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首页>监督工作>督查调研

关于我市总部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字体: 打印
2019-07-02 17:13 三亚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2019年6月3日在市七届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第45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


主任会议:

2019年3月7日至11日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市人大常委会我市总部经济发展情况开展了调研,组织召开了总部经济发展情况调研座谈会听取了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税务局、市招商办等单位和我市总部经济企业代表的汇报,走访了阳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用友新道科技有限公司。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自2018年5月全省开展百日大招商至今,45家企业总部或区域总部、板块总部意向落户我市,已注册落地总部企业23家,注册资本金额达85亿元,认定总部企业8家,京东集团电商区域总部、中船重工贸易板块总部、太平金服总部等8个总部开始营业,小牛资本第二总部、中青旅海南板块、保利科技军民品贸易板块总部、复星旅文集团南方总部正在筹备营业。截至目前,三亚已对接并且开展商务洽谈的企业达120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29家,中国500强企业34家,包括外资企业及境外机构23家,洽谈合作项目达300余项。2018年,全市总部企业新增营业收入超百亿元,贡献税收4.79亿元。我市总部经济虽然起步较晚,但呈现出定位高、金融科技等高新企业密集、与总部经济一线城市对接紧密等特点。

二、主要措施

一是政府高位推动,各级上下配合。中央12号文件明确指出,支持海南推进总部基地建设,鼓励跨国企业、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在海南设立国际总部和区域总部。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总部经济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和中央12号文件精神、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政策落实年部署的重要举措,作为自贸区自贸港“一号工程”招商引资的重中之重来抓。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成立三亚市招商引资领导小组,抽调精干力量组招商办,各有关单位主要领导是具体抓招商引资的“第一责任人、第一实践人、第一推进人”,紧盯项目进度,做好项目落地保障。阿东市长多次带队到北京、上海、深圳总部经济一线城市进行点对点招商。全市形成了高位推动、各级配合的“大招商”工作格局,我市总部经济发展得到了强大推动力。2019年3月26日,东岸单元首批五个地块被摘牌,标志着我市总部经济及CBD启动区建设正式启动。

二是科学规划部署,高点精准定位。作为海南南部发展总部经济的重要支点,我市出台了《三亚总部经济及中央商务区启动区城市设计方案》,提出了“一市、三区”的总体定位和“一心两翼、三区多点”的总体布局。规划以“大型消费商圈+总部经济”为引领,着力构建“商务轴、滨海带、山水廊、四组团、多节点”的空间布局。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高点定位、三亚特色”标准,瞄准引入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企业,主动出击,优中选商。截至目前,中信集团、平安集团、中船重工、华润集团等20余家企业表达了在三亚市总部经济及中央商务区建设总部大厦的意愿,德勤、普华永道、世邦魏理仕、仲量联行等国际顶级服务企业将在三亚设立分支机构。坚持“长短结合”招商引资原则,既重点引进符合我市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的项目,又积极争取见效快的总部企业异地结算项目,当年实现产值和税收,既部分弥补房地产调控造成的增量缺失,又体现中央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港)建设的积极效应。我市招商引进的京东集团已实现63亿元的营业收入、国网(海南)企业总部已完成6397.5万元的税收。

三是高新产业集聚,推动区域发展。目前,已注册落户三亚的总部企业23家,产业发展方向明确,从产业链向高端产业生态圈拓展。产业聚焦“三区一中心”,突出发展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金融业等方面,涉及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领域:高端金融业领域有阳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小牛资本第二总部、太平金服总部已经落户,德勤、普华永道等金融服务机构已在洽谈并推进落地事宜;高端旅游消费领域有华侨城(海南)集团有限公司、中青旅海南板块、复星旅文集团南方总部等已落户;高新技术领域有用友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京东集团电商区域总部、东华软件投资的东华博育云公司、海的集团投资的海南鹿港科技有限公司,中船重工投资的深海试验与信息装备(海南)有限公司等;人工智能领域有“独角兽”企业——商汤集团有限公司,将三亚作为重要战略合作区域和业务发展重点区域,意在三亚设国际业务总部,参与“海南智能视觉AI开放平台”基础建设,全力支持三亚智慧园区、智慧场馆、雪亮工程、智慧旅游和智慧城市等系统性工程。部分总部企业同时布局金融和旅游、电子信息、商贸物流、健康医疗等第三产业,如太平集团、小牛资本等。总体来看,落户总部企业内部、各个总部企业之间正在形成区域性支持,资金、人才、信息等资源共享互通,总部企业的社会资本效应、产业乘数效应、消费带动效应等联动效应将为三亚发展带来强劲后发动力。随着总部企业发展,我市总部经济“高定位、高起点、紧密对接国际一流产业标准”的特点将越来越明显。

四是主动服务保障,优化营商环境。一是政策支持保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中央12号文件和海南自贸区总体方案等决策,落实《海南省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2018-2019)》,出台了《三亚市优化营商环境行动纲要(2018-2019年)》《三亚市促进总部经济发展暂行办法》《三亚市落实“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修订《三亚市扶持互联网产业发展实施意见》《三亚市会展业扶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研究《三亚市大力支持高端科研机构聚集发展的实施意见》,结合此前出台的旅游、金融、基金小镇等扶持政策,为总部经济培育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撑。二是土地资源保障。三亚总部经济及中央商务启动区规划面积为894.78公顷。为推进项目落地,三亚总部经济及中央商务区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采用挂牌的方式出让,土地总面积为3389.85亩。目前,东岸片区设为先导启动区,首批挂牌出让5个地块共计86.6亩土地。三亚正在加快推进启动区首期实施建设单元凤凰海岸、东岸、月川、海罗四个片区的旧改棚改工作,改造后近期可整理出2400多亩土地用于总部基地建设。三是资金支持保障。与新加坡亚太交易所、海垦集团合作设立三亚国际交易集团公司,建立国际交易平台,设立海南自贸区开放发展基金,计划撬动投资500亿元的基金群,设立各类产业创业基金,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积极作用,促进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有效融合,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2019年财政预算安排促进经济发展产业扶持财政补贴经费10亿元,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安排总部经济及中央商务区项目年度计划投资77亿元。四是服务机制保障。建立了促进总部经济发展联系会议制度,创新工商、税务、通关、投资等审批制度,出台《三亚市优化审批服务20条》和《三亚市推进建设项目集中开工审批服务10条措施(试行)》,市招商办探索创建“六个一”的项目落地工作机制,即开展一周回访机制,启用一条绿色通道,开好一次交底会议,印发一份责任文件,组建一个工作团队,建立一套督查机制的“一站式”服务机制。全省通办开展“一窗受理”“不见面审批”“一网通办”,在全省率先推行“一枚共享章”制度,在全国首创24小时12345行政审批专席受理代办制。

三、存在问题

一是建设用地较为紧缺。按照全省“多规合一”初步核定市建设用地总量仅为260.54平方公里,约为海口½少于文昌、儋州、琼海等市县。根据2014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市2014年末建设用地总规模已达262.23平方公里,存在指标倒挂,造成新增建设项目难以落实,不能满足引进总部企业的需要许多企业采取项目捆绑总部的方式进入,大部分项目受用地指标、生态红线及征地拆迁等问题制约,前期手续办理时间长,导致部分总部企业出现“落地难”问题。

二是产业支撑比较薄弱。我市传统产业主要是旅游业、农业、房地产业等,结构单一,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小,产业聚集度不高,尚未形成关联性高、综合效益高的产业体系。目前,我市产业转型升级进入关键期,房地产业拉动力大幅减弱,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发展尚需时间,影响全市经济稳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比较多。比如,2018年,受土地、融资及房地产调控等政策影响,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12.9%,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26.7%,呈明显下降趋势。

三是高端人才严重匮乏。总部经济是一种“头脑经济”,是企业的管理协调中心,企业总部集中了企业价值链中知识含量最高的区段,研发、营销、资本运作、战略管理等,属于高度密集的知识性劳动,丰富的人力资本和再教育资源才能满足。与北京、上海、深圳总部经济一线城市相比,我市缺乏高层次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缺乏优质就业平台和相关载体,房价与物价水平较高,而薪资待遇、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较低,成为制约人才引进的瓶颈因素。企业普遍反映在三亚吸引人才难、吸引高端人才更难、人才再教育难、培养成本高。 

四是营商环境亟待优化。从制度体系看,我市投资、贸易、营商环境等制度多处于顶层设计阶段,全面配套的操作性高的产业政策体系尚未形成,部分已出台规定的可操作性还不高。比如,知识产权、社会信用、政府诚信等领域制度尚未健全,对于户籍未迁入的企业高管及员工如何享受人才优惠等政策未明确落实途径从配套服务业看,与总部经济配套的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中介服务业及新型服务业还未形成规模,银行、证券、租赁、通信、网络、咨询、策划、现代物流、科技、教育、法律、会计、审计、评估等现代服务业还处在起步阶段。以法律、会计、审计、评估等中介服务业为例,三亚还严重短缺符合国际标准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和国际仲裁机构等。从政府服务看,放管服改革仍需深化,相关政策落地较慢、便利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亟待解决。如,扶持资金发放时间较长,规划、土地等审批手续办理周期较长等。根据省统计局2108年海南营商环境满意度专项调查结果,我市营商环境总体满意率为75.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

四、下一步发展建议

针对目前我市总部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落实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加快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带动我市区域经济整体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建议今后一段时间着力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谋划发展。要紧紧围绕中央对海南“三区一中心”的战略定位,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高点定位、三亚特色”要求,借鉴学习北京、上海、深圳等国内先进城市地区以及国际著名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成功经验,科学谋划三亚总部经济,结合现有产业资源分布与发展空间,优化土地交通规划,科学布局产业发展,形成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结构。当今世界,如纽约、东京等多中心的城市格局,是常见的总部集聚城市的典型模式,在《三亚总部经济及中央商务区启动区城市设计方案》基础上,细化城市内部CBD(中央商务区)的空间资源配置,给予城市各片区每个中心以金融、商务办公、旅游消费、农业科技、船舶科技、航空科技等不同的定位,从而提高土地和建筑的利用率,推动城市劳动力市场共享、服务共享,降低资本运营、管理运营、交通运输等成本,提高城市空间和经济运行效率。根据总部企业落地情况和不同产业发展进度,加强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动态调整,促进产城融合,带动我市经济全面发展。

(二)强化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一是大力完善信息通讯与交通设施,打造数字贸易港,加大与京东、腾讯等合作力度,加强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云存储等新兴网络技术的应用。二是打造海陆空的交通一体化网络,加快建设三亚新机场,拓展国际主要商业城市便捷可达的航程圈,推进海南西环货线三亚至乐东段公交化旅游化项目建设,完善市域铁路网,完善环岛高速三亚路段建设,完善全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扩大公共交通覆盖面积,在全市CBD(中央商务区)周围布局“15分钟生活圈”。三是加快智慧物流发展,促进物流总部经济。打通三亚港与海口港、洋浦港物流业联结,鼓励发展第三方物流及第四方物流,打造物价+供应链金融,让高效物流与高端产业发展相辅相成。

(三)突出产业导向,集聚人才资本。支持总部经济发展,尽快形成服务业发达、智力资源、资本资源密集的优势。一是突出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围绕高端金融业、热带高效农业和种业、康养、文化、旅游、飞机制造、船舶制造等,以现代旅游业为龙头产业,发展全方位的、专业化的现代服务业,为入驻总部企业提供各种方便。二是完善我市落实“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院校、高科技企业合作,对接“候鸟”人才工作,建立专家学者等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大幅度放开国际人才工作签证,通高端人才“一卡通”绿色通道,鼓励人才创新创业,建立多种形式人才“孵化器”,探索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招聘、管理等制度三是用好自贸区政策环境,谋划设立自贸区产业发展基金,设立多种政府引导性基金和开放性的投融资平台、国际交易中心、结算中心,发行企业债券等。

(四)加强政策保障,优化营商环境。一是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落实省委省政府提高政府执行力有关决策部署,落实三亚市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加强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诚信经营等机制建设,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二是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借鉴香港、新加坡、迪拜等成功经验,借鉴上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创新成果,推动我市税收、金融等制度体系与国际接轨,提高海关通关效率,大力引进国际先进法律、仲裁、审计等专业化服务机构,构建多元化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机制。三是打造便利化营商环境。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幅缩短负面清单,加快税务、金融、海关、“多规合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优化审批服务20条》《三亚市推进建设项目集中开工审批服务10条措施(试行)》执行效果,对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建设项目审批等方面进行优化改革,推进审批服务事项“一窗受理”“不见面审批”“一网通办”,继续完善“六个一”项目落地工作机制。抓好政策落实,加快资金、资源到位,强化服务保障,强化跟踪督办,破解企业“落地难”障碍。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