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首页>会议信息>常委会会议>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52次会议

关于我市乡村规划和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字体: 打印
2021-08-26 16:28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市人大常委会民宗外侨工委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21年工作要点和监督工作计划,为做好审议市政府关于我市乡村规划和产业发展情况专项工作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的相关工作,2021年5月8月,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崔杰率市人大常委会民宗外侨工委调研组,赴天涯区槟榔村、妙林村、布甫村、天涯海角景区海上巴士码头,吉阳区红花村,海棠区滕海社区,育才生态区原那抗、那练村,崖州湾科技城、南繁单位,以及海南福港远洋渔业有限公司、三亚海珍疍家渔民合作社等有关单位村委会、农户企业一线调研,召开了若干次调研座谈会、咨询会,对我市乡村规划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了解和掌握有关具体问题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3月下旬赴湖南贵州等地学习考察成果认真研究,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效

(一)乡村规划编制工作方面

为健全完善我市村庄规划建设政策体系、全面提升村庄治理水平,我市于2019年12月12日出台了《三亚市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办法》(三府规〔2019〕15号),明确了村庄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等要求。在我市本轮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中,主要是结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全域土地整治等工作统筹推进,批复实施后的村庄规划也是我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的实施依据。

我市市域范围内共有92个行政村,扣除部分已纳入城镇开发区控规管控范围的村,村庄规划应编尽编的村庄有54个(试点村17个,非试点村37个),农场连队试点1个。计划今年完成54个村的村庄规划编制与报批工作,并全面启动南田、南新、南滨、立才、南岛5个农场居民点(连队)规划编制工作,实现全市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截止目前,1个村(试点村:崖州区南山村)村庄规划方案已经市政府批复实施,剩余53个村庄规划方案已通过专家评审,其中:20个村已取得村民签字表决意见,剩余33个村正在推进村民签字表决工作。吉阳区、育才生态区、天涯区、海棠区已开展农场片区前期基础资料收集工作;崖州区政府已召开专题会研究南滨农场连队规划编制经费和招标工作。

(二)农业及相关产业发展方面

1.农业经济发展稳定

按照“抓特色、兴产业、强规模、树品牌、保质量”的发展思路,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我市农业产业蓬勃发展,产业效益持续增加,农业总产值稳步增长。2020年,我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21.亿元,增加值为83.1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2.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389元,同比增长8%,综合发展排名位列全省第一。

1)南繁育制种业成为明星产业。三亚现有10万亩国家南繁基地三亚保护区和1.5万亩南繁科研育种核心区建设,建立了南繁科研、信息服务平台和人才资源库。崖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入库企业38家,首批7个项目正全力推进。全国70%以上的农作物新品种经过南繁基地选育,每年定期在三亚开展南繁育种的研究机构有300多家,南繁人员超过5000人,带动当地6000多人就业。

2)传统农业生产能力总体保持稳定。一是粮食作物品种不断优化。水稻良种覆盖率95%以上,早稻、晚稻平均亩产374公斤、323公斤,呈不断提高趋势。二是瓜菜产业面积保持稳定,品种不断调优。2020年末,冬季瓜菜多年生产面积保持在17万亩左右,是全国冬季瓜菜“菜篮子”基地,年产量约44万吨,豇豆、青瓜、茄子、苦瓜等为主导品种,常年蔬菜自给率达65%。三是热带水果产业中,芒果仍占绝对优势地位。三亚作为芒果之乡,也是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三亚芒果)。全市热带水果总面积38.6万亩,其中芒果种植面积36.54万亩火龙果、莲雾等作为新兴高经济值水果种植面积也逐年增长。四是畜禽业稳步回升。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27家,2020年全市共出栏生猪6.46万头,产量1.18万吨;全市生猪屠宰厂3家。五是渔业基本面较好,捕捞产值增长明显。我市渔业经济主要为海洋捕捞和淡水养殖;崖州中心渔港为农业农村部“全国定点渔获物港口”,现有海洋牧场1个;全市共有海洋捕捞渔船866艘。2020年全年水产品总产量3.55万吨,其中海水捕捞3.52万吨,占99.2%

3)农旅融合等乡村产业加快发展。全市共有休闲农业常态接待游客的休闲农业点26个,其中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5个、全国五星级休闲农业示范园区4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1个,海南共享农庄1家。我市还创建了玫瑰谷、水稻公园、南鹿莲雾、万保循环农业等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佳翔物流产业园等7个特色产业小镇。

2.农业产业经营体系不断完善

1)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市有26家重点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14家(农业10家,渔业4家)。

2)提升农民组织化发展程度。全市现有农民合作社561家,示范社国家级4家、省级9家、市级43家;现有备案家庭农场28家,其中省级示范4家。涉及种养、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带动农民就业超10万人,贡献率达90%以上。

3)创建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市1015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总额27.23亿元,资源性资产总面积42.61万亩;认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53703户281046人;股改量化集体经营性资产9671多万元、总股数562092股、股东281046人,印制股权证书10.7万多本;组建成立1015个股份经济合作社。

4)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全市目前已经全面完成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任务,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39600本。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仲裁委员会,建成全省首个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

3.农业产业服务体系不断提升

1)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我市用于发展现代农业的农田基本稳定在27.24万亩以上。2019年至今,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9.89万亩,建设总投资9.55亿元,亩均投资9656元。目前全市农田灌区水灌溉工程率达80%。

2)健全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依托14家省外农产品流通办事处、21家田头冷链、逾百家电商平台,农产品流通体系日趋完善。一是推动农产品流通项目建设。建成全市综合性果蔬批发市场3家,南果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佳翔航空物流产业园、新发地国际农产品物流和贸易中心正深入推进。二是推动“快递进村”工程。全市“快递进村”覆盖率达80.26%。三是推动电商网销。举办三亚芒果·首届三亚农特微电商品牌联合盛典,全力打造“互联网+三亚芒果”。

3)发挥农业科技支撑作用。一是实施“良种良技更新”工程。坚持以引进、推广、生产良种良技为切入点,推进南苗北种、南苗北运工程。实施冬季瓜菜种苗培育工程。建立无人机统防统治服务队伍,逐步推广槟榔、辣椒、芒果等无人机统防统治技术。二是推广“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科技辐射户”服务模式,实现“指尖服务”与“保姆服务”有效对接。通过实施科技扶贫示范“百村千户创建”工程,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110服务体系。三是开展“地力提升绿肥沃土”工程。2020年我市化肥使用量下降0.57%、化学农药使用量下降1.33%、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2.88个百分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33%,废旧农膜回收治理率达93.49%,废旧农药包装废弃物污染治理率达50%;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88.65%。

4.农业品牌价值日益提升

一是构建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并形成了1个检测中心,3个区域检测站,218名村级安监员的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体系,实行网格化管理。推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名检测制度,实现100%持证出岛;保持每年农产品检测合格率98%以上,无重大农产品安全事故;每年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应免率达100%,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二是加快农业品牌创建工作。截至2020年,全市认证“三品一标”63家、产品88个次;认证绿色食品11家、有机产品认证5家、地理标志3个(三亚芒果、三亚莲雾、三亚甜瓜)。“三亚芒果”连续三年荣登百强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村规划方面存在问题

1.乡村规划不够全面且滞后,没有做到“横到边纵到底”的乡村规划格局,导致各区和育才生态区存在规划与建设上不平衡、规划与现状不相符、规划与产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规划与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相结合不够导致形成历史遗留问题的情况。一是由于长期以来只重视城区规划,忽视甚至置乡村规划于不顾,导致乡村规划工作在我市国土空间规划中相对滞后,也正是由于以前不够重视,所以在中央要求开展乡村规划工作时没有基础材料,同时在规划编制工作中,市资规部门借口属农村工作,将规划编制任务推给市农业农村部门,而市农业农村部门以规划工作为由,将规划编制任务推给市资规部门,造成近半年的乡村规划编制工作“真空期”。二是各区和育才生态区对乡村规划的重视程度不同,所处地理位置和条件不同,导致各区和育才生态区规划建设不平衡,同时由于规划工作人员对黎苗村落特色不熟悉,对三亚自贸港建设的总体规划心中没底,导致个别乡村规划与村民意愿不一致、与产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三是由于对乡村规划编制工作不够重视,导致缺少相应的基础材料和人才储备,对城市规划相对熟悉,但是对农村实际情况不够了解,因此也导致没有高规格的乡村规划意识,更没有高规格的组织机构和人才储备。四是没有妥善解决大隆水库建设有关移民搬迁安置问题,导致育才生态区那坑、那炼村原已搬迁安置到天涯区布甫村的村民如今发生回流,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管控工作造成不良影响,也不利于搬迁安置户的生产生活保障,严重影响三亚美丽乡村建设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的整体形象。

2.存在宅基地建设方面工作缺失、遗留问题解决难度大,特别是分户和报建相矛盾的情况。当前,宅基地报建程序虽然有所改进,但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一是报建程序繁琐,没有达到所宣传的“零跑腿”的效果;二是分户和房屋报建工作相矛盾,公安机关要求办理分户必须要先有房屋,而房屋报建受理部门要求办理房屋报建必须要先有户口,存在互相设置前提条件的情况,群众对此反映强烈。

3.垦地规划没有很好地融合,存在不协调、不覆盖、不衔接的问题。由于农垦和地方长期以来存在沟通不畅的问题,将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移交给地方政府,而农垦土地资源又掌握在农垦手中,地方政府难以掌握垦区土地状况,存在“两张皮”的情况,甚至于出现由于个别农场土地已大部分租售完而无法开展规划编制的情况。

4.在推动“大三亚”旅游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和推动“海上三亚”经济产业现代化发展方面还有欠缺。由于缺少海洋产业经济发展的战略思维,影响产业“蛋糕”做大,也影响打造海南第二增长极目标的实现。

(二)农业及相关产业方面存在问题

1.产业发展基础仍不牢固。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农业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日益凸显。一是受城市开发建设影响,耕地资源日趋短缺,同时由于田间废弃物增长速度快、畜牧污染、秸秆焚烧等因素,导致用地养地矛盾突出。2019年末全市耕地面积36.98万亩,而常用耕地面积仅为22.22万亩,为耕地面积的63.8%。二是受生态保护红线、用地、用海等限制,休闲农业、休闲渔业、畜禽养殖业发展外力受阻,相关设施建设跟不上发展需求,限制发展规模和速度。农业配套项目缺乏有效的用地支持政策。如休闲渔业虽为我省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但是现有用海性质不明确,与之相配套的码头、海上休闲平台等设施缺失。目前,三亚农投、蜈支洲岛旅游公司和三亚崖州港湾投资有限公司等3家休闲渔业试点单位筹备进展缓慢。另外,休闲农业园区的营利主要来源于门票、餐饮、住宿、销售的配套产品等,需要配套建设游客服务中心、住宿区、餐饮区、停车场等,这些配套设施大都需要建设用地,但由于缺少建设用地指标,一般休闲农业园区也无法获取相关的建设用地,且农业设施用地不能用于经营性的非农项目,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壮大。三是农资价格的高价位运行,种子、肥料、农药等农资价格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制约了农民增收。2020年豇豆每亩种植成本比2019年就增加了335-475元,其中:种子成本15-25元/亩;肥料成本增加120-150元/亩;农药成本增加200-300元/亩。

2.农业产业结构还待优化。一是产业结构不平衡。目前,我市特色农业发展仍以传统的瓜菜、芒果、畜牧等种养业为主,2020年我市农林牧渔业产值121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77.95亿元,占据近7成,且种植业产值中主要以冬季瓜菜和热带水果(芒果)又占据了近90%的产值,新型的南繁高端制种、休闲农业、加工物流、现代服务等产业还存在较大发展空间,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亟待优化,以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和产值增长点。二是农业产业链条延伸不够。卖原料的多、卖商品的少,如生产甜瓜的三力源公司除做自身品牌外,主要还是鑫荣懋、王品等知名品牌的原料供应商,造成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意识不强,品牌建设意识淡薄,全国知名品牌少,全市省级名牌农产品仅有16个,主要集中在热带水果,附加值偏低,对农业的支撑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三是特色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化。休闲农业产业规模仍在起步阶段,即使是众所周知的芒果产业,也未在全国申报立项优势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等项目。海水养殖规模受禁养区海水养殖清退影响已缩减严重,目前我市海水养殖只有深海抗风浪网箱养殖,养殖面积约1440亩,共有深海抗风浪网箱175口淡水养殖方面也没有产生像文昌市罗非鱼养殖那样产业规模大产品品质优良品牌效应显著经济效益突出的产业效应。

3.产业人才与创新成果转化不足。一是产业人才结构性短缺。随着我市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减少,产业人才短缺更趋明显,现有人才主要集中在种植业方面,而在民宿管理与经营、基层村两委干部、农村企业、农村电商等方面人才缺乏。大量农业科技人才离开农村转行、青年人对农业科技缺乏兴趣、创新人才培养不足、基层技术人员缺乏对农业创新技术知识体系认知、工作性不强以及知识理念陈旧老化等,都阻碍了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二是农业科技创新转化效果不突出。农业科技创新与生产效益转换衔接不当,多数农业科技创新缺乏实践转化和成果运用。如新中国成立后育成的近3万个农作物新品种,超过70%的品牌经历过南繁洗礼,但本土本转化运用的却几乎没有,导致农业科技成果与现实需求间缺乏契合度,科技链与产业链衔接不匹配。

4.花卉苗木产业未形成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较弱。是花卉苗木产业未形成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我市林木种苗与花卉苗木繁育基地总面积236公顷,相关企业92家,年产值11218万元;观赏花卉种植面积851.3 公顷,年产值23678万元;种苗花卉临时交易点6处,占地面积1.4 公顷,年产值4200万元;鲜花店铺112家,年产值8200万元。花卉产业总体种植面积不大,产值低,龙头企业数量少,带动能力较弱,难以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集成产业群,市场竞争力难以提高。是花卉苗木生产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较弱。比如,花卉苗木生产企业在新品种培育和生产配套技术研发方面能力低,花卉新品种和关键技术均从省外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和新技术少,难以参与高端产品市场竞争;企业与科研机构结合不紧密,缺乏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技术协作,导致花卉生产经营难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也难以形成特色和拳头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

5.林业产业相关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热带花卉产业具有投资大、成本高的特点,尤其是兰花种植。我市近年来在热带花卉发展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对种植兰花、月季(玫瑰)的企业和合作社发放种苗、设施、肥料等相关补贴,比如2018年按照三亚市《兰花产业发展扶持办法》对我市雇佣本地农民工的企业进行扶持,奖励金额为雇佣本地员工工资的10%,发放给我市龙头企业博盈热带兰花产业有限公司和碧兰春花卉发展有限公司奖励资金共1342620元;2017年到2018年,根据《月季(玫瑰)产业发展扶持暂行办法》对我市农户和农民合作社种植玫瑰进行扶持,补贴种苗、设施、肥料等共计1428509元,惠及5家农民合作社和农户。但是,由于扶持政策中相关条款已不适用,目前相关扶持办法均已废止,亟需出台新的扶持办法,同时还需在招商引资、融资、信用贷款等方面加强扶持政策力度。

6.农产品标准化水平较低。我市可“触网”农产品资源丰富,但由于乡村农户生产的芒果、金桔、胡椒、砂仁、山兰酒和手工藤艺等特色产品产业化水平有限,产品供给无法持续保证,致使我市“一村一品”可开发资源较少,在规模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不但品牌开发和宣传成本高、收益慢,而且大多数农户自有的农产品为无商标、无质量合格证、无生产日期的“三无产品”,因此无法在淘宝、京东等大型电商品台上线销售,仅能通过微信群、朋友圈等渠道零售,无法上线电商平台。

7.村级电商服务站运维难度大。一是由于农村物流体系配套不够完备,建档立卡贫困村的电商物流“最初/最后一公里”末端物流成本高的问题普遍存在,邮政、顺丰和“四通一达”等快递企业仅在镇区一级设点,如雅亮村电商服务站代购代发的包裹,需到13公里外的乐东县境内的保国农场或到距离17公里的立才农场领取或办理,而且包裹不论大小均要收取5元的寄存费,因此无法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便捷高效、成本低廉的现代农村物流服务网络。二是农村电商人才稀缺,各“村小二”电脑技术水平有限,同时由于个别贫困山村地区卫生环境一般、电压相对不稳定,村级电商服务站的电脑设备老化损耗也颇为频繁,设备常年处于“好三天、坏三天,修修补补过一年”的状态,维护难度和成本投入较大,与产出效益几乎不匹配。三是我市2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村级电商服务站大多数均地处偏远山区,村民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欠缺发展产业的主动性,电商运营企业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驾车长途跋涉上百里山路才能实施日常的运营维护工作,同时在组织货源中涉及运销成本有:产品有关的损耗、包装、人工费以及车辆运输燃油费等,运销成本因素也给可持续长效运营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三、工作建议

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工作建议:

(一)乡村规划编制的建议

1.紧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发展需求和村民意愿。要严格落实《三亚市美丽乡村建设管理三年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3年)》,各区和育才生态区要成立相应的规划工作领导机构,市直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各区和育才生态区的指导,达到乡村规划全覆盖、高规格的要求,既要符合自贸港建设需求,更要从黎苗民族特色考量、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要求,以及村民意愿出发,保护好基本农田,留出相应的农业设施用地和产业发展用地(特别是要妥善解决好大隆水库那抗、那练移民回流和布甫安置点的村庄规划和升级改造问题,切实做好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推动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加强陆海统筹,妥善解决渔民转产转业问题;加大海洋牧场规划建设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造和扩建崖州中心渔港,加强对中心渔港管理,同时推进发展深海捕捞,增加海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不断丰富和满足人们对海产品的要求,增添滨海旅游城市的魅力。

2.抓紧制定宅基地报建有关政策。要根据国家“三块地”改革的精神,结合我市农村、垦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台相应的宅基地和农村规划建设政策,解决分户和宅基地房屋报建互为前提条件、乱作一团的被动局面,并且要明确牵头和责任部门限期解决。

3.加强与农垦的沟通协调。市政府要加大与上级部门和农垦系统的沟通协调力度,为了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建议要落实好三亚与海垦控股集团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加强统筹协调,实现垦地“一盘棋”。

4.在南繁硅谷建设和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覆盖“三陵乐保”,织密交通网和产业链。特别是在海洋产业方面要引进的现代海洋产业园理念,发展好海洋产业,向海洋要效益,做大“蛋糕”,努力将三亚打造成为海南经济发展第二增长极。

农业及相关产业发展方面的建议

1.充分激活优势资源提升农业质量效益。

一是通过各级各类规划,充分激活乡村产业优势资源,防止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按照各区自然禀赋,科学布局、统筹规划,适度集聚土地、人口、公共服务设施等要素。二是为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与壮大留出足够的规划用地空间,引领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发展。以坚持生态优先、构建全产业链和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标为导向,顺应乡村产业发展规律,不断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空间,重点保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对特色优势农业产品,要合理布局种植、精深加工、集中交易、冷链储运等全产业链要素保障。三是把握种质资源中转基地和南繁科技城建设契机,依托南繁优势,提升农业质量效益。以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中转基地和南繁科技城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我市自贸港建设和作为南繁“主战场”的独特优势,持续加强对特色优势农产品的研究和品种选育,加强研发成果落地转化,加强农业技术人才管理机制创新和农技推广,助力不断提升农业质量效益。

2.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经营主体,提升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水平。

一是支持引导以兼并重组、强强联合、战略联盟、抱团发展等形式积极培育农业市场主体、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社。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物联网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生态、健康等融合发展,提升规模经营效益。二是构建“农业龙头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农业龙头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等多种产业组织形式。通过订单合同、保护价收购、入股分红、二次分配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农户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经营。三是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财政资金、金融信贷支持力度。对与农户建立紧密利益分享机制的龙头企业,在项目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支持;对带动力强、成长性好的龙头企业,争取中央、省级财政性资金按照规定给予一定补助。同时,整合各类资金并引导各类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重点产业、企业、项目投资的金融信贷支持力度。

3.实施集体经济壮大工程,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

一是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入市体制机制,盘活集体建设用地,保证乡村产业发展各类用地需求,将部分盘活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优先用于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建设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及农村产权服务平台,实现农村产权高效规范流转;改造升级老旧的天然橡胶林、香蕉园等,用于发展绿色生态、前景光明的优势产业;用足用好现有土地政策,保障优势产业所需的土地需求。二是探索开展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引导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辟资产租赁、股份合作、农业开发、生产服务、联合发展等途径,鼓励支持村集体发展农贸市场、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新载体,并联合社会资本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强化利益联结。根据产业具体特点,因地制宜,建立并不断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在村集体收益分配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完善和创新村集体分红资金进行再分配机制,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充分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探索以区为单位联合组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平台,推动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确保农民受益,同时加大对经济薄弱村帮扶力度,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4.实施乡村人才振兴工程,提供乡村产业发展人才支撑。

一是强化农村专业人才培养。推进乡村各类专业人才支持计划,实施乡村定向招生培养计划,积极建设基层农技、农经等专业人才的定制培养试点,从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等方面,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乡村产业发展储备人才资源。二是提升区和村(居)干部待遇保障水平。将提升区和村(居)干部待遇保障水平作为年度考核目标加以推进,按照省定标准确定区和村(居)在职干部经济报酬水平,推行区和村(居)干部区别激励制度,完善优秀村区干部晋升激励制度。三是用好“候鸟”资源。吸引支持候鸟专家、企业家、党政干部、医生教师等,通过各种有效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

5.注重提质增效,推进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地理、区位和特色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农业特色、优势品种,培育并壮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特色产业。二是大力发掘、保护并充分利用本土优秀文化资源,特别是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民俗文化资源,打造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三是充分发挥乡村特色资源优势,结合特色旅游业发展趋势要求,着力打造“旅游+”产业体系,探索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提升乡村产业效益。四是谋划建设三亚花鸟鱼景观园农产品国际交流中心三亚热带国际花卉产业园,加大花卉产业政策扶持力度,提升花卉科技水平,推动花卉产业与城市园林绿化融合发展。加强农业及特色产业、项目、产品等的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发展特色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着力提升乡村产业的质量效益、竞争力和附加值同时不断完善电商产业发展体系优化农村电商扶持政策

6.深耕海洋,发展壮大海洋经济。

在海洋产业方面要注重做好几方面的工作。一要做好崖州湾中心渔港的提升改造,使之成为我省南部中心鱼货市场。二要做好海洋牧场,使之连接乐东和陵水海域,深耕海洋,向海洋牧场要生态、要效益。三要做好邮轮和游艇新兴产业发展文章,使之带动周边海域经济发展,实现“陆海统筹”和“做大蛋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