绿色财政,完善生态文明财税支持政策,贯彻落实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加强全域生态环境保护,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支持打造绿色三亚及生态文明标杆。
打造法治财政,严肃财经纪律,增强预算法治意识,支持打造清廉三亚,全面落实审计整改工作,防范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等财税风险。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严禁触碰债务风险红线,确保财政运行持续发展,给社会经济发展打造“安全阀”。
(五)加强财政制度集成创新,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加快构建与自贸港建设相适应的财政管理体制机制
打造创新财政,继续深耕财政制度集成创新,完善市与区财政预算管理体制,调整市区财权事权,优化创新促进区级高质量发展机制;建立争取上级资金绩效考核机制,激励提前谋划项目,提升自贸港建设财力保障能力;坚持“项目为王”,建立项目储备奖励机制,以项目库建设为抓手,提升项目谋划水平,构建区级、市直部门和市财政三位一体的项目库管理体系。优化创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财政措施,提高产业奖补政策的规范性及有效性。推进自贸港税制改革,努力建立高效支撑自贸港建设的财政体系。
各位代表,我们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人大指导监督,改革创新,强化财政调控能力,在蹄疾步稳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中勇当排头兵、争做先行者、打造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