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sanya.gov.cn
精心打造“民法典主题公园”,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展示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人大代表利用各种宣传日契机,现场聆听收集社区群众各种意见建议;发挥社区网格作用,利用居民群众上门办事的间隙,“小快灵”完成意见征询和普法宣传;建立专家队伍,将收集到的居民“白话”转化为规范的“法言法语”反馈给上级人大机关,提高群众建议被吸纳的“命中率”……近年来,汕头市人大常委会将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贯彻于立法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想方设法建好用好基层立法联系点,大力推进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让立法直达基层、直通群众、更接地气、更见成效。
创新形式,多渠道收集民意
去年年初,汕头市金平区金东街道人大工委在民法典主题公园开展的一场国家宪法日暨宪法宣传周活动吸引了众多群众前往咨询、反映民意,金平区人大代表面向选民群众详细解读了《广东省城市绿化条例(修订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的目的、依据、重要意义等各要点内容,社区群众纷纷发表意见和建议,律师和代表们现场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仔细收集记录。这是街道人大工委联合司法行政部门,在民法典主题公园常态化开展普法宣传、学习交流、基层立法征询意见等活动的一次生动实践。这个园区总面积1600平方米的民法典主题公园设置了宣传长廊、民声亭、景观小品等,以漫画、案例解读等方式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各编的亮点,自开园以来,这个集学习教育、沟通交流、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民法文化综合展示基地就深受社区群众喜爱。街道人大工委在这样一个敞开式的“大客厅”与居民面对面交流,让社区居民更加放松,畅所欲言。
做好立法工作,既需要充分发挥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主力军作用,也需要借助立法联系点基层面广和群众智慧的优势,为立法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为丰富基层立法意见征询的渠道和方式,推动立法意见征询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汕头市各立法基层联系点不断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取得了良好成效。
金平区石炮台街道新华社区位于汕头市区中心区域。2016年,石炮台街道新华社区被确立为省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金平区)延伸单位;2018年8月被汕头市人大常委会定为基层立法联系点;2021年12月被省人大常委会增设为省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络单位。新华社区认真按照汕头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辖区实际,积极创新探索,抓好基层立法联系点的规范化、专业化、特色化建设,推进基层民主立法、科学立法,有效体现了基层立法联系点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的优势。在加强基层立法联系点队伍建设方面,新华社区成立基层立法联系工作领导小组,由社区党委书记、主任任组长,党委委员任副组长,社区“两代表一委员”、街道司法所、社区法律顾问、专业人才、社区群众代表等20多人为成员。并成立多个联络小组,挑选工作经验丰富、具有法学专业背景、专业能力强的人员担任负责人,为收集社情民意提供组织支撑和力量保障,努力将人民群众的意见转化成专业性更强、质量更高的立法建议,让民心民意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产生更大的效益。
近年来,新华社区基层立法联系点通过走访入户、组织社区群众代表参与法律法规草案征集意见建议的立法座谈和调研会等方式,共开展法律法规宣传调研活动100多场次,研究条例118件,承办国家、省、市的法律法规草案征集意见50部,收集整理意见建议350条,多条意见建议得到采纳。同时,创新立法意见建议双向反馈机制,加强对立法意见建议采纳情况的跟踪,及时做好反馈工作,如若意见建议被采纳,社区基层立法联系点迅速做好反馈工作,让群众看到自己的智慧体现在立法中,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立法的热情。自2018年该基层立法联系点开展法律法规草案征询工作以来,截至去年9月份,共有涉及《广东省养老服务条例(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汕头经济特区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草案修改稿)》等6条法律法规草案意见建议被采纳。
各基层立法联系点还主动开始将职能向深拓展,用好用活“基层立法联系点”名片,多措并举强化法治宣传示范引领。如:新华社区基层立法联系点利用有限场地进行多功能化建设,设立图书阅览室,将立法宣传册、立法书籍等资料供社区群众查阅,增强群众参与民主立法和国家治理的热情。达濠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联合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区委政法委等单位在区文化馆前举办“法治惠民践初心”楹联灯谜普法宣传活动,形成独具特色的“法治集市”,使“零距离”普法教育更接地气,让“渗透式”法律服务更入人心。金东街道人大工委借助商场、社区文明实践场所、学校等平台,通过灯谜会、茶话会等形式举办普法宣传活动,人大代表现场对群众的诉求和意见进行详细记录,能当场答复的予以答复,部分需要职能部门协调处理的,活动结束后继续落实督促相关部门跟进处置,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交代”。
精简优化,因地制宜创品牌
为拓展群众参与立法的渠道,把立法的“大门”开到群众家门口,汕头市早在2018年就部署开展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自2018年开始,汕头市人大常委会先后分三批设立了75个基层立法联系点、1个立法联系点,实现了镇(街)全覆盖。2020年8月出台了《汕头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规则》,并于2023年12月根据全国人大与省人大常委会的新规定及时作了修订。汕头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制定并下发了基层立法联系点“上墙制度参考模板”,为基层立法联系点规范化建设提供了保障。在实践中,大部分立法联系点积极参与立法调研,不断拓展渠道和平台,及时反馈社情民意,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积极开展法治宣传,较好地激发群众参与立法热情,营造法律法规实施的良好社会氛围。基层立法联系点已成为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反映法治建设成效,回应人民群众关切的重要平台。自2018年以来,各基层立法联系点提出了立法意见建议共约3900条。
汕头市人大常委会在深入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部分基层立法联系点对地方立法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积极性尚待提高;部分立法联系点未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运行效果不很理想;个别立法联系点未合理配备相关人员,未能很好发挥基层人员的主动性、创造性。
为贯彻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决策部署,建设好运行好汕头市基层立法联系点,汕头市人大常委会党组高度重视,认真谋划,常委会法工委深入开展调研,掌握详实数据,在落实各区(县)人大常委会按照有代表性、有辐射性、有基础、有特色的原则推荐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基础上,先后召开党组会、主任会议进行研究,经充分考虑区域、领域、均衡性、代表性等因素,决定对原有的立法联系点进行优化精简提升,将原有76个立法联系点调整精简为20个。
去年8月13日,汕头市人大常委会举行基层立法联系点授牌仪式,向精简优化后的基层立法联系点授予牌匾,常委会主要领导就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建好用好基层立法联系点作出了具体要求,提出要打造新时代立法联系点汕头品牌。至此,汕头市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建设先后经历了创建初期、持续发展、优化提升三个阶段,涵盖高校、街道、乡镇、社区、行业协会等,重点在基层。经过精简提升、示范带动,推动汕头市基层立法联系点因地制宜创新工作机制,探索工作模式,努力打造特色品牌,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为促进“站+点”深度融合,实现优势互补、职能互补,汕头市人大常委会积极谋划,加强指导,将拓展基层立法联系点功能定位与深化“代表联络站+”机制有机衔接,将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与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工作紧密结合。各基层立法联系点积极探索工作模式,持续优化工作机制。如:金东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将每月25日的人大代表接待群众日作为立法联系接待日,人大代表将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收集整理,分门别类整理成立法建议,畅通基层声音上传通道。
基层立法联系点一头联系着立法机关,一头联系着人民群众。汕头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汕头市人大常委会将进一步做深做细做实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让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到立法活动中,积极讲好民主故事、立法故事,形成全市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亮点纷呈的新局面,全力打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汕头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