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首页>监督工作>督查调研

关于大隆水库移民搬迁安置情况的调研报告

【字体: 打印
2021-10-09 16:06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市人大常委会民宗外侨工委专题调研组

2021年10月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21年工作要点和监督工作计划要求,为了高质量开展有关调研工作,市人大常委会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工作委员会组织专题调研组,在今年5月至8月对我市乡村规划和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听取市政府专项工作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的工作成果基础上,又于10月份组织市农业农村局、市民族事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局、市乡村振兴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赴崖州区、育才生态区开展了关于大隆水库移民搬迁安置情况的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与区政府、管委会有关负责同志和村民深入交流,详细了解大隆水库移民搬迁安置有关情况、存在问题和意见建议,经认真研究分析,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大隆水库建设情况

大隆水库(大隆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宁远河中下游河段,设计总库容4.68亿立方米(正常库容3.93亿立方米),正常蓄水位70米,具有防洪、灌溉、供水兼发电等综合效益,是国家“十五计划”重点建设的大(Ⅱ)型水利枢纽工程。该工程由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建,工程总投资8.17亿元,于2004年12月13日开工,2007年12月10日竣工,2008年8月通过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先后获得“中国水利优质工程大禹奖”“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等多项荣誉。大隆水库不仅保障了宁远河下游9.92万亩农田灌溉用水并实现了余水发电,还承担着下游沿河两岸的10多万居民、6.7万亩农田、国家南繁育种基地、225国道、环岛高速公路、铁路、中心渔港码头、崖州湾科技城等各类园区和设施的防洪任务,同时还是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对我省、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大隆水库移民搬迁安置情况

为顺利推进大隆水库建设和移民安置工作,市政府于2004年4月18日印发了《三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隆水库移民安置方案和淹没处理补偿标准的通知》(三府〔2004〕49号),根据移民安置方案,按正常蓄水位70米,水库淹没范围涉及当时的崖城、天涯两个镇的抱安、雅亮、扎青、三毛、丛毛、那会、扎盆、文扫、南塔、大龙村等10个自然村和原雅亮乡集镇;国营南滨农场、立才农场、乐东县保国农场等3个国营农场的7个橡胶生产队。除淹没范围必须搬迁安置外,部分未淹没范围(70米蓄水位之上)因淹没后将导致在原居住地的生产生活、就业、教育、医疗以及对外交通等方面的困难,因此一并搬迁。

具体做法是严格按照《三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隆水库移民安置方案和淹没处理补偿标准的通知》(三府〔2004〕49号)的文件精神,明确移民安置规划的指导思想、安置原则、安置规模以及安置标准(包括居民点安置标准、生产安置标准等),通过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使搬迁安置工作顺利实现预期目标,为配合大隆水库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搬迁安置成效

大隆水库移民搬迁安置,是我省水库建设史上移民最多、范围最广的一项德政工程,为了保障水库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移民们响应党的号召,积极配合政府落实搬迁任务,使搬迁工作顺利避过汛期,经受了2005年最强台风“达维”的袭击和考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为水库工程的高质量建设和库区的保护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搬迁安置16年来,在省、市、区政府(管委会)和广大移民百姓的共同努力下,安置村的各类基础设施配套日渐完善,移民在生产、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各方面条件有了较大改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稳步提高,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做出积极贡献。

(一)崖州区搬迁安置成效

现崖州区范围内当时共搬迁安置278户1308人(目前已发展至305户1598人,新增27户290人)。一是将原雅亮乡丛毛、扎青、三毛、雅亮共4个村小组227户1078人,搬迁至现崖州区雅安村,二是将原育才镇龙密村委会卡巴五队大隆小组共51户230人,搬迁至现崖州区抱古村大隆小组。

目前,安置村民主要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每年以种植豇豆、青瓜、苦瓜等冬季瓜菜为主,以养殖猪、鸡、鸭、羊为辅,农闲时还自酿黎家糯米酒补贴家用,通过勤劳地生产、创业,让家庭经济收入有了稳定保障,生产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近年来,区政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结合人文、环境等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和扶持发展乡村旅游、民宿、康养、睡莲、光伏发电等产业,为雅安村和大隆小组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该村目前已获评“海南省三星级美丽乡村”。

(二)天涯区搬迁安置成效

现天涯区范围内当时共搬迁安置 133户628人(目前已发展至141户734人,新增8户106人),主要是将原育才镇那会、那坑、那炼3个村小组搬迁至现天涯区布甫村。

目前,安置村民主要生产收入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依靠管理老村的槟榔、橡胶等经济作物获得的收益,也是那坑和那炼两个村小组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二是外出务工或在新村做临时工,主要以那会村小组村民为主;三是政府安置补偿资金及安置后耕地流转费用(以那会村为例,户均约1.32万元/年,人均约2531元/年)。我市于2019年启动建设三亚市天涯区布甫村美丽家园工程项目,预计将于今年12月底完工,项目的落实将极大地改善安置村的人居环境,也将是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标杆式成果。

(三)育才生态区搬迁安置成效

现育才生态区范围内,就地安置村庄有那会村委会什盆一、二、三、文扫、后靠、那受村委会南塔、抱安村委会抱安一、二等,涉及3个村委会8个村民小组,根据大隆水库移民补贴发放情况统计,现有移民户共300户1243人(不含因各种原因未能领取移民补贴的人口;上述村庄当时总搬迁户数和人口已无据可查)。此外,就地安置移民还有建设抱古水库就地安置的19户51人,分布在现育才生态区龙密村委会的石坝村、马脚村委会永阳村等。

目前,这些村庄均以橡胶、槟榔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当时安置的基本农田也逐步发展出以冬季瓜菜种植为主、辅以水稻口粮种植的耕作模式,原有的经济作物收入和发展林下经济收入也是有效补充。近年来,村民外出就业创业较为普遍,村民人均收入水平在全区上游,已经与其他村庄无差异,整体上还更好。在可预见的将来,随着开发民宿及美丽乡村游的发展,这些搬迁安置户的生活也将越来越好。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当年,大隆水库移民搬迁时间紧、任务重,水库主体工程围堰截流期间又遇到超强台风“达维”来袭,迫使紧急动员提前搬迁,造成有许多遗留问题有待完善。从搬迁安置村现状以及调研过程中村委会、移民群众反映的有关情况了解到,目前仍有许多“遗留”问题和现实困难,具体如下:

(一)关于移民回流的问题

根据水库移民搬迁工作方案安排,为了使库区的生态环境不受影响,同时也为了村民生产生活便利,把库区内不受淹没的原那坑村、那炼村搬迁到布山水库周边区域(现天涯区布甫村),搬迁工作也提前顺利完成。但近年来,搬迁到天涯区布甫村委会的那坑、那炼部分移民陆续回流育才老村生产生活,引发了库区移民回流问题,给生态环境保护、社会治理、安全生产和平安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新问题、新挑战。移民回流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是原来未被淹没的经济作物(槟榔、橡胶等)没有彻底赔偿“割断”,村民仍可回流管理并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首先,那坑、那炼2个村庄虽已搬迁,但老村90%以上原种植经济林(超万亩,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不在水资源保护区退果还林范围,未获得经济补偿,而村民不愿放弃原有经济作物的管理,甚至许多人居家回流管理(初步调查,目前返回育才老村生产生活居住村民达320人,其中那坑村小组约200人,那炼村小组约120人。),当槟榔、芒果等价格行情看好时,还会扩大再生产,导致毁林开垦种植经济作物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按照2021年8月份槟榔平均价约20元/斤计,有的回流村民通过管理槟榔年收入可超过30万元,收入不菲,作为移民的可观收入来源,移民放不下,更断不了;其次,搬迁后从土地获得利益偏低。虽然按照每人8分地的标准给农民分配了土地,但3个村小组所分配到的五百多亩土地未具体落实到户和人,且受技术、资金、市场价格等因素影响,如种植冬季瓜菜,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不高,如今土地大部分已外包;另外,是移民自身发展条件限制。村民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文化程度不高,自身技能不足,平日里只能从事简单的劳作获取不高的报酬,收入不稳定。

二是生活中存在诸多不便因素。首先,是户口问题。那会、那坑、那炼3个村小组村民虽已迁出老村,但户口仍然落在育才生态区,没有落户天涯区布甫村委会,造成村民社会事务接受天涯区管理,但涉及落户及户口迁入迁出等问题还需到育才派出所办理。近年来,育才生态区鼓励村民将户口迁移至天涯区,但村民担心迁出后无法继续管理育才老村的经济作物而拒绝迁移户口;其次,是宅基地问题。按照安置方案,对迁出村民以户为单位按照每人15㎡的标准分配安置房,但搬迁总户数已由133户628人增长到141户734人,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将持续增长。新增户没有获得分配宅基地也没有住房,部分村民虽已成家但无法分户,就回到了育才老村生活。

(二)关于补偿发放不到位的问题

根据《三亚市征用土地补偿和安置办法》(三府〔2004〕33号)、《三亚市征收土地补偿奖励办法》(三府〔2008〕123号)、《三亚市集体土地征收补偿安置管理规定(2013年修订)》(三府〔2013〕43号)等文件要求,在征地补偿、经济作物补偿、生态补偿等方面遗留问题需要后续工作完善落实。

一是征地补偿方面。原崖城镇的5个村(雅亮、扎青、丛毛、三毛、抱安)3475.79亩土地,以及原天涯镇的4个村(扎盆、文扫、南塔、大龙)的1959.55亩土地,合计约5435.34亩土地未获得征地补偿。

二是经济作物补偿方面。原天涯镇的5个村(那会、那坑、那炼、南塔、大龙)合计约10592.4亩经济作物,由于搬迁时仅赔偿最高水位淹没到的部分青苗,因此大部分均未获得经济作物补偿。

三是生态补偿方面。原崖城镇的4个村(雅亮、扎青、丛毛、三毛)1333人,以及原天涯镇的3个村(那会、那坑、那炼)750人,合计2083人未获得生态补偿。

四是移民补贴及原始登记数据方面。原崖城镇的4个村(雅亮、扎青、丛毛、三毛)283人,以及原天涯镇的6个村(那会、那坑、那炼、扎盆、文扫、大龙)277人,合计560人未获得移民补贴。调研中还发现,现育才生态区什盆一、二、三村、石坝村、后靠村、文扫村部分村民于2006年6月30日前出生且久居于本村,户口一直未迁出本村,符合发放移民补贴条件,但由于2006年登记水库移民补贴时未获登记,原始数据缺失,导致有部分村民一直没有享受移民补贴。

(三)关于土地确权难和存在纠纷的问题

一是土地确权方面。原崖城镇的雅亮村和原天涯镇大龙小组,有部分水库库容区未淹没且当时允许由移民继续管理使用的土地,至今无法确权;原天涯镇3个村(那会、那坑、那炼)集体农田约300亩,于2012年被规划纳入三亚市城市投资建设有限公司权属名下作为储备用地,导致村民外包土地无法备案;现育才生态区那会村委会什盆村、后靠村、文扫村小组等安置村庄在原农场范围,村庄用地一直未确权,从而也导致了房屋确权难、报建难的问题。现崖州区雅安村周边的集体土地原划分为雅安村建设用地,但现其规划性质仍归属为南滨居的基本农田,导致雅安村集体产业发展受限。另外,因育才生态区育才水质净化进厂污水干管及道路配套工程项目、三亚市育才市政路网工程项目的建设需要,将分别征占使用移民安置单位——育才中学现用地范围内的国有土地875平方米、150平方米。

二是土地纠纷方面。原崖城镇的4个村(扎青、丛毛、三毛、抱安)的现安置点(崖州区雅安村、育才生态区抱安村),以及原天涯镇4个村(那会、那坑、那炼、大龙)的现安置点(天涯区布甫村、崖州区抱古村大隆小组),都存在土地纠纷问题。特别是崖州区雅安村、大隆小组移民管理使用政府调剂的土地时,因权属纠纷,经常遭个别村民阻挠、侵占。另外,天涯区布甫移民村搬迁,政府给予调剂生产用地509亩,但因当时界限不清,经常发生村民侵占生产用地的情况,土地纠纷问题不断。

(四)关于村庄规划和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的问题

安置村普遍反映的村庄规划和基础设施配套方面的共性问题。一是缺少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房屋建设需求;二是在健身器材、村级文体活动室等配套建设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五)关于住房条件需进一步改善以及人居环境整治需进一步加强的问题

一是住房条件需进一步改善。崖州区雅安村、大隆小组,以及育才生态区那会村委会什盆村小组、文扫村小组、后靠村小组的部分安置房,存在房屋地基下沉、房屋开裂的情况。同时,由于户内人口增加,个别安置户内住房拥挤,而村内可分配宅基地有限,难以满足新建房需求。

二是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需进一步加强。现崖州区雅安村和大隆小组反映,存在人居环境整治经费不足的问题;现育才生态区那会村委会的扎盆、文扫、后靠小组反映,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村内污水排污终端已建成但目前未能正常使用,需要进一步做好生活污水的集中收集与处理。调研中还发现,崖州区大隆小组等安置点有关配套设施破损或尚未完善,导致发生村道路面污水横流的现象,无法满足污水排放和环保要求。

(六)关于就业难以及安置区管理需进一步加强的问题

崖州区雅安村、大隆小组反映,现有土地无法满足移民生产需求,富余劳动力较多但大部分文化水平较低,且欠缺技能,据调查,各安置点移民普遍存在就业难问题,需要加强技能培训和提供就业岗位。另外,现育才生态区龙密村的雅亮安置区居民(安置原雅亮乡级镇25户居民)反映,该安置区虽位于龙密村,但在日常社区管理和服务方面的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四、工作意见和建议

移民搬迁安置是一项政策性强,具有长期性、动态性,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工作,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最关心、最牵挂的事情,仅一年时间就有两次到移民安置点看望慰问移民群众。今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市淅川县实地考察移民安置时强调:“要继续做好移民安置后续帮扶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种田务农、外出务工、发展新业态一起抓,多措并举畅通增收渠道,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关考察工作中指出:“党中央对黄河滩区居民迁建、保证群众安居乐业高度重视。要扎实做好安居富民工作,统筹推进搬迁安置、产业就业、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确保人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三亚市大隆水库移民安置工作是全国移民安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把搬迁安置后续工作列为当前乡村振兴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落实,把移民安置工作的“后半篇文章”做足做好。为此,建议如下:

一是从讲政治的高度出发,始终把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准确理解和精准到位地落实好总书记对移民安置工作的关怀和指示精神,以“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为目标,做好移民安置后续工作。

二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移民安置后续工作和民族事业发展、乡村振兴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并与乡村振兴战略统一并行,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加强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重视、支持并进一步做好移民安置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移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提高等各项工作,一起抓、同促进、共繁荣,切实体现我市移民安置工作、民族团结工作和乡村振兴工作的扎实有效。要以“非常之举”做“非常之事”,坚持不懈地落实好总书记对移民安置工作的要求,体现党和政府对“老少边穷”地区和移民群众的亲切关怀。

三是客观对待、分类处理、妥善解决移民安置各方面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特别是要重点关注并解决有关移民回流、各类补偿发放、土地房屋确权与纠纷、村庄规划和基础设施配套、人居环境提升、就业和产业需求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详见附表:大隆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存在问题及需求清单表),结合当前全省开展“查堵点、破难题、促发展”活动,提升移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促进移民安稳致富和社会稳定。

四是结合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管理三年提升行动工作,将安置村纳入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村”,统筹安排专项资金并重点打造。同时,组建以市政府领导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或工作专班,建立协调议事机制,从尊重客观历史、现实困难和移民意愿的原则出发,制定针对性的工作方案,加强协同并形成工作合力,抓好问题整改和移民安置后续工作,确保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再无遗憾、遗漏和遗留问题,让移民群众与全市人民共享三亚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共创三亚美好未来,共同谱写自贸港建设的美丽华章。

五是各级宣传、史志和档案等有关部门可结合工作实际,编写大隆水库发展史、移民村庄变迁史等史志或拍摄纪录片,记录大隆水库做为活水源地润泽三亚的“伟大功绩”,以及撰写“大隆颂”等有关文学著作,通过民间文学、崖州民歌、乡村文艺、诗歌散文等形式积极宣传,彰显三亚广大干部群众在大隆水库建设和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中不怕牺牲、不畏艰险、不惧困难和甘于奉献的“精气神”,凝聚继往开来的信心和勇气,共同开拓三亚更为光辉灿烂的未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