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首页

一个地级市代表履职载体建设全过程是怎样的?

【字体: 打印
2018-07-17 15:13

“为人大代表提供有组织、有制度、有服务的活动场所,充分发挥代表作用,促进代表依法履职是人大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代表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7月6日,在江苏省常州市召开的“人大代表之家”提档升级、“代表联络工作站”规范化建设现场推进会上,常州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白云萍指出,代表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抓好代表履职载体的建设。

回顾常州市代表履职载体建设的历程,该市“人大代表之家”的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全、从全到精的过程。

 

二十年风雨建“家”路

 

时间定格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

1996年,时任常州市钟楼区马公桥街道党工委书记的李永文在《关于加强街道人大工作的思考与建议》一文中提出:城区人大在进一步加强现有区级人大工作机构建设的同时,加强街道的人大工作势在必行,在街道办事处设立人大工作室十分必要。

就在这一年,马公桥街道设立了街道人大工作室。工作室设立在街道办事处的行政大厅,其组织者和召集人由街道党工委书记兼任,并配备一名联络员。虽然当时的街道人大工作室的作用,仅限于组织代表在每个星期三接待选民、组织代表进行交流履职情况,工作室也仅根据代表法和地方组织法制定了简单的《街道人大工作室职责》,但不得不说,马公桥街道人大工作室是现今“人大代表之家”的雏形。

1999年冬,钟楼区西仓桥街道代表团在组织代表活动时,区人大代表江翌平提出建立“人大代表之家”以促进基层代表活动的建议,得到了代表团全体成员的一致赞同。代表们根据代表法中关于人大代表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活动的有关规定,分析西仓桥街道的实际情况,讨论通过了在街道建立“人大代表之家”的建议。随后,西仓桥“人大代表之家”开始在勤业新村第七居委会党员活动室开展试点工作,依托“人大代表之家”组织代表开展了一些视察、交流学习和接待选民活动。

2000年3月8日,西仓桥街道勤业新村的“人大代表之家”正式揭牌成立。这个“家”明确落实了“四个一”:设立一个“人大代表之家”学习接待室;建立一个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工作职责》,并制版上墙;制定一张“人大代表接待选民轮流表”,让每位代表明确接待选民的日期;配备一本“接待选民情况记录本”,方便代表及时记录群众来“家”反映的问题。

在西仓桥街道成功建立“人大代表之家”后,钟楼区人大常委会于2000年9月在勤业新村“人大代表之家”召开现场交流会,总结了西仓桥的经验,要求全区各代表团充分认识开展“人大代表之家”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经常性的活动,增强每位代表的履职意识,更好发挥代表的主体作用。随即,钟楼区各街道纷纷建立起“人大代表之家”,同时各街道根据自身情况,将“家”开展活动的方式、内容不断进行创新和拓展。 

2001年,常州市其他城区人大也纷纷仿效钟楼区的做法,在街道、乡镇、村里构筑起“街道人大工作室”“选民联系室”等代表联系选民的平台。

2005年,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倡导在基层设立“人大代表之家”。8年来,常州市人大常委会按照“有阵地、有制度、有计划、有记录、有学习资料”的标准,精心建设和经营着这一个个“家”。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人大代表之家”265个,代表活动室等482个。

 

可复制能借鉴的“武进经验”

 

在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阳湖广场,有一间市民茶室。它是周边居民最爱去的地方,也是大家“吐槽抱怨”的地方。

以往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是社区群众喜欢光顾的地方。不过从2013年6月开始,群众爱去的地方又多了一处。因为这一年的5月,“湖塘市民茶室”开张了。很快,大家发现,这里不仅可以喝茶、聊天,还有帮忙解决问题的人大代表。湖塘镇阳湖街道办事处综治科科长王滇深有感触:“我们通过群众的反映解决了不少问题,比如他们提的广场上路灯不亮的问题,我们接到后马上和路灯管理处协调,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把这边的路灯都弄好了。”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每周二的上午会有人大代表在“湖塘市民茶室”接待群众,听取民意。

如今,湖塘镇已建起3个“市民茶室”,越来越多的市、区、镇人大代表走进茶室,和市民面对面交流。

“‘人大代表之家’‘代表联络工作站’是晓民情、纳民言、聚民智的强大阵地。我们充分利用“家+站”模式,把代表工作触角延伸到村(社区),把代表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家门口,把‘家+站’建成代表访民情、知民心的‘服务区’,代表相互学习、互勉共进的‘加油站’,代表积极作为、强化监督的‘示范点’”武进区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朱建康介绍说。

近年来,武进区不断加强代表履职载体建设,努力探索“人大代表之家+代表联络工作站”融合建设的新模式,在村、社区和企业建立代表联络工作站,实现了人大代表之家、代表联络工作站在地域、活动主体和活动内容的“全覆盖”。今年,该区又进一步开展 “人大代表之家”提档升级和“代表联络工作站”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拓展了代表活动载体,形成了可借鉴、能复制的“武进经验”。

武进区人大坚持从实际出发,创新代表活动载体。2013年,湖塘镇创造性地设立三家“市民茶室”,方便代表了解民情、倾听民声。在此基础上,以社区为单位建立了45个“代表联络工作站”,率先在武进区实现“代表联络工作站”全覆盖。2017年,武进区人大开展“代表联络工作站”创建工作,树立样板。通过样板的示范和带动,推进“代表联络工作站”在区内全覆盖。

今年以来,武进区进“家”“站”接待代表2385人次,共接待选民群众4562人次,走访290余户,收到选民群众反映意见和建议1350余件,共组织学习培训1000余人次、开展视察调研60余次。403名区人大代表、928名镇人大代表中有30%的代表通过“人大代表之家”向选区选民述职。

 

规范化建设“人大代表之家”

 

“十九大提出的“两个机关”建设为新时代人大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职责。抓好代表履职载体建设,为人大代表提供有组织、有制度、有服务的活动场所,充分发挥代表作用,促进代表依法履职,是人大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代表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白云萍说,常州市人大常委会召开现场推进会,其目的是加强代表履职载体建设,推进“人大代表之家”在硬件、软件和代表作用发挥三个方面提档升级,实现“代表联络工作站”全覆盖。

“当前,全市代表履职载体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少尚待完善和提升的地方,如布局不合理、操作不规范、发展不平衡、作用发挥不充分、社会效益不显著等,与人大代表的履职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白云萍直言目前代表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常州市人大常委会倡导全市各级人大对标找差,认真学习借鉴代表履职载体建设的“武进经验”,要通过系统建设、规范管理、争先创优,促进“人大代表之家”“代表联络工作站”形成“三有七化”的格局。

常州市人大常委会要求全市各级人大在“家”“站”建设中,全面实现“有”的目标,兼顾布局合理化、设施标准化;努力做到“有用”,同时实现操作规范化、运行制度化和方式多样化;切实做到“有效”,打造工作品牌化、实现功能效益化。

常州市人大常委会要求各辖市(区)人大常委会和镇人大、街道人大工委要根据省委《关于完善全省各级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制度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把本区域内的全国、省、市人大代表纳入代表联系接待人民群众的总体安排,定时定点接待人民群众,努力做到人民群众有诉求,人大代表有回应。

“我们的目标是将‘人大代表之家’‘代表联络工作站’建设成为代表学习交流之园、履职尽责之所、联系群众之家、汇集民意之地。” 白云萍说。(人民代表报 作者 沈晓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