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首页>监督工作>督查调研

关于我市少数民族教育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字体: 打印
2019-08-30 10:36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9年830日在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七主任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工委


为全面真实地了解我市少数民族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推动和促进我市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5月中下旬,在分管领导的带领下,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工作委员会组织部分市人大代表、工委委员组成调研组对我市少数民族教育工作情况开展了调研。通过听取市政府及市教育局、市民族事务局、市财政局和各区及育才生态区的情况汇报,到部分民族学校实地调研并同教师、学生代表座谈交流,对我市2016年来少数民族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民族学生入学就读情况。2018年,我市少数民族人口有256556人,占全市人口的41.7%。全市公办小学112所、初中27所,其中在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小学有49所,初中4所,完中1所。2018-2019学年,全市少数民族学生21534,入学率为99.8%初中学生8835,入学率为97.6%2016-2018年,少数民族初中升高中升学率为95.3% 、92.6%和92.5%;少数民族高考录取人数分别为14651560人和1686人,录取率分别为94.5 %、100%98.9% 。

(二)民族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目前,我市共有少数民族教师1394人。其中,黎族教师1249人,回族教师73人,满族教师18人,壮族教师16人,苗族教师15人,其他民族教师23人;在这些少数民族教师中,双学士学历1人,硕士研究生学历1人,大专以上学历1065人;高级职称34人,中级职称550人。我市主要通过加大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培训、跟岗挂职,以及“名师带徒”工程提高民族地区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教学水平。据了解,我市教师职称评级偏远山区学校要比市区学校高4%

(三)乡村教师待遇补助情况。根据《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海南省偏远贫困地区行政村以下农村小学教师生活补助实施方案的通知》(琼府办2013〕150号)、《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海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琼府办〔2015〕235号)的要求,市目前共为26所乡村学校发放生活补助,发放标准为每月400元,发放人数共453人。另外,天涯区制定了《三亚市天涯区偏远农村学校教师交通和伙食专项补助实施方案》,从2017年开始为天涯区13所偏远农村学校或教学点发放交通和伙食补助,发放范围分三个区域分别按照每月500元、400元及300元的标准,发放人数共330人。

民族寄宿制教育工作情况为加快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我市推行民族寄宿制教育工作,符合招考条件的民族学生录取后由市财政提供一定的生活补和管理经费管吃、管住、管教”,又称三管班”。其中,市第二小学招收“三升四”小学生234人;海南中学三亚学校招收初中生在149人;市第一中学招收初中及高中生在校449人。管理经费年生均300元;生活补助年生均小学3000元,初中、高中3500元。市一中2016年至2018年“三管班”高考本科录取比例分别为93%、96%、97%。

(五)民族教育特色成果情况。2014年我市印发了《三亚市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开展民族传统文化“三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大力开展民族传统文化“三进校园”特色教育活动在部分学校开设了竹竿舞、射弩、织黎锦等一些少数民族传统特色的校本课程2016年至2019年,我市共安排民族中学、育才初级中学、逸夫中学、育才中心学校4所学校“三进校园”活动经费420万元,2020年起我市“三进校园”活动实施学校将增加至8所。

二、存在问题

(一)民族寄宿制教育工作有待改进。少数民族寄宿制民族班是我市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重要基地,是促进我市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我市少数民族人口素质的重要抓手,该政策1982年开始推行至今,相关配套措施亟需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调整完善。学校办学条件越来越好,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父母们都想让孩子尽量就近入学,报考意愿普遍下降,导致我市小学和初中阶段三管班报考人数减少,按计划3:1的招生比例近年来实际为1.5:1二是各区学校为提升业绩考核办学水平,在年的民族寄宿制招考中,更倾向于鼓励中等成绩的学生报考,导致三管班生源质量有所下滑。三是我市少数民族寄宿制生活补助2015年提高后至今已有5年未再调整,每月人均小学300元、中学350元的补贴标准,已跟不上当前的物价水平。

(二)偏远地区教师待遇有待提高。一是偏远地区民族学校教职工工作生活条件较差,出行成本高,住宿条件简陋,我市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发放是依据我省2013年及2015年的相关规定,随着近年来物价的上涨,400元/月的标准对教师的激励作用已明显不足;二是部分教职工强烈反映保障性住房问题一直未解决,虽然在学校有工作间,但退休后必须腾退面临无房可住的尴尬境地。三是个别学校集资建设的教师住房,因没有报建停建后成为烂尾楼,长期未处理,既造成了学校土地资源的浪费,也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如天涯区新联小学集资房2010年完成五层框架后停建在校内形成杂草丛生的烂尾楼,22名教师共损失132万元。

(三)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一是现有少数民族教师队伍1394人中只有1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仍待提高。二是我市部分乡村中小学校缺老师但没有编制,如育才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分别缺口14个、16个、19个,共临聘教师58人,临聘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22%。三是偏远地区的学校教师外流现象严重。如崖州区9所少数民族学校,核算编制教职工129人,但实际在编只有102人,为保障开齐课程,共临聘教师49人。四是我市中小学寄宿制学校没有寄宿生管理员编制,部分学校还没有校医,部分偏远地区的学校反映缺少术科老师,部分学校开设民族特色课程缺少黎族织锦老师和专业足球教练。

(四)部分民族学校基础设施有待完善。调研发现,设在市二小的民族寄宿班学生食堂和宿舍所在的教育巷,已被列入棚改项目面临拆除,民族班学生食宿即将成为问题,该校已向我市有关部门申请暂停2019年秋季三管班招生工作;市民族中学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至今没有多媒体报告厅,学生宿舍区与运动场之间的河道干枯后被村民外租种菜,喷洒农药焚烧秸秆存在安全隐患;天涯区新联小学多功能室为简易房搭建且年限已久,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区教育部门计划将新联小学并入妙林小学,在原校区扩建新联幼儿园,但由于学校用地原属村委会支持办学的集体土地,撤消后该村孩子不能就近上学,引发当地群众不满;凤凰中学校园内有两家居民住户的大门从学校围墙里开口通行,长期未能解决。

三、建议和意见

我市各有关部门要积极贯彻落实我省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实施意见,对民族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优先谋划,财政资金投入优先保障,公共资源配置优先安排,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

(一)进一步完善民族寄宿制教育工作。一是对现有民族寄宿制工作制度进行梳理,制定出台新的民族寄宿制工作实施方案。二是扩大民族寄宿制招生名额,在各区有条件解决三管班食宿问题的优质小学、中学增设三管班,让更多农村地区的优秀民族学生就近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三是按照目前市区的物价水平,建议从2020年起适当提高“三管班”生活补助标准四是提高各寄宿制学校(含民族寄宿制三管班)寄宿生管理补助经费标准,确保生活管理员、保安员、校医配齐配足,并逐步提高食宿条件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寄宿制招考和录取的宣传,组织学生和家长到校参观考察,提高三管班的吸引力

(二)大力提升乡村教师福利待遇。一是建议我市组织各责任单位就我市制定的《三亚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6-2020年)实施方案》落实情况开展自查,对实施方案中提高乡村学校教师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深化乡村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等政策的落实情况开展摸底调研,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快落实。二是在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分配计划统筹实施中要优先保障乡村教师住房问题,棚户区改造腾出的土地,结合我市规划优先考虑建设部分教师住房,继续加大乡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力度,满足教师轮岗交流、帮扶支教的居住需求。三是建议我市其他各区根据实际参照天涯区的做法,加大财政投入、制定实施方案,为本区偏远地区民族学校发放交通和伙食专项补助,进一步扩大我市乡村教师的补助范围,根据本市物价水平和当地艰苦程度,分档发放、动态管理,提高乡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度。

(三)加强偏远地区民族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一是科学规划我市选拨推荐初高中应届毕业生到省属师范院校的定向培养计划,加强乡村学校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的定向培养。二是加大民族学校教师培训工作。如学习贵州省三都县全面启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培养一专多能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荔波县瑶山小学、永康小学作为贵州省民族教育“双百工程”实施学校,各有一名教学名师培养对象,提升培训费高达35万元三是积极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如出台临聘教师管理暂行规定,进一步加强入口管理、提高待遇水平、稳定临聘队伍;向省内外聘请退休或到三亚休养的特级教师、学科骨干到我市偏远学校支教讲学,发挥传帮带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农村地区的学校开齐音乐、美术等课程。四是加大对教师队伍用编进人工作的重视,保证专任教师“退补相当”,为我市教师队伍及时补充高学历人才。五是通过行政调整、岗位聘用、校际支教等多种途径,重点推动市区优质学校教师向乡村薄弱学校或教学点交流轮岗。

(四)提高偏远地区民族学校办学条件。一是对照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要求,对我市中小学校尤其是偏远地区民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开展调查统计,建立问题清单,制定实施计划,尽快解决居民与学校混居等历史遗留问题,并合理利用停建集资房改作教学用房,通过作价对参加集资的教师给予一定的补偿。二是加大对学校信息化设备包括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投入,加强设备维护更新,确保各中小学尤其是偏远地区民族学校能正常开展多媒体课堂教学。三是“互联网+教育”为推手,引进优质网络教育资源,搭建远程交流共享渠道。学习借鉴广西山区学校借助互联网通讯技术同步共享四川成都七中录播教学资源的经验,探索研究适合我市的“异地同步”教学协作模式,为偏远地区学校的孩子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

(五)积极实施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继续开展民歌、民舞、民服“三进校园”活动,积极开展民族特色体育、文艺赛事活动和国际交流活动,加大对民族学生体育特长的挖掘和培养。建议我市有关部门依托相关院校,扶助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或民间高手将民风民俗或传统技艺转化成体系化的课程教本,支持高校、职业院校积极设置相关专业或课程,鼓励更多的民间高手走进中小学课堂,特别是课业负担轻、接受能力强的小学,学习借鉴贵州省三都县挖掘民族文化打造“一校一特一品”民族特色校园文化的经验,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体会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使民族文化成为三亚民族教育工作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