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首页>监督工作>督查调研

关于崖州湾科教城和深海科技城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字体: 打印
2020-11-05 09:49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20年11月4日在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二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调研组


崖州湾科技城是省委、省政府为打造承接自贸港政策的重要平台在全岛规划的11个重点园区之一。该园区的定位是重点打造“一港三城一基地”,即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深海科技城、南繁科技城、科教城,以及南山港和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为了解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组建以来的园区建设情况,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20年监督工作要点和常委会各工委职责分工,教科文卫工委调研组于今年8-9月就园区的科教城和深海科技城(即“一港三城一基地”中的“两城”)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具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崖州湾科技城建设严格按照《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开发机制方案的通知》和《省委办、省政府办关于印发<完善十一个重点园区管理体制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省政府成立领导小组,三亚市组建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招商局集团、中化集团主导成立开发公司(其中,招商局集团配合开展深海科技城、科教城和南山港的开发建设),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实施、市场化运作”方式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组织体系和政策制度建设情况

一是完善治理结构、引进优质外部资源。组建科技城专家咨询委员会深海分会;引入招商局集团作为开发运营平台公司;设立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作为开发建设平台公司,负责崖州湾科技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特定经营性项目的投资、运营和管理。

二是强化顶层设计、积极推动法定机构立法。以确定法定机构运作机制为核心起草《海南自由贸易港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条例》,推动法定机构立法,赋予科技城更大自主权。目前《条例》已经省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拟提交省人大常委会一审。

    三是优化园区服务、完善优惠政策供给。今年以来,我市出台《三亚市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及扶持办法》,科技城先后出台《科技城产业发展优惠政策(试行)》及《实施细则》,《科技城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办法(试行)》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扶持办法及实施细则(试行)》等相关政策,鼓励支持符合科技城产业发展导向的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和发展壮大;发布《科技城引进人才奖励办法(试行)》,加快制定科技城人才住房管理办法等政策,大力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

(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科技城2019年实现新开工项目35个,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44亿元;2020年计划投资90.6亿元,截至9月底,已完成投资65.23亿元,完成率为72%。具体情况如下:

一是有序推进包括新基建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2019年新建市政道路10条,总里程15.15公里;2020年计划新建市政道路5条,总里程7.71公里。推进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园区”,全面推进综合服务APP、5G远程教学、科研项目综合管理平台等项目建设;搭建大数据平台和科研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积极推进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

二是不断完善城市生活配套设施。教育、医疗、文化、安置区、人才房、商业配套等项目已全部启动建设。积极对接中关村一小、上海世外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当前梦嘟嘟幼儿园和三亚寰岛实验小学已投入使用。国康医院门诊大楼已竣工,科技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试营业。科教城安置区(一期)均已进场开工;南山春苑已经装修人才公寓221,交付使用的100套均已入住;收购632套商品住宅,装修交付256套,入住58套。在标准厂房二期引入知名影院、超市、餐饮等业态,园区首个产业综合体深海科技城综合服务中心已开工。园区内已开通便民巴士,并引入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多渠道满足居民出行需求。

   (三)科技城招商引智情况

一是大力引进以高新技术为主的大型企业。截至三季度末,科技城完成招商企业注册447家、市级或园区协议签订202份,完成高新技术企业迁入47家,其中,今年1-9月完成注册396家、市级或园区协议签订155份。在龙头企业引领上,中国船舶集团、大唐集团已入驻。在建筑企业领域,参与园区建设的施工单位均已办理入驻崖州湾科技城注册事宜,做到“施工在园区,留税在园区”。在高新技术领域,已引入科大讯飞、朗新科技、商汤科技、一飞智控等企业,已完成55家高新技术企业入园协议签署,入库储备高新技术企业百余家。

二是着力做好智力支持和科研要素集聚基础工作。主要是着眼于未来科技城发展的重点产业积极引进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目前,已引进上海交大、浙江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9所,中科院深海所等国家部委直属研究院3所。今年9月中国海洋大学等5所院校已完成研究生招生708名,其中,在科技城教学的学生为174名。

   (四)招商集团开展的工作

作为崖州湾开发建设的主体之一,招商集团主导成立招商集团三亚深海科技城开发有限公司对接集团资源,分阶段稳步导入,构造产业生态与服务配套体系。目前,招商工业、招商海通、招商物业、招商公寓、招商港口等集团旗下5家子公司已与科技城进行不同层次的合作,招商创投、招商租赁等集团旗下其他子公司正与中集、重庆交科院、中关村协同和集团创新研究院正在进行合作洽谈。具体合作情况如下:招商工业已筹备组建招商局深海装备研究院(三亚),于2019年12月19日揭牌成立,正在与中国石油大学洽谈柔性立管项目研究和产业化项目。招商海通于2020年8月13日完成海南自由贸易港重点项目签约,将为科技城提供专业贸易服务。招商物业已承接科技城人才公寓物业、会务、安保等多项服务。招商公寓发展有限公司已承接南山春苑人才公寓项目,建设“壹栈人才公寓”。招商局港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介入科技城南山港的轻资产运营,后续将发挥业务优势,持续投入运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项目建设资金、用地等保障不够充分和及时

一是前期建设资金缺口大。园区项目建设、征地、运维、购买服务等需要大量财政自有资金,未来存在较大缺口。2020年崖州湾科技城项目建设及征地资金缺口43亿元,其中,征地资金缺口12亿元。另一方面,科教城规划落地存在资金保障不到位问题。因科教城运营基本不可能产生财政收入,前期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目前,科技城对高校、研究院的补助资金、产业扶持资金支出较多,引进的科研机构进驻前期准备花费较大,财政预算资金难以覆盖。

二是市级财政对科技产业投入总量和强度不够。全市科技经费总盘子资金量少,分配给科技城的相关科研经费又更少。2019年预算安排市科工信局科技专项2050万元,不足省科技厅科技专项经费(5.68亿元)的3.61%,2018年全市研发经费5.2亿元,不足全市GDP的1%,距全国研发投入2.19%的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

三是重大项目建设需解决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问题。目前,2020年度原单列给科技城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已收回,科技城人才房项目、科教城幼儿园、博物馆及产促剩余地块等农转用征收涉及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无法保障。需要将崖州湾科技城项目整体列入国家重大项目清单才能保障科技城建设报批所需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

(二)缺乏重大领域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

一是科技城谋划重大领域平台设计能力不足。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新组建,在专业能力和水平等方面都有一定局限性,在组织工作中没能充分协调和用好入驻高校的优质资源,缺乏牵头谋划关键重大领域平台能力,需要省市、国家各部委的大力支持。

二是具有高水平研发能力的科技创新载体平台不多。当前,除中科院深海所外,仅有市南繁院、市林科院等极少数科研机构,已有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总体研发能力不高,产业转化能力差,大多数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弱。

三是科研项目的缺乏制约科研院所真正落地和成果转化。不少拟入驻高校表示,科研课题不足以支撑入驻科技城后招收培养研究生的需求,科研平台建设进度滞后也影响科研团队的入驻,入驻科技城后招收培养研究生没有科研课题做支撑,在崖州湾办学培养研究生的成本远高于其校本部。科研项目的缺失不利于入驻高校开展教学研究和产生规模效应,同时也将进一步制约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项目。

(三)招商引资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是招商引智的导向需要进一步纠正。前期的招商和引智(即引进高校和科研院所),存在一定程度以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的头衔和名气为主导的倾向,不注重对拟引进的企事业单位对科技城贡献的考量。例如,虽然签约了商汤科技等大型互联网信息企业,但主要是承建“城市大脑”等地方项目,没有上下游产业的转移落地。

二是引进的企业体量小、不成规模。从全市范围来看,2019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增至33家,仅占全省高企总量5.83%;营业总收入不足20亿元,仅占全省的2.7%。企业年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的仅有5家,其中,科技城只有中兴通讯1家。科技城引进的众多企业规划项目进展缓慢,形成产业尚需时日。

三是招商集团的优势资源尚未在科技城充分发挥。招商集团按照《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开发机制方案》引进了招商工业、招商物业和招商港口等5个子公司在崖州湾设立相应的分公司,但这些公司主要承接崖州湾范围内的住房、物业管理等“后勤保障”业务,落户企业带动效应甚微,无法形成产业链。

   (四)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一是存在政策未落实问题。中兴集团于2018年申请《三亚市互联网新兴科技企业扶持补助》,至今仍没有落实,也没有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反馈意见。园区企业向政府申请人才住房补助,需要企业自行配套一定比例的补助经费,设定的门槛让某些企业放弃享用政策。

二是部门信息没有实现共享。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企业登记注册信息不对外分享,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工作人员需要人工上网查询统计科技城招商和入驻企业情况。

三是产业所需人才支撑不足、产业引导政策出台滞后。全市仅有两所本科类院校,其所培养的人才与科技城所需的深海科技、热带高效农业和互联网信息产业等所需技能人才匹配度不高;现有科技型人才多集中在少数的科研机构与高校,中小型企业人才严重不足,高技术人才严重缺乏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另一方面,2015年海南省就明确把互联网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十二大产业之一,直到2020年,三亚市才制定出台针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三亚市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及扶持办法》。滞后的扶持政策,对全市以科技城为重点的高新科技产业培育引导不足。

   (五)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一是科技产业配套服务基础薄弱。受地域和环境限制,我市基本无生产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高新技术产业引进的人才在工资福利、住房保障、人才补贴、子女入学、配偶就业期许,与三亚低收入、高消费的现状和配套服务力度相差甚远,产业发展成本高。

二是民生保障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和生活设施不完善。园区职工外出打车困难,向滴滴等打车平台下单,车主不愿接单。商业配套设施缺乏,职工用餐、购买日常生活用品不方便。教育资源匮乏。当前,园区只有一所寰岛实验学校,无法满足入驻企业高端人才的子女上学需求。不少高端人才表示,如果能引进北京中关村一小等优质教育资源,他们将考虑落户崖州湾科技城工作。

三是“五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前瞻性。前期规划的11公里地下综合管廊设施,建设2公里就放弃了。科技城有关部门称,刚把规划道路修建起来,再次开挖修建管廊会引发不必要的麻烦。另一方面,在兴建“五网”基础设施时没有综合考虑未来城市发展污水处理设施及污水排放管网建设问题。

三、意见和建议

   (一)做好供地、资金保障,拓宽产业融资水平                                                        

一是主动寻求上级支持。市政府及崖州湾科技城要积极主动向省政府领导小组汇报面临的问题,争取省政府在政策突破、资金保障、用地指标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协调国家相关部委在中央资金使用、外资准入放宽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例如,当前科技城建设存在的建设用地保障问题,建议市发改部门协同省发改委将科技城整体项目申请列入中央加大建设用地保障力度的国家重大项目清单,保障新增建设用地指标。

    二是加大产业引导扶持资金投入。加强财政支持和政策衔接,落实好《三亚市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及扶持办法》,及时调整现有科技计划项目支持方向,扶持重点布局发展的海洋科技、数字科技和生物科技等高新技术产业。

三是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全力推动金融服务创新,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快培育融资租赁产业,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落实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各项政策措施,推动跨境资金流动,谋划建设跨境投融资平台,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开放,不断提升全市利用外资水平。

   (二)争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倾斜,加快科技平台建设

    一是协调省委省政府向中央争取更多的国家南海保障项目。围绕“统筹海洋开发和海上维权”国家战略,从建设公共科研及试验平台、布局第三方公共服务、集聚前沿创新要素、设立科研成果转化平台等方面向上级提出相应的需求,力争在未来产业布局中,国家对南海范围的矿产、油气、生物及清洁能源等深海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崖州湾范围内有更多的重大项目落地。

    二是组织引进的科研机构加快专业平台建设。组织科技城现有的科研院所发挥各自优势、积极谋划国家深海基地南方中心、深远海科研保障基地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平台,为培育发展海洋生物、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和应用等产业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加强与本土现有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动。科技城新引进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初来乍到,开发新的科研项目需要一定的时间。新进来的科研院所与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三亚学院等本土高校联动,让本土院校参与到科技城科研项目提出和研发中来,有利于发挥各自优势,谋划出更多科研项目。

   (三)把握重点要素,提高招商引资成效

招商引资是自贸港成果的最终体现,也是对自贸港政策和制度创新成效的权威检验。崖州湾科技城无论是完成推动园区产业发展,还是解决当前项目建设存在的大额资金缺口问题,都需要大力招商引资。

一是树立正确的招商引资“政绩观”。招商引资需要高度的协调和协作,科技城“一把手”要亲力亲为,在重大项目推进的关键时刻出面。招商引资要真正取得成效,需放眼未来、着眼全局,既注重引进世界500强等实力强大的企业,也关心企业落户后的发展计划及其对经济拉动、产生税收等要素。此外,要克服急功近利思想。产业形成集聚效应需要时间,需要持续引进上中下游相关联企业来完善产业链。

拓展招商方式,推动产业集聚。要遵循园区的定位,精准招商,不要捡到篮子都是菜,要严格把关项目准入,探索试行“项目后补贴”制度,即政府重点发展的产业先行招标,项目评估后再结予补助;要善于把政策变为项目,提高项目策划能力,有计划、完整地引进产业链相关企业,推动形成上下游产业链联动,达成规模效应。

三是协同招商集团落实好国家战略安排。海南自贸港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市政府要协同省政府对招商集团在科技城开发建设工作进行阶段性考核评估,督促其严格履行合约,继续统筹协调本集团内部各类资源,在资金安排、人才引进、产业导入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

   (四)大力优化营商环境,促进要素加快流通

一是压实政府营商环境建设主体责任,提高政策的可预期性。没有好的营商环境,自贸港政策很难发挥作用。提高营商环境需要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发挥主体作用,狠抓政策落实,提高政策可预期性,坚决杜绝政策“放空炮”现象;要以问题为导向,甘当企业的“店小二”,在服务企业上出真招、出管用的招,出台的措施真正解决问题和困难。

二是打通行政壁垒,实现信息数据共享。加快大数据中心建设,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手段,加快建立完善对接全省统一的基础数据库和政务服务事项库,加强数据有序共享。通过政务服务等平台建设,实现政务流程再造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持续提高行政效能。

三是优化发展环境,夯实高新技术产业基础。继续做好落户科技城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服务工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增势蓄能。努力培养一批有较高知名度、讲信誉、有权威的科技咨询服务机构,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人才、金融、法律等方面的服务。提高人才供给能力,外面引进和本土培育双管齐下,做好引进人才住房、交通和生活等相关保障工作。

   (五)区域协同作战,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谋划实体经济布局,夯实产城研融合基础。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需要实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实现科技城“产城研”融合要布局和培育深海深空等实体经济,适时发展海洋工程、智能汽车等先进制造业。

二是加强区域合作、尽快完善配套设施。科技城和崖州区相通相连、在同一个片区,辖区居民和企业在医疗、教育、卫生、文体、商业等配套设施方面的需求要统筹考虑、“共用共享”。另一方面,要在片区积极引进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优化民生保障水平,增强人才吸引力。

三是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提前谋划好污水管网及处理设施建设,统筹谋划建设“五网”设施与地下综合管廊。强化规划刚性约束,严格按照科技城前期规划施工,不因赶工期而搞“半拉子”工程,浪费公共财政资金。

   (六)主动衔接政策,实现自贸港早期收获

按照《中国(三亚)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在科技城范围内加快建设“一区”“一园”和“口岸大通道”,把崖州湾科技城打造成自由贸易港早期安排、实现早期收获的展示区。积极争取南山港申报国家对外开放口岸,完善进境指定口岸功能;统筹全省五大港口定位,差异化发展,依托三亚在免税购物先发优势,抢占先机,策划打造南山港日用免税品综合贸易港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