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首页>会议信息>常委会会议>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36次会议

关于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字体: 打印
2019-12-11 16:14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9年1211日在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调研组

 

按照全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关于开展“找差距、寻对策、促发展”专题调研的要求,结合市人大常委会2019年工作要点,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调研组于9月25至10月20日,对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调研。此次调研综合采取听取汇报、实地考察、座谈交流、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全面了解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同时学习借鉴外省市好的做法和经验,通过寻求解决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促进我市高新技术产业顺利发展。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一是截至目前,我市已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共计24家,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489家的5%,其中2018年新增10家,同比增长了91%,增速排在全省前列。二是按高新技术领域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形成电子信息为主,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网络安全为辅的格局。其中电子信息领域企业共12家,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领域1家,互联网领域4家,环境保护领域1家,其他领域6家。目前已形成生产能力的重点企业有三亚中兴软件有限责任公司、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三亚新大兴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和海南随手电子商务有限公司5家企业。随着海南自贸区(港)建设的推进,中船重工、中船工业、中国节能环保集团、京东集团、圆心科技、中国电子、腾讯集团等企业新入驻三亚,将为三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是目前我市共有4个科技类产业园区,分别为崖州湾科技城(崖州区)、互联网信息产业园(吉阳区)、中科遥感信息产业园(天涯区)、海南信息安全基地(海棠区)。其中,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是海南省12个先导性项目重要组成部分,规划面积为26.1平方公里,主要由南繁科技城、深海科技城、大学城、南山港和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五部分共同构成,现已签约中船重工、中船工业、上海交大、中国海洋大学及隆平高科等10余家重点企业及科研院校。四是全市2018年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总额162356纳税总额8072万元贡献市级税收2905万元,占全市市级税收收入0.34%,其中缴纳企业所得税2615万元,按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15%计算,企业已享受到企业所得税优惠1743万元。2019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总额73704万元,纳税总额5641万元

(二)高新技术产业营商环境得到优化。制定出台《三亚市十三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确定发展目标、明确发展方向、规划发展重点、制定实施措施,稳步有序推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19年,研究制定《三亚市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及扶持办法》,对尚未具备国家扶持资格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予以市级扶持,不断增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核心竞争力,壮大我市高新技术产业起草《三亚市大力扶持高端科研机构聚集发展实施意见》和《三亚市扶持高端科研机构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在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港)建设背景下,结合我市以中小型互联网企业为主互联网产业处在培育起步期的发展实际及时修订《三亚市扶持互联网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和《三亚市互联网产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为我市互联网产业创造了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同时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精准支持力度,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9年我市已有7家企业纳入科技型中小企业库,建有2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省级众创空间;建立6家省级重点实验室、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三)科技创新研发能力不断提升。通过持续实施院地科技合作、医疗卫生科技创新等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促进“载人潜水器的海试及试验性应用”、“低纬度区域动态监测卫星研制和应用”等重大项目顺利实施,为津美亮优黄瓜、“南豇1号”、虎龙杂交石斑鱼、三亚芒果、热带玫瑰和热带兰花等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提供支持。同时中科院深海所牵头承担的中科院A类先导专项“深海/深渊智能技术及海底原位科学实验站”正式启动实施。2018年全市安排869万元扶持91个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安排350万元配套54个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获得国家、省科研项目资金共计1.249亿元,同比增长81%)。2019年全市科研项目资金超过1800万元,同比增长47.7%。

(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创建工作得到加快推进。为了提升三亚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推进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进、科技金融结合等方面先行先试,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高端产业集聚区、开放创新示范区,我市正按照一区多园模式创建三亚国家高新区,通过整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力量创建国家高新区,以申促建,达到“吸引一批企业、汇聚一批人才、搭建一批平台”的目的,推动我市产业发展和转型,力争2020年前完成国家高新区创建工作。目前创高方案已编制完毕,创建三亚国家高新区工作正稳步推进。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产业规模相对偏小。一方面,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体规模偏小,产业规模和产业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市现有高新技术企业24家,2018年增加10家,同比增长91%,增速为全省前列,但高新技术企业数仅占全省5%。2018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约16.2亿元,仅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595.5亿元的2.7%;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市级税收贡献仅为2905万元,仅占全市市级税收收入的0.34%。另一方面,我市高新技术企业中具备领军能力的企业偏少,规模上亿、具有带动性的龙头企业更少。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高新技术企业数与省内外大多数城市相比,差距明显。近几年新引进企业,大都处于开工建设或者筹备阶段。如中船重工深海科技中心中船集团三亚海洋科技创新示范园项目推进缓慢主要原因是项目服务的国家重大专项尚未批复,同时也存在集团内部组织协调不力项目资金缺口较大的问题。

(二)高新技术涉及的领域很少。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不仅企业数量少,经济体量相对国内大多数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地区过小,科研水平较低,基础条件相对薄弱,而且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单一。在现有24家经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中,18家为电子信息技术领域,4家为生物与新医药技术领域,基本无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六大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企业,存在着很大的发展局限性。

(三)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目前我市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力度仍不足,扶持政策针对性不强,部门之间也存在沟通、协调不够等问题。特别是至今还没有扶持科研机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特色科普基地等新兴科技载体的政策,支持科技行业发展的人才、住房、医疗和子女教育等配套政策体系不健全,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全市在引进重点科技项目、团队方面,尚未建立项目用地、团队建设、经费支持、人才安居等方面较为齐全的体制机制,缺少专门的新兴科研机构、重大科研平台落地扶持政策,已有优惠政策落实滞后,项目和团队落地困难。如三亚中科遥感信息产业园项目一期建设进展缓慢,具有三亚独特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难以顺利做大做强。自今年1月份以来实施的互联网产业扶持政策(《三亚市扶持互联网产业发展实施意见》、《三亚市互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虽然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市互联网产业投资发展环境由于其中规定的可享受优惠政策的条件较高,我市能满足有关条件的互联网企业中较少,导致全市享受到互联网产业扶持政策的企业较少。

(四)高新技术人才缺乏。目前,高新技术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市高新技术产业顺利发展的瓶颈问题。全市现有科技人才比例低,高层次人才和优秀科技人才缺乏,高学历、高职称人员所占比例偏小,尤其是缺乏海洋科技、高端信息产业等方面的领军人才。科技力量集中在科研机构与高校,大中型企业科技人员分布较少,中小型企业人才更是缺乏,科技人才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企业创新活力差。另一方面,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待遇有待提高,相应的住房保障、人才补贴、子女就学、配偶就业等配套服务力度也不足,导致高层次人才留不住,总体引进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与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求难以匹配,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另外,我市长期以来高生活成本和低收入的问题也制约人才的招聘和留任。

(五)创新体系不够健全。一方面我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原始性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不多,缺乏科技创新载体,发展潜力不足。全市拥有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研发平台的企业少,大多数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这导致了技术从研发机构传导到企业存在很强的时滞和转让成本。另一方面我市高新企业自身投入的科研经费较低,科研开发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这些因素都成为制约我市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瓶颈”。

(六)科技经费投入总量偏低。2018年市科工信局科技经费约为1219万元,2019年约为2050万元,同比增长68%,但由于我市经济欠发达,市财政收入基础较为薄弱且发展不均衡,科技投入原有基数偏低,从市科工信局科技经费投入情况可透射出虽然近年来我市科技经费投入增速较快,但科技经费投入的总量和强度仍然不够,与省级、发达城市科技资金投入相比,我市科技经费投入总体仍显不足,甚至差距较大(2019年省级科技经费投入预算规模约6亿,深圳约123亿,厦门约14亿,苏州约10亿,杭州约6亿),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难以引导企业加强研发能力的建设与投入,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不能深度适应。

三、建议和意见

(一)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产业发展。一是完善新兴科研机构和重大科研平台专项扶持政策,依托政策优势,制定出台《三亚市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及扶持办法》建立健全各项政策机制,做好引进项目和团队各项服务保障工作,提升全市营商环境能力培育壮大三亚市高新技术企业。二是进一步加强财政支持和政策衔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同时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研发投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和带动全面创新 。鼓励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在园区设立研发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平台,符合认定条件的给予奖励。积极引进和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各创新主体开展高层次国际科技合作,引进或共建高水平的国际研发机构或平台。对新认定或通过国家定期评估的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给予相应的配套支持。支持企业开展并购、联合重组,做优做强。四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科技服务机构建设强化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鼓励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围绕三亚重点产业及时对现有科技计划项目进行调整,加强对布局建设的重大科研平台和新兴研发机构的扶持同时依托重大科研平台和新兴研发机构,承办一批高规格的大型科技论坛,宣传三亚科技创新工作,助力三亚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六是完善产业园区供电、供水、供气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配套服务,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向园区集聚,促进园区经济上规模、上水平。积极向海南省相关部门申请设立三亚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按照“一区多园”和“以申促建”的思路以崖州湾科技城为主体,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级高新区的工作,搭建更高层次的创新平台;研究市场发展趋势和园区优势,以规划调控加强对园区专业化发展的引导,围绕主导产业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和综合服务水平,形成不同园区的不同优势和特色。七是结合我市互联网企业发展实际,完善互联网产业扶持政策,扩大扶持政策覆盖面。

)强化考核监督落实职责任务。一是加强对科技创新的目标责任考核,将科技创新发展评价指标纳入我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作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部分。二是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分类指导。研究制定和完善配套办法及细化措施,抓好各项政策的落实,并加强对相关政策的绩效评估。当前,要加大对三亚中科遥感信息产业园项目一期建设的扶持力度,支持三亚中科遥感信息产业园做大做强。三是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技社团等有关单位要主动承担和落实好科技改革发展的有关任务,发挥部门作用,引领产业发展

(三)推动政策创新。除了要认真落实国家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股权激励、技术入股、技术服务和转让等税收优惠及分红激励政策外,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根据我市实际,尽快制定出台一系列激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地方政策和法规,使得高新技术在研究开发、风险投资机制、信贷担保、人才引进、税收优惠、技术引入等各方面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尤其是要学习借鉴广东、上海等地都出台了各具特色的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政策,加快研究制定和出台我市在高新技术产业研究开发、人才引进、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政策,营造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法律环境。

(四)大力招才引智,鼓励创新创业。要借助建设海南自贸区(港)的有利契机,深入贯彻落实《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2018—2025年)》和《关于支持海南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实施方案》,通过引进和培养,加强建设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的人才队伍。一是创新人才引进体制机制,综合采取调动、聘用、借调、兼职等形式,为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引进一批高层次和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引进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在我市招收研究生办学,培养发展本地优秀人才;借助国际人才工作站为引进国际高端人才提供平台。二是放宽引进人才落户、生活、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方面的限制,落实人才配套政策解决人才工作生活中的困难。通过提供免费人才公寓、公租房、共有产权房或发放住房补贴等方式多渠道解决人才居住需求,以居住成本优势增强对省外人才的吸引力。三是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产业领军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和培育,搭建人才资源交流平台,建立创新人才、领军人才等科技人才库鼓励大型企业集团与高等院校定向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支持企业与高校根据双方单位情况实行“双聘制度”鼓励知识、技术和才能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完善人才考核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四是鼓励市各大高校根据我市高新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开设互联网信息专业,同时加快创新企业人才认定推荐机制加强职业技术培训教育,壮大人才队伍,优化人才结构,为我市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保障。五是提供完善引进人才的实验条件和研发启动资金,通过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培养和引进人才,营造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六是鼓励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鼓励举办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广泛聚集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在我创新创业。

(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作用,加大科研院校引进和扶植力度。一是积极培育和健全各类行业协会,发挥其在沟通政府与企业关系、协调企业之间利益、维护行业整体利益等方面的作用。二是努力培养一批有较高知名度、讲信誉、有权威的科技咨询服务机构,尽快实现中介服务的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技术评估、技术经纪、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及信息、人才、财务、金融、法律等方面的服务。三是积极引进国内外科研院校的优质科技资源,联合共建各种类型的科技创新载体,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引进中科院、部属科研机构、国内外高校、国内大型企业等到我市联合共建科技创新载体。

(六)加快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加快产业园区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用新模式、新机制、新服务和新文化等集聚融合各种创新创业要素,为创新创业提供条件和支持。依托政府支持,构筑创业、技术研发、产业、技术转移、培训、信用评估等综合配套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完善创新载体,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良好的创业服务。以基础性、公益性、开放性科技要素资源集成使用为目标,开展建设科学数据共享系统、科技文献服务系统、仪器设施共用系统、试验基地协作系统、专业技术服务系统、行业检测服务系统、技术转移服务系统、创业服务孵化系统、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为核心的公共科技基础平台,提高全社会科技资源使用效率;以关键领域行业科技平台和特色城镇功能区的行业科技服务平台为载体,开展科技咨询和评估服务,协调、沟通科技成果的供求关系,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初创企业提供会计委托、产品注册、项目评审等代理业务,使其降低管理费用,提高运作效率,增强竞争能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