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sanya.gov.cn
——2024年8月30日在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
三亚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 陈景进
三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受市政府委托,我现就三亚市2024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认真执行三亚市八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审查意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基础,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
(一)坚持稳中有进,经济运行回升向好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94.5亿元,同比增长4.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3.2亿元,同比下降1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0.8亿元,增长11.3%。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11元,同比增长3.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12元,同比增长7.5%。CPI累计下降0.2%。
旅游消费活力持续释放。开展2024(第三届)三亚城市旅游节、“机票即门票”等主题活动,上半年举办各类节庆赛事活动257场,千人以上会议19场。发布2024年三亚暑期亲子旅游产品,推出182款优惠套餐,总让利约2亿元。持续投放离岛免税消费券,上半年带动消费17亿元,杠杆率达1:19.8。第十九届大三亚国际车展成效明显,销售额达3.3亿元。《三亚市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实施方案》印发实施,大力促进汽车、家电、家居、家装等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上半年,三亚接待入境过夜游客1378.6万人次,同比下降0.8%;全市游客总花费482.1亿元,同比增长0.1%。
有效投资持续发力。通过出台鼓励社会企业加大投资有关措施、印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提质增效有关措施、召开扩大有效投资现场观摩会、建立TOP50项目推动机制、加密项目调度频次等具体举措,带动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抓投资、齐心协力推项目。上半年举办5批次62个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总投资236.2亿元。精心谋定市重大项目计划,充分衔接城建计划及全市项目策划储备库,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创新研学谷(二期)等市重大项目年度计划完成率超100%,三亚国际免税城三期等项目超序时进度完成。
招商引资成势见效。赴北上广深,长沙、内蒙古等国内重点城市以及马来西亚、迪拜、新加坡、墨西哥、阿联酋等境外地区靶向招商。上半年策划包装重点招商项目69个,开展专题招商推介活动48场。上半年新增央企(含子公司)7家,“三类500强”企业(含子公司)29家,持牌金融机构9家。
(二)强化实体经济支撑,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高新技术产业赋能增效。全力支持崖州湾国家实验室高质量入轨,与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密切相关的7个项目已建设完工,布局南海立体观测网,推动南海海洋大数据中心建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一期完成建设,三亚海洋实验室实体化运行,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建设项目正式开工,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总部108亩核心科研基地建成投用,数字经济产业园跨境数据流动实现首单突破。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加速发展,三亚中央商务区·吉利汽车高科技谷双园双总部基地揭牌成立,三亚凯撒同盛成功认定大企业总部,DFS集团与申亚集团成功签约,湘琼(三亚)合作发展促进中心揭牌成立。金融产业发挥集聚优势,推进金融业发展若干扶持奖励措施印发实施,截至6月末,我市已入驻私募基金类企业(不含QFLP和QDLP)883家,注册资本611.5亿元。邮轮游艇试验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截至6月末,三亚登记游艇总量超1400艘,邮轮进出港旅客增长59.6%。
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实现新突破。扶持新奇特优种植产业,推广榴莲、榴莲蜜、燕窝果等新奇特优热带水果逾1.3万亩。持续扩大农业品牌影响力,举办2024年第四届海南国际热带水果产业博览会、中国—东盟榴莲产业研讨会等活动。打造乡村休闲农旅IP。推出5条休闲农业乡村精品旅游线路,开展“鹿城乡味,六盘美食”“四季果园,榴莲忘返”那受村、“滨海乡韵,篮上争锋”马岭村BA等活动,2024年上半年,我市休闲农业接待游客316.6万人次,同比增长15.6%;营业收入5.2亿元,同比增长101.6%。
(三)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封关运作准备工作扎实推进。7个封关运作项目提前竣工验收,加快推进“二线口岸”信息化建设和通关流程设计,有序组织三亚凤凰机场等“二线口岸”通关业务模拟演练。8个反走私综合执法站、3个海警工作站进驻运行,累计开展14次反走私演练。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实施三亚市营商环境整体提升攻坚行动,推动惠企政策“直达快享”,上半年“海易兑”平台资金兑付排名全省市县前列。持续开展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大调研大服务行动,点对点服务民营、外资、规上等1000家企业。城市信用监测排名实现新突破,上半年三亚在全国261个地级市中排名最高跃升到第30位,综合综合信用指数从去年7月以来连续11个月位居全省第一。
开放能级进一步提高。出台促进外资提质增效行动方案,中国(三亚)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加速建设,新型离岸国际贸易业务收支连续两年保持两倍以上增长。开通16条境外航线,“首尔=三亚=新加坡”三亚机场首条第五航权货运航线、自贸港首条第五航权定期客运航线正式开通。上半年,三亚国际邮轮访问港旅客出入境吞吐量达5.4万人次,首次跃居全国首位;访问港及母港旅客出入境总吞吐量达5.9万人次,居全国第三。上半年,货物进出口105亿元,同比下降23.4%,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2.9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3.4亿美元。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展格局持续优化
城市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突破。印发实施《三亚市城市品质提升三年行动(2024—2026年)实施方案》,优化道路管网建设,完成学院路延伸段工程等13条“断头路”建设,新建和改造污水管网9.4公里、城市排涝除险通道0.6公里。完成改造燃气管道24.5公里,建成污水处理厂17座,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8%,基本实现全市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数字三亚”建设加快推进,开通5G基站310个,实现三亚市区道路连续覆盖。
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进展。重点实现20个和美乡村村容村貌整体提升,第二批11个示范村共谋划28个民生设施类项目取得明显成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全市农村户厕防渗漏改造任务开工198座,农村垃圾分类设施实现100%覆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为70.8%。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完成全省首单通过“三证”办理的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登记贷款业务。建立健全垦地融合工作机制,解决7项历史遗留问题,完成5个居改社区工作并制定居民公约。
三亚经济圈建设取得新成效。成功召开推进三亚经济圈发展领导小组2024年第一次会议,印发实施三亚经济圈医疗服务一体化十项行动,举办2024年三亚经济圈热带雨林挑战赛,策划文旅产品创意设计大赛、2024海外旅行商海南行营销活动等跨区域赛事活动,在全国率先建立商标受理联动机制,有效解决乐东、陵水、保亭三县市场主体办理商标业务“两头跑”难题。
生态环境建设持续加强。全力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红塘湾临空商贸区项目拆除工作提前7个月完工。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截至目前,我市空气优良率为100%,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达到12微克每立方米,地表水水质优良率为100%,获评2023年度全省唯一入选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领域激励表扬城市。三亚河获全省唯一入选水利部2024年幸福河湖建设清单项目。西水中调工程净水厂及配水干管部分完成建设,3家单位入选国家公共机构水效领跑者,光大环保能源(三亚)有限公司入选海南省节水标杆企业,中水回用率达29.6%。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三亚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等多个项目建成,扎实推进新能源汽车推广、装配式建筑应用、“禁塑”等标志性工程建设,累计建设换电站31座。
(五)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民生保障稳步改善
社会保障提档升级。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活动,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同比增长7.3%。强化保供稳价,全市常年蔬菜基地保有量面积稳定在1.6万亩,上半年累计开设“菜篮子”平价网点126家,开展消费助农集市45场次,助力脱贫户增收。提升住房保障,全面推进海罗、临春和崖州片区城中村等11个城市更新行动,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房源501套。深化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上半年,发放低保特困金1923.6万元,救助城乡低保2.4万人次,特困供养0.5万人次。
公共服务持续完善。教育质量均衡提升,巴蜀中学、苏州中学等合作办学项目顺利落地,新增5所公办幼儿园,拟提供学位1350个。健康三亚服务体系完善,全力推进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国家口腔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成功获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文化设施建设加速,加快中国海南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和海南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场馆建设。
社会秩序稳定维护。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深入开展打击离岛免税“套代购”走私专项行动,着力防范化解房地产、金融等领域风险。开展全市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加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等工作力度,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安全生产形势保持总体平稳。
总体看,全市上下全力以赴、团结一致,经济基本面持续加快恢复,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消费、外贸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对照全年预期仍有一定差距。一是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巩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面临较大压力。二是新旧动能转换仍需提速。稳增长调结构持续承压,科技创新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还存在堵点卡点。三是市民生活品质仍需持续提升,教育、医疗、养老、托育、安居等领域仍有不少短板需加快补齐,生态环境治理成果需持续巩固拓展。对此,我们将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精准谋划、主动作为,努力完成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
二、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措施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城市更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切实增强经济活力,全力巩固下半年经济发展回升态势,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增进民生福祉。
(一)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自贸港建设
一是高质量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全面推进封关运作各项准备工作,抓紧抓实封关运作“三张清单”落实,促进“两个15%”所得税、三张“零关税”清单等政策延伸覆盖。深化拓展压力测试场景,释放货物贸易“零关税”、服务贸易“准入又准营”、市场准入承诺即入制等政策效应,有序推动“一线放开、二线管住”进出口政策制度试点落地实施。
二是稳步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积极融入双循环,加快打造海南国际清算所、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海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等对外开放平台,加强与RCEP国家产业园区的互利合作,持续深化琼港经济合作三亚示范区建设。加快发展跨境电商等外贸业态,吸引高新技术产品和优势大宗商品贸易商聚集发展,力争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5%左右。培育新型离岸国际贸易产业集聚,打造新型离岸贸易区域中心,培育中医药、游戏等特色服务出口,力争全年服务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0%以上。
三是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开展2024年度涉企服务效能分析,提高市场主体满意度和获得感。持续推进“信用+社区治理”等特色应用场景创建和“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启动第三批行政审批事项划转。上线13项“高效办成一件事”主题,推出“电话办”“跑腿免费送”等特色服务,建设一站式制证发证服务系统,建立健全跨部门综合监管制度体系。
(二)全力扩大内需强支撑,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一是文旅商结合带动消费回温。多措并举做热暑期旅游市场,开展“龙腾三亚 清凉一夏”主题活动,发布600项以上旅游产品,深化与客源地城市的“双城联动”,力争全年定点营销客源城市入港人数正增长。推出“机票+免税”消费券促销活动,加强重庆、西安等重点城市免税主题营销,推动离岛免税消费券杠杆率达到20左右。加大引赛、引展、引演奖补力度,积极引进及筹办各类音乐节演唱会、世界老式汽车海南公开赛、三亚国际游艇展、海南旅游发展大会等系列重大展会活动。大力发展首发首秀首店首展经济,服务保障中粮·大悦城开业,大力促进汽车、家电、家居家装等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
二是全力挖潜有效投资。充分用好“红旗奖”“蜗牛奖”评比、TOP50跟踪调度、市重大项目责任制等工作机制,实施市领导联系重点推进项目工作方案。举办投资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推动保利漫海棠等大体量项目加快建设进度,落实2024年城市建设项目投资计划,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大力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加快推进临春、海罗等城市更新项目,加快建设三亚湾新城项目等城市更新项目。提效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增发国债等政府投资,做大做好项目策划储备库,推动建设条件成熟项目加快开工和续建项目形成更多工作量。
三是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实施投资促进“六大行动”,开展“全员招商”,积极谋划上海、成都等地专题招商推介会活动,力争新引进央企(含子公司)10家、总部企业10家、持牌金融机构10家、“三类500强”企业50家。积极围绕总部企业和央企国企招商,重点吸引跨境电商、大宗商品贸易、文化旅游、数字经济等领域企业落地三亚投资发展,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力争全年实际利用外资保持增长。
(三)实施产业培育壮大行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持续推进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培育全季全时多元消费模式,持续壮大文化娱乐、医疗康养等旅游新业态,树立在三亚“看演唱会、玩音乐节、逛品牌展、拍婚纱照”的消费习惯。创建一批国家4A、5A级旅游景区,加快椰洲博览等环岛旅游公路驿站规划建设,积极推进华润超级万象城、海棠故事等标志性大型文旅综合体项目建设。用足用好59国入境旅游免签政策,充分借助香港、新加坡国际航空枢纽,开发欧洲、日韩等市场串飞航线,打造“一程多站”旅游产品。加大旅游市场监管和执法检查力度,切实维护旅游市场秩序。
二是加快打造自贸港科创高地。围绕南繁种业、深海科技、生命科学、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实施产业培育壮大行动,构建开放型生态型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加大崖州湾科技城建设力度,完善“一室三基地”配套服务保障体系,力争全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件,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8%左右。持续壮大南繁种业产业集群,支持中种集团、国投种业扎根科技城打造种业国家队,推动种业企业扩大业务规模、构建产业生态。做优深海科技产业集群,积极拓展深海养殖、深海生物制药、深海微生物制剂开发等创新业态。培育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数字贸易、数字服务、数字文旅、数字基建等细分领域,加快三亚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打造全省数字经济第三极。依托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重大科创平台等高水平创新平台人才汇聚作用,力争全年新增引进人才3.5万人,新增高层次人才1200人。
三是加快建设自贸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建设“两个总部基地”三亚示范区,持续推进吉利汽车高科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技谷项目,推动境内外投资者设立大企业总部、跨国公司区域总部、综合型总部、功能型总部、高成长型总部。扩大金融业开放,发展QFLP和QDLP跨境投资的国际创投业务,推动央企、民企、跨国企业设立财资中心和开展跨境资金池业务。推动中国海南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和海南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建设,积极培育文物艺术品交易市场,拓展文物艺术品交易、保养、安保、保险、融资等专业服务。大力发展邮轮、游艇产业,推进三亚国际邮轮港一期项目建设,拓展邮轮航线,积极引进中资邮轮公司和游艇链主企业。培育发展医疗健康产业,支持市中医院建设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
四是做优做强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扩大榴莲、榴莲蜜、燕窝果等新品种种植面积至2万亩,推行“瓜菜+瓜菜+水稻”等轮作模式实施面积10万亩以上,加快推进芒果产业集群、冬季瓜菜产业集群项目建设。持续推进渔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精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推出渔旅融合精品线路。实施农业品牌建设三年行动,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发展农副产品进出口及深加工产业。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保障粮食生产,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
(四)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力优化城市功能品质
一是加快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推进凤凰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三亚绕城高速互通及连接线工程、亚龙湾第二通道(二期)工程等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六水共治”,全力推进新城水质净化厂三期工程、崖城水质净化厂二期工程建设,积极推动开工建设昌化江水资源配置工程,推进城、镇、村供水管网延伸和并网。推进燃气管道建设,推进燃气下乡“气代柴薪”工作,加快实施城市燃气管道设施老化更新改造。强化供电供气保障,力争年户均停电时间不高于0.8小时/户,中心城区年户均停电时间低于0.5小时/户。努力解决主城区“停车难、充电难”问题,建设舒适宜居的“清凉城市”。
二是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推进农垦居供水工程项目建设进度,持续推进农村改厕、污水、垃圾分类、垃圾处理等乡村治理工程。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检查,认定300个左右清洁乡村。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持续推进闲置农房规范化利用。完善基层公权力监督平台建设。加快南田示范区起步区规划编制,推进南田、南滨垦地融合示范区建设。
三是做优做精三亚经济圈。强化交通、旅游等部门联动,谋划三乐线运营工作。全力配合做好G98环岛高速公路大三亚段扩容工程和新机场等项目前期工作。联合开展营销推广,积极争取举办旅游发展大会等具有影响力的旅游行业会展。依托崖州湾科技城,加快南繁“一体两翼”协同发展进程,探索“产业飞地”和“科创飞地”联动发展的“双向飞地”模式。加快实施南部典型热带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深入开展赤田水库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创新试点。推进三亚经济圈政务服务一体化发展,推动高频事项“跨区域通办”能通则通、应通尽通。
(五)坚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塑造生态文明标杆
一是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高质量做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国家海洋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打好空气质量对标攻坚战,力争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100%。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六水共治”,确保主要断面水质达标率、优良率稳定保持6个100%,力争年底新增污水处理规模达3.5万吨/日。积极创建海棠湾国家美丽海湾和三亚河“美丽河湖”,系统推进“厂网河湖库海”一体化综合治理。二是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无废城市”建设,建成投用三亚市危废预处理转运中心,推进医疗废物、危险废物信息化监管,实现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40%以上。推广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力争装配式建筑占比超过70%、新建民用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超过90%,加快推进亚龙湾、大东海等多个海湾生态修复和亚龙湾、海棠湾等区域绿道联通工程。三是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深入推进赤田水库流域综合治理,加快推进海棠河水系综合治理、藤桥河流域EOD+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两河四岸”绿道整体联通等工作。推进污水管网综合整治,确保全市污水管网总体覆盖率超过90%。
(六)统筹推进稳就业稳物价,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
完善就业服务机制引导高校毕业生积极就业,力争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左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000人。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建设安置房10640套,完成年度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任务。抓好保供稳价,全年新建高标准农田2684亩,改造提升6078亩,确保粮食生产面积不低于10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6万吨以上。推进集团化办学,发展跨区域教育集团和三亚经济圈教育集团模式,深入实施教育设施三年攻坚行动。高质量推进北大口腔医院三亚分院、市妇幼保健院二期、三亚经济圈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等项目建设,深入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国家试点城市工作,力争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5岁。加快推进海罗片区、临春片区等一批城市更新项目,推进88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重点加强“一老一小”等适老化和适儿化改造。办好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积极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和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
(七)着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守稳守牢安全底线
一是坚决维护社会治安稳定。认真落实好中央关于自由贸易港建设各类风险防控的要求和措施。开展社会矛盾问题专项治理行动,持续打击扫黑除恶等违法行为,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二是防范化解经济风险。加大经济监管力度,持续打击套代购、逃税漏税等非法活动。不断强化金融监管和风险监测预警,着力防范化解贸易、投资、金融、税收、意识形态等重点领域。三是持续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坚持不懈抓好安全生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纵深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盯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城镇燃气、危化品、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全面排查整治各类风险隐患,坚决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四是巩固提升灾害防御能力。加强各类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风险分析研判,提高城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